浙江卷 文言文阅读

2020-12-14 04:04苏丽芳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断句虚词韩愈

苏丽芳

试题简评

浙江卷文言文阅读题,材料是一封书信,选自宋代作家张耒的集子。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关心颇切。他在政治立场上追随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实践中主张富国强民,改革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这与纯粹的因循守旧派有着本质区别。文学创作方面,他提倡文理并重:反对奇崛,提倡平易;反对曲晦,提倡词达;反对雕琢文辞,力主顺应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

在这封给曾巩的信中,作者表达了对屈原、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及其文章的赞赏,认为文如其人。文章以说理为主,善用铺陈,气势很强。

从选材和设题的难易角度看,文本多议论,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但五道题难度均不大。内容理解题,选项中错误明显。翻译题,没有生僻字词。实词理解题,要根据语境,密切联系上下文解答。虚词理解题,关联教材,需要考生对教材知识牢固掌握,同时具备语法常识,会分析句子结构。断句题,掌握基本的断句技巧不难解答。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上曾子固龙图【注】书

[宋]张 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

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曾子固: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浮:显现

B.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C.兵戈不试

试:使用

D.近揆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

C.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

D.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道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之文者欤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4分)

译文:__________

(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主要是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它的含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

A项中的“浮”,解释为“显现”,从语法上似乎也可以说通,但结合后文,从意思上来讲就显得逻辑不通了。这里的“浮”,应解释为“脱离”。连上后文,整句话的大意是:因为他的语言不脱离他的内心,所以顺着他的语言追寻他的内心,他潜藏的道德品质就无法掩藏。

D项中的“揆”,教材中出现过,屈原《离骚》中有“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其中的“揆”就是“度量、揣度”的意思。

【参考答案】A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确定虚词在句子中的成分,辨别词性,根据虚词所处位置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句意。

A项中的两个“乎”,分别为“介词,于”与“助词,用于形容词后”。

B项中的两个“之”,分别为“代词,代指韩愈”与“结构助词,的”。

C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

D项中的两个“于”,分别为“介词,至、到达”与“介词,与、和”。

【参考答案】C

1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回读原文,认真比对选项所述与原文所述意思是否一致。

“评价司马迁……如同庙堂礼器”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因触犯君主……理想郁结于心”说的只是司马迁,不包括韩愈;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说的只是韩愈,不包括司马迁。

【参考答案】B

1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抓住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以此分析句子结构,以谓语带出前面的主语,后面的宾语、补语;若句式工整,有对仗或排比,则可以借此断句;还可关注句子中虚词的运用,句首与句尾的虚词也是断句的依据。

解答本题,可以先根据文言虚词来断句。“既”为句首虚词,其前应断开;“以”在句中为表目的的连词,其前应断开;“呜呼”前后皆应断开:“如公者”中的“者”表句中停顿,其后可断可不断。

然后抓住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文言句子,常省略主语、宾语,但很少省略谓语)来断句。“读书”“读执事之文”“思之”“揽其变”等都是动宾结构,其后皆应断开。

【参考答案】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时要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谓语动词,判断主、谓、宾;注意文言表述中经常出现的省略用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另外,翻译时要有“得分点”意识,得分点不是难点,不是生僻字词,而是句中的重点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和特殊句式。

第(1)句中,关键词“行事”是“行为、事迹”的意思。“考”就是“考证”。“不见于后”为状语后置结构,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以上是三个得分点。

第(2)句中,关键词“学者”就是“求学的人”。“耻”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古之求”为宾语前置结构,就是“求古”。以上是三个得分点。

【参考答案】(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会脱离他的道德水平。文章中或刚劲或柔和,或舒缓或急切的气韵,或繁密或简洁,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奏,都是出于他的真心。文章隐藏不了他已经达到的境界,作者再勉强也写不出他所不知道的内容,犹如楚地人一定说楚地话,秦地人一定穿秦地的衣服。因为他的语言不脱离他的内心,所以顺着他的语言追寻他的内心,他潜藏的道德品质就无法掩藏。古代的人不通过语言就无法了解文章的作者,但世上的糊涂人只知道语言和道德二者不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言论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道其一,却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源于他的道德,跟那些没有道德却有高水平文章的人是不同的。

我刚开始学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的文章、《离骚》之类。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的仁爱,使得他不愿意偏爱自己,他的文气遒劲,他的志趣高雅,所以他的语言反复曲折。我最初怀疑他的文章烦琐复杂,东拉西扯,中间又怀疑他的文章不切事理,但他极其诚恳,内心忧伤,所以他的语言极其周全细密。考察了屈原的一生,就知道他仁爱,愤怒而不怨恨,与世俗不合,保持自身的纯洁却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犹豫不决伤心叹息,最终都没有人来慰问他,所以屈原剖析志向,拿定主意思考国家的未来,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这就是屈原的忠诚啊!所以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华美而且让人愉快:如同秋风袭来,夜降露水,凄清辽远,让人感伤于心;如同神仙驾临,烟云笼罩,清高悠远而不可接近。根据他的文章语言,来考究他的行事,难道有不符合的吗?

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超群脱俗,充满正气,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周游天下,结交才能出众之人。他在学问方面擅长探讨、推求前代的事迹,凭仗意气,敢说真话,以致遭受祸患。所以他的文章流畅奔放,明白通达,文笔简单朴素但纵横自如。他平生的志向积压在内心,所以他的一些文章和句子,常常流露出感动奋发之情,但又没有完全表露出来。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服、帽子,祭祀先祖的宗庙中的礼器。到他豪放不羁、高超卓越而不可收拾的时候,就极尽言语的瑰丽精巧,这不值得当作缺点来指责他。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不被赏识的。但他冒犯皇帝,忤逆权臣,面临正义忘却危难,刚强坚毅诚实可信,并且他的才学又能在社会道德败坏之后卓然独立,他继承孔孟流传后世的观点来树立自己的学说,则他的文章即使想不像孔孟的文章那样,大概也是不可得的了。

从唐代以来,五代更替,纷纭杂乱。大宋兴起,铲除叛逆,声讨亡命之徒。等到仁宗一朝,天下最终安定下来,不使用兵戈,人民生活安定,社会恢复元气,一天天成为富裕繁盛之邦。在那时游学的士大夫,說说笑笑,悠闲安乐,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的忧伤愤慨的情况,天下的文章逐渐兴起。庐陵人欧阳修开始写古文,揣度距离现在较近的两汉的文章,远追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文风出自孟子、韩愈之间,以形成他一家的文风,不断写作,水平越发高超,淬炼洗濯,文风越发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欧阳修在这个时候,利用主持科举的有利条件,引领天下文坛的风气,启发天下的有识之士,而当世号称擅长写文章的人,出自欧阳修门下的大概有十分之九。而执事您(曾巩)实在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您的文章议论评价之高,和欧阳修不相上下,知道您文章的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得比欧阳修晚,但在道德方面坚定而不动摇,这是欧阳修所敬服的,读了您的文章,则忘掉在您之后议论同一件事的文章。我从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读执事您的文章,读了之后想了又想,广泛寻求访问,以便每天都能发现它的变化。唉!像您这样的,真的是天下文人的典范啊!

猜你喜欢
断句虚词韩愈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妙用标点巧断句
断句难不难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