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郧山书院

2020-12-14 07:02邵文涛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郧阳明代教育

摘要:郧山书院是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的前身,修建于郧阳府城东北角。在明代统治者重视书院建设的大背景下,郧山书院诞生并在众多名士的关心支持下向前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考证了郧阳巡抚的历史沿革,探讨了于湛与郧山书院的关系,梳理了郧山书院的历史沿革。旨在追溯郧山书院悠久的传统,继承和弘扬其优良的办学治学传统。

关键词:明代;郧阳;郧山书院;教育

《明史·选举志》载:“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书院建设,大力倡导学校教育,不遗余力地进行官学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出现了“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痒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的局面。郧山书院即是在此背景下,由郧阳巡抚于湛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在府署东北所建。

1 郧阳巡抚历史沿革

在五帝时期的前半叶,郧阳地域属于南方三苗族的西北部边陲。夏商时期,郧阳地域是梁、豫、荆三大州的交界地区,主要属梁州。秦汉时期,郧阳地域分属南阳郡和汉中郡所辖。三国魏时期,郧阳属魏之荆州(今河南新野县)辖区。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在郧关置郧乡县。《水经注·沔水》载:“汉水又东过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曰:‘郧关。”1唐朝郧阳地域设有三州八县:即均州、房州、商州和武当、郧乡、丰利、房陵、永清、竹山、上庸、上津等。元朝郧阳地域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之均、房二州所辖。明初,郧阳地域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朝廷在郧县置郧阳府,并设郧阳巡抚、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于此,不久又设了下荆南道。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后郧阳府(府治郧县,辖七县,七县即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上津县、郧西县、保康县)、襄阳府(府治襄阳县,今襄阳市襄城区)归郧阳巡抚管辖,名义上亦是湖广布政使司所辖。

2 于湛与郧山书院

2.1于湛生平

于湛,字莹中,直隶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九月,于湛因立战功越升,任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三月,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廷命以原职总理河道。嘉靖十六年于湛刻《契翁中说录》二卷 (明)于镒撰子部第937册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四月,抚治郧阳空缺,帝下旨调原任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于湛抚治郧阳。此后,于湛升任户部侍郎,花甲之年辞官回乡,撰《素斋政书》6卷。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九月初六日,于湛病逝,终年74岁。朝廷赐祭葬如二品官例,葬于江苏常州市金坛区金坛北门外的东村高地。至今,于湛所创之郧山书院是湖北省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之一,迄今仍为人称道。

2.2于湛与郧山书院

巡抚于湛(浙江省金坛人)创建了“郧山书院”,院址选在郧阳府城东北角。2于湛成为郧山书院创建人(今郧阳中学的开山鼻祖)。校舍既成,题名“郧山书院”,沿袭元代之制,设山長领导,他还把自己的养廉银捐献出来,为学生提供吃穿用度以及笔墨纸砚,广招郧属士子肄业其中,于湛还亲赴书院讲学。于是来学者已众,书院学额为之满。为此,礼部侍郎马理特为之作《郧山书院记》,申述创兹书院之至义,其文刻诸石。郧阳知府徐桂亦作有《郧山书院尊经堂记》,表彰于湛之功德,赞为“大雅之政”,文亦刻诸石。于湛不仅重视地方文化教育,还注重子孙的品德、文理教育,可谓以身作则、 重教兴邦的典范。

3 郧山书院的兴盛和发展

受统治者的重视,嘉靖年间书院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嘉靖年间,湖北兴建了11所书院,分别为武昌的凤台书院、江夏的濂溪书院、德安的江汉书院和吉阳书院、应城的上蔡书院、应山的印台书院、孝感的西湖书院、潜江的中州书院、沔阳州(今仙桃)的复中书院、荆州府的荆南书院、郧阳府的郧山书院。3自抚治于湛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在郧阳府城东北角创建郧山书院始,郧山书院薪火相续,历百代而不衰。及至万历二年(公元1572年),抚治郧阳的明提督都御史、明代著名大文学家王世贞,捐出薪俸,从三吴、两浙、燕赵购回数百种书籍,置于书院“清美堂”,为“郧山书院”成为行省所在地著名书院奠定了基础。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张居正为了整顿吏治,整顿教育,以书院多无实学,“科敛民财”为由,封闭全国书院,“郧山书院”亦被关闭。后来开禁,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因郧阳府治近龙门山,一度更名为“龙门书院”。4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知府沈鈇增修;在明清交替的大动乱年代,书院荒废;满清入主中原,经顺治、康熙几十年休养生息,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守道鲁之裕再续香火,重建书院;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学使杨怿将书院移址郧阳府旧通判署,恢复郧山书院,皇帝下圣旨拨付郧山书院办学经费;同治8年(公元1869年),知府金达将书院迁建至城北三元宫,亲撰《移建郧山书院记》碑文(今存郧县一中校内);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郧山书院更名为“郧阳府中学堂”;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将学校改办为“郧阳府初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学校改为“郧山中学”;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学校易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期间杨献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曾任该校校长;抗战期间,烽烟骤起,1937年,山东沦陷,一批齐鲁女子为求学救国,辗转千里,来到有郧山汉水护卫的郧阳,郧山书院遂为国立湖北中学(山东流亡中学);1938年,武汉失守,莘莘学子亦跋山涉水来郧,一时人员大增,仅流亡来此的教职员工即达千余,此时学校本部设恩施,易名为省立联合中学郧县分校,接纳来自山东、武汉、襄阳等沦陷区流亡师生数千人,办学规模一度达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设初中、高中、师范三部,成立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简称“八高”,一时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之后,1962年秋,湖北省教育厅把学校列为湖北省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后,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为十堰市,学校更名为十堰市郧阳中学,沿革至今。1999年学校由郧县城关整体搬迁至十堰北京北路。

郧山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治学传统的书院,为现代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00多年来,郧山书院薪火相传,流泽所延,化育郧县代代英才,为国家特别是郧阳地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有待于更深层次的挖掘。

参考文献

潘彦文,十堰历史建置考,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10.

《湖北省通志》第10卷,第74页.

潘世东,明代汉江文化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1,200.

冷遇春《郧阳府治城建史廓觅踪》,见《武当学刊》1993年第3期第20页.

作者简介:邵文涛(1985-),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文献学与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郧阳明代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致故乡郧阳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为20名“讲台之星”立传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Natural Environment in My Hometown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