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探究

2020-12-15 06:58余洋王欢
卷宗 2020年2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素质育人

余洋 王欢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平台,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分析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育人现状和路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与保障机制,丰富内涵。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路径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10

基金项目:实践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ZYB2019-06)。

1 第二课堂的内涵,特点

第二课堂区别于第一课堂的凸显学生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根据教学大纲,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有序地引导下独立参加课余活动,学习知识,锻炼本领,锤炼意志,修养品格,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育人活动来达到育人目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的知识,技能在第二课堂得以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1]。第一课堂通过学院下的班级将学生组织起来,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坚持理论育人,通过教授知识和技能达到育人目的。第二课堂打破学院和班级的界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不用的活动中。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申。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跟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总之,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二课堂是整个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學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2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现状

2.1 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申和补充,第二课堂应该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共同育人。目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两者融合协同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第一课堂可以充分承担育人的功能,做好第一课堂才是关键任务,教师通过第一课堂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以接受知识为主,是高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2]。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不够充分,认为第二课堂只是活跃校园活动,基本不承担育人功能,更不能与第一课堂相提并论。事实上第二款课堂的育人功能非常强大,通过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促进德育素质,美育素质,人文精神,实践创新能力等等方面全面发展,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靠第一课堂是完全不够的。第二方面,两者还未形成系统的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还不够完善。学生参加完第二课堂活动停留在参与,能达到什么效果,需要参与的程度等方面完全没有把关环节。比如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冲突时,首先要保障第一课堂正常有序地进行。从不同的层面导致第二课堂不那么太容易被重视并且容易被边缘化。

2.2 资源配置不均衡

第二课堂承担不同于第一课堂的育人目标。两者互不冲突,相互补充。但是通过对比在高校中同样承担育人功能的第二课堂。我们发现第一课堂制度明确,内容规范,设备丰富,授课时间固定,教师授课,所有的课程由老师带领一起学习。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第二课堂的受重视程度完全不够。同学们参与第二课堂的任务比较随意,参与度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故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进行科学的量化。基于上述的情况,大多数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注入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和实践。对第二课堂的投入和参与远远达不到第一课堂的水平。

3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路径

3.1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融合育人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第二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同学们的兴趣或者需求培养同学的能力或者素质。现代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高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强基础,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专业课成绩仅仅是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依赖第二课堂,因此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与能力训练对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所以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与市场的匹配率,促进人才适应社会和适应岗位的能力的角度,我们发现第二课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应改变传统的第一课堂最大,第二课堂可有可无的观念。努力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协同发展的机制,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容、互补、互动”的良性关系。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协调育人,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的知识技能在第二课堂中得以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3]。各高职院校要在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引导下,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首先,分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领导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密切合作,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完成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上面共同使力,系统分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应该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即:第一课堂渗透第二课堂的内容,第二课堂接应第一课堂的内容,相互强化,补充不足。将两个课堂的育人思想和育人过程有机融合,使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成为一项系统完善的教育工程。

3.2 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丰富内涵

第二课堂一直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意义不够明确,内容不够丰富的特点。同学们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只是参与活动,感受和体会都不深刻。一直以来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首先,应该有更多的老师,专家教授参与到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中来,对人才培养目标要全面了解,分析第二课堂应该承担的育人目标。设计好第二课堂内容,每个内容所承载的内涵,要达到的目标有清晰的脉络。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分解。目前学习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文化艺术类内容偏多,创新创业类别的内容欠缺,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社会实践种类多,但是缺乏指导,部分课程深度不够,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表面繁荣而内涵建设不足。以第二课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培育为例。科学规定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美德教育。课堂实践育人和第二课堂育人都应该以实现这些教育目的为落脚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说教式和创新实践课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水平。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中的“知”。将学校各类活动归类整理成各类活动群,每个活动群能够共同促进学生某个方面素质的提升,承担某一种教育的功能。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育人成才的影响研究。分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何种素质提升,承担哪种教育功能,优化三下乡活动设计,增强效果。以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成才的影响研究。各类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次带进学生走入不同主题,承担特定教育功能。服务本身也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3.3 完善保障机制

第二课堂首先要保障前期宣传,第二课堂的活动会存在主办方精心设计但是却很少有同学参与的情况。也存在举办很多活动但是同学们不知道的情况。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前期的宣传要保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以学院学生会和班级班委为抓手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保障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线上QQ,公众号,网站等平台以及线下橱窗、条幅、展板等阵地要充分利用。

第二课堂要保证保障硬件和师资。前面已经讨论过因为受重视程度、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硬件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无形之中学生也认为第二课堂不重要,不够重视,也认为参加太多活动就是浪费时间,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当代第二课堂已经承担起职业教育的新使命。为了保障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应该在师资和硬件上加大投入,从校方对第二课堂给予高度重视,进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

第二课堂要保证评价机制。有学者提出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结合不同学科和实践活动特点,出台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标准,细化量化指标[4]。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每个参加的活动都可以累积一定的积分,积分达到一定的数量可以兑换学分。可以很好地激励同学们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同时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评分考核,不断地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1]谢相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教科技,2014,(04):51-52.

[3]谢相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4]刘艺博,郝雪晶,等.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2019,(04):55-56.

作者简介

余洋(1989-),四川乐山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王欢,四川南充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