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达天下》为例研究当代浙江越剧剧目的创新

2020-12-15 10:51董岑儿李妤菲耿志红
戏剧之家 2020年36期

董岑儿 李妤菲 耿志红

【摘 要】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浙江,是浙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主流文化的审美需求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越剧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本文以陈伟龙先生导演的越剧现代戏《通达天下》为例,从越剧的时代性、角色多元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浙江越剧如何走出陈旧桎梏,走进年轻群体,以期为越剧剧目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让浙江越剧创作能够推陈出新,蓬勃发展。

【关键词】浙江越剧;越剧剧目;剧目创新原则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6-0007-02

发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从“落地唱书”到“草台班戏”,从“小歌班”到“女子文戏”,从浙江到上海,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元素,创新和改进唱腔,最终成熟定型。1942年开始,“越剧十姐妹”纷纷对传统越剧进行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越剧逐渐走向全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欣赏传统戏曲已不再是大众首选的娱乐方式,越剧发展相对停滞。[1]近年来,浙江把弘扬越剧文化看作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投入大量精力,但越剧的发展仍面临剧本题材类似、传承力度不足等诸多困难。

一、当代浙江越剧剧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越剧剧目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以原唱书节目演变而来的,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等;由其他相似剧种改编而来的,如《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碧玉簪》《蛟龙扇》《祥林嫂》[2]等,则是根据唱本、民间传说或其他故事改编而成。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戏剧文化的强烈重视,在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编古装与现代剧目数量空前增加,出现了《汉宫怨》《唐伯虎落第》《红丝错》《强者之歌》《复婚记》《巧凤》等等更多剧目。然而,20世纪以来,虽然越剧剧目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新兴剧目层出叠见,但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当下,越剧剧目创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主题时代性略显不足、人物角色和表演形式较为单一。

就当代越剧剧目的创作而言,情节紧凑、逻辑清晰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点,创作者应当更注重剧目的思想性与时代性。流传下来的剧目固然经典,才子佳人的故事百听不厌,但毕竟当时的文化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早期的越剧剧目作品,主题上多是宣扬精忠报国、舍身取义、善恶因果,内容上不外乎忠臣蒙冤、痴男怨女、手足情深,这些作品无法充分立足于当前时代,所表达的主题时代性略显不足,观众对于经典剧目的情节早已耳熟能详,兴趣也因此大大降低。传统越剧最初的男班演员后继无人,越剧便从“绍兴文戏女班”开始发展定型。因此,在传统的越剧剧目中,历来以女性为主体,许多经典故事塑造的女性角色令人称奇,相较之下男性角色并不出彩,男性艺人资源更是十分稀缺。观众在舞台上可见的生角,一般是由女子出演,著名的“越剧十姐妹”中便有六位以生角闻名。历史发展使得越剧欠缺以男性角色为主体的经典剧目,从而限制了越剧剧目的创作与发展。传统越剧剧目在舞台演出中,演员综合运用“四功五法”等艺术手段来塑造形象、讲述故事,一部剧中主题基础配乐通常只有一个,这会使人物形象与音乐风格略显单薄。因此,情节越是拖沓,越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真实可亲的电影与电视剧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这也是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剧场的原因之一。

二、当代浙江越剧剧目的创新尝试——《通达天下》

当一种艺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时,它的突破性与创新性便势在必行。以新时期的越剧现代戏为例,在已经成型的剧目中,确有从社会现实、经济发展、人格尊严和理想追求出发,且经过艺术化打磨的精品之作,如由浙江著名戏曲导演陈伟龙编导的现代越剧《通达天下》。《通达天下》一剧以桐庐快递业的发展为线索,客观丰富地再现桐庐“三通一达”快递业的创业之路与所获成就。陈伟龙导演立足于社会现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小山村反映出大都市,以小村民反映出创业者,以小快递反映出大民生,通过快递业的创业之路展现着村民的理想与奋斗,更见证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奇迹。作品以钟志宏与钟志强两兄弟的创业之路为主线,通过对经营理念差别、城乡环境差异以及创业背景等要素的研究琢磨,设计矛盾冲突,构思具体细节,宏观上彰显着桐庐快递创业者不惧挫折、敢為人先的时代风采,细节的刻画淋漓尽致,细腻之处的人性光辉与真挚情感令人动容。同时,《通达天下》在传统的唱、念、做、打之外,在走出大山、生意成功、冒雪送快递、仓库失火等场景中采用了群舞、现代双人舞、合唱、男女声独唱等不同艺术形式,融入多样的艺术元素,使得夫妻、兄弟、同事之间的情感摩擦与理解融合展现得更加强烈,多样的表现形式构思精巧,充分演绎了桐庐快递人在创业路上相濡以沫的深厚情谊。该剧演出后广受好评,已被杭州市委宣传部列入文化精品工程,并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全省十台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之一、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第十三批扶持项目。与此同时,在2019年“西湖之春”艺术节展演中,该剧获评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3]

就浙江越剧剧目的创新研究而言,现代越剧《通达天下》无疑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样本,它展现出的主题时代性、艺术融合性、演员新生代等特征对当下的越剧剧目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越剧剧目创作中,创作选题、创作手法、创作背景等因素举足轻重。创作者在明确研究选题与后期创作中,必须始终立足于唯物史观,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现实创作。历久弥新的剧目应当能够跳出传统创作手法的桎梏,在剧情上多线深入,正面表现与侧面映衬相结合,多角度、多场景地体现出人格风范和精神气质。就创作背景而言,创作者应当在充分掌握社会现实的前提下,深入探寻其历史意义,可以从服饰物什、传说故事、人物生平等方面入手,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质,传递时代精神,做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为观众提供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艺术精品。

三、当代浙江越剧剧目创新的具体原则

为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促进越剧剧目创新发展,文化创作者应当对以下诸多问题引起重视。

(一)题材立足时代,剧目内容定位大众

越剧剧目创新首先要关注的是剧目的题材择定。题材上,要围绕浙江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展开,除了典型人物形象,还要关注反映时代变迁的重大事件、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案例、对当代社会不良现象的谴责等。艺术美是现实美在作品中的折射,不离开对真实生活和人物的观察揣摩,是创编越剧现代戏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新人物形象,从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中提炼出一个丰满可感、贴近大众的社会形象。越剧现代戏应该立足于时代,表现现代人真实的生活,这一点毋庸置疑。综上所述,越剧的创新绝不能脱离当前时代背景,要将剧目故事的现代内涵与越剧自身的民间文化意蕴和传统表现特色相融合,才能够完美创作出深刻隽永的艺术精品。让越剧创作立足于时代,定位于大众,定能更好地创编出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大众戏。

(二)保留唱腔特色,音乐形式推陈出新

越剧的声腔语汇相对封闭却独具特色,其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融入无数艺术家的地方语言声调及表演经验,又吸收其他剧种的元素,博采众长才得以形成的。越剧的乐曲伴奏,也在原本的传统乐器之外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至此,越剧的腔调逐渐成熟,板式也较以前完整,不同唱腔流派也初步形成。[4]很多人认为越剧的唱腔与乐器都应创新,即抛弃传统的曲牌声腔,完全以歌剧的形式甚至流行音乐的形式去演出表现。然而大量的西方元素会让身为传统东方艺术的越剧产生排异,文化的差异使其无法完美融合,便造成文化要素过多的混乱局面。越剧的音乐形式和唱腔、乐器、演员音色之间的配合需要得当。在越剧演出中,人物心理的抒发和现场气氛的渲染离不开各种乐器的运用。因此,要想实现声腔音乐的推陈出新,应当以传统的声腔音乐为基础,再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与传统声腔契合的地方,才能既缩短传统声腔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又体现传统之美。

(三)剧目寓教于乐,表演形式雅俗共赏

越剧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基本功能,从诞生之初的娱乐性到“戏改”之后的宣传教育性,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但在越来越多新兴文艺形式的冲击下,越剧的受众不增反降。越剧要想增加市场占有率,其基本功能必须回归到娱乐性上来。这就要求越剧剧目在表演形式方面运用诸多现代表演元素,加上声光电带来的戏剧效果,使其与以往传统戏曲舞台完全写意的表达区别开来。在选角方面,由女子主演变为男女合演。此外,唱词的朴实化、社会观念的不断改变也应该成为越剧现代剧目创作参考的方向。越剧剧目的创作和演绎需要结合现代都市文化的娱乐属性,实现欣赏性、思想性、文艺性的统一,要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不凡情节,让先锋创新与传统美学相平衡,在博采众长中依然保持剧种本身的个性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越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一个世纪的打磨沉淀,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如何以新兴的、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来反映社会现状,并做到在传统艺术与主流审美方向上的统一,使戏曲与时代同行,不仅是社会与时代迅速发展对越剧剧目创作提出的必然要求,亦是我们的愿景。

参考文献:

[1]杨慕.从沪上越剧演出主体看上海越剧的发展现状[A].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2015:102-109.

[2]慈溪论坛.经典越剧名剧『戏曲天地』[EB/OL]. http://club.zxip.com/read.php?tid=2804202,2019-01-09.

[3]桐廬春江花月夜.全国越剧汇演之桐庐原创越剧现代戏《通达天下》[EB/OL].https://www.sohu.com/a/342289310_764792,2019-09-20.

[4]罗小丹.浅谈绘画作品中艺术情感的表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0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