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与DSA检查结果比较

2020-12-15 10:48吴瑜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自发性

吴瑜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1--01

蛛网膜下腔出血极易复发,首次出血达到了11%的死亡率,即便首次出血没有死亡,会有再次出血发生的患者占总数的70%,而在出血达到了71%左右的死亡率[1]。因此,要想促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及康复率的提升,关键是要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尽可能早地寻找出来,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本研究比较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与DSA检查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DSA检查;排除标准:将缺乏完整临床资料等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6-78岁,平均(51.7±9.5)岁。

1.2 方法

1.2.2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 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6464排容积CT,对从足侧到头侧、从主动脉结到颅顶的范围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中准直器宽、螺距、旋转速度、重建层厚、重建间隔、管电压、管电流、矩阵分别为0.625mm、0.969、0.4s、0.625mm、0.625mm、120kV、250mA、512×512。CTA成像扫描野(SFOV)为32.0cm。采用美国tyco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CTA扫描,经肘正中静脉以4.5-5.0ml/s的速度将8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入,延迟扫描过程中将Smart Prep法充分利用起来。完成采集原始数据的任务后向GE ADW4.4工作站传送,三维重建过程中将原始数据充分利用起来,运用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RP)、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成像(MIP)[2]。

1.2.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采用飞利浦Integris Allura血管减影机,经股动脉插管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在此过程中将Seldinger技术充分利用起来,矩阵为1024×1024。应用标准前后位、侧位作为投照体位,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及旋转DSA成像进行多方位观察。

1.3 观察指标

3名放射诊断医师共同评价CTA与DSA检查结果,这些医师均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将CTA对照DS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计算出来。同时,对动脉瘤、动脉瘤口直径CTA与DSA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用四个表诊断性试验分析80例患者CTA及其不同后处理技术对照DS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用率(%)表示80例患者动脉瘤、动脉瘤口直径CTA与DSA检查结果等计数资料,用X?检验组间比较,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2.1 80例患者CTA与DSA检查结果比较

80例患者CTA對照DS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30/31)、100.0%(49/49)、100.0%(30/30)、98.0%(49/50),具体见表1。

2.2 80例患者动脉瘤、动脉瘤口直径CTA与DSA检查结果比较

80例患者动脉瘤、动脉瘤口直径>5mm、≤5mm、全部的CT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图1。

3 讨论

相关医学学者对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3],在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过程中将双期16层螺旋CTA法充分利用了起来,对照DSA法,对其可行性及优点进行探讨,结果表明,CTA检查阳性51例,假阳性0例,假阴性1例,和3D-DSA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与DSA检查结果相当,可以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一种常用方法。

参考文献:

张小卫.数字减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1):27-29,55.

张心佟,王伟,李双.双源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22(9):639-641.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自发性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
剧烈头痛?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对如何提高法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思考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