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 阅读

2020-12-14 04:04陈少真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友人本题参考答案

陈少真

试题简评

2020年高考全国各地共有10套语文试卷,从已公布的7套试卷来看,古代诗歌阅读题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选材上,律诗再次成为热门。除了浙江卷为两首七言绝句的比较阅读,其他6套试卷所选诗歌均为律诗,4套试卷为七言律诗,2套试卷为五言律诗。

(2)所选诗歌全部为唐宋诗歌,且均为著名诗人的作品。

(3)从涉及考点看,侧重对诗歌内容(包括句意)、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同时涉及对意象、语言的赏析。

(4)从题型来看,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侧重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5)从难易程度来看,多数诗歌包含典故等文化常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古代诗歌阅读训练,积累阅读、审美经验,掌握相关常识,提高鉴赏能力。

(2)不妨将律诗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训练,掌握律诗的相关知识,把握律诗的特点、写作技巧等。

(3)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规范作答。

高考原题

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信。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9分1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當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黲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新高考卷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秋江送别

[唐]王 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纪村事

[唐]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全国卷I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读懂诗歌,首先要从题目着手,然后联系注释和所学知识,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最后精读诗歌,体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A项,“与外界不通音信”错误。诗歌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奉和”是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据此可知皮日休患病居家时给作者陆龟蒙写了一首诗,此诗是陆龟蒙所写的酬和之作。可见,两人以诗会友,不是“不通音信”。

【参考答案】A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分析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关注标题、注释(了解作者、写作背景);②分析意象,品味意境;③抓住诗眼、关键词:④理解典故及其作用;⑤辨析手法及其效果。同时,客观题各选项所述也有助于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皮日休的和诗,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诗歌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全国卷Ⅱ

14.【解析】B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不符合诗意。作者只是说历史人物包括高人贤士,难以被后世真正了解、理解,而没有说高人贤士湮没无闻。

【参考答案】B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针对当时社会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达了诗人的历史观。首联发問,并以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古以来无数高人贤士的悲哀。颔联承接首联,直指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遑论流传至今的历史记载早已失真,再度叙写了历代高人贤士的悲哀。颈联客观评价史书,认为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史书难以写出高人贤士真正的精神气质。这启示我们: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态度,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盲目相信书上的一切,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尾联以无比沉痛的笔触写史书上的微末记载,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而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他积极推行新法,在当时就遭许多人非议,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更是无法左右。诗人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达自己悲哀、愤激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全国新高考卷I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B项,“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误。“把君诗过日”,意思是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

【参考答案】B

1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此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颔联抒写离别之情。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天高地阔,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尾联借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

根据我们对杜甫生平的了解,杜甫晚年主要生活在蜀地,写此诗时(“老病身”)当在蜀地。峨眉山在蜀地,“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中,峨眉代指自己所处的环境,岘首山在襄阳,代指友人所去之地。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地阔”“天高”表现两地相距遥远,表现与朋友的远离。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浙江卷

1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已觉山川是两乡”,可以看出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忍分别的感伤之情:第二首诗中的“明月何曾是两乡”含有虽已分别,但共享同一轮明月的达观之意。题干中的“与……情怀类似”的提示,有助于理解《送柴侍御》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感伤 达观

2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秋江送别》诗的前两句描摹场景,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后两句写由于离别,江水不只是江水,还是两地的分界线,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感情。

《送柴侍御》前两句语气轻快,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之感,于是“送君不觉有离伤”。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两地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进一步给人没有分别、远离之感。显然这是化远为近,相较而言,王勃诗则是化近为远。同时,这两句诗融情人景,蕴含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反诘收尾,更显得余韵悠长。

【参考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胱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天津卷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的说法错误。从诗中“果爛”“稻熟”可知,此时应是农忙时节,从尾联中的“饷田”(注意注释)也可以看出来。颔联中的“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参考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先对诗句意思进行解读,然后概括其描绘的画面特点。“酿酒迎新社”表现了农人之忙,“遥砧送暮晖”表现了农村傍晚的安静、祥和。

【参考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解析】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内容阐述理由。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理由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声”或“数声”在营造意境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猜你喜欢
友人本题参考答案
丁耀亢“敷衍”挚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火烧衣裳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失眠
送别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