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规则“灵动化”的创新实践策略

2020-12-15 10:52张惜珍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6期

张惜珍

摘  要:班级规则是调节班级主体间的关系,规范班级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行为准则。笔者结合班级规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认为进行班级规则建设,应该有所创新。“灵动化”是班级规则创新的标准,以“游戏”为载体,以“契约精神”为导向,分层进阶,统筹兼顾,以期达到顶层设计。

关键词:班级规则;灵动化;创新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6-0036-02

1.班级规则的概况

(1)班级规则的概念

班级规则是调节班级主体间的关系,规范班级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行为準则。班级规则的呈现方式多样,例如,有自上而下制定的班规,带有强制性色彩;又如,班级成员交往中自发生成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一个集体在运作之初,都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以明晰成员之间的地位及角色,规约成员的社会行为。在班级中制定学生一致同意的规则,不仅有利于教师管理班级,还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班级环境,保障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2)班级规则“灵动化”的必要性

第一,跳出僵局,提升趣味,激活班级管理。

班规是常用的规则模式,是班主任从维护班集体秩序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制定的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外在约束性的行为规则,常常伴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当班级成员的行为扰乱了班级管理秩序或对班级整体利益造成伤害时,班主任通常要强制性地来管理他们的违规行为。然而,一味依赖强制性规则会使班主任陷入“管理主义”的泥淖,久而久之,学生对规则缺乏新鲜感,规则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加重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刺激其走向规则的对立面—挑战规则,例如,典型的“初二现象”。

第二,与时俱进,因人制宜,激发学生动力。

班级规则的制定、执行和落实,是班级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活和学习经验的累积,学生心理悄然发生变化,班级组织的不断变化就蕴含其中。“法与时移则治,治与世宜则用功”。因此,规则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才能成为班级管理的有效工具。

基于班级管理的需求,班主任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变通性,警惕规则执行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兼顾“法与情”,使之更加符合“以生为本”、共同发展的要求。当然,还应打开视野,转换思维,不受墙上的“文本”班规所限,有突破有灵动,跳出樊篱,激发学生内驱力,以期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2.班级规则“灵动化”的创新实践策略

在学校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良好的班级规则的建设是维系班级秩序、学习氛围的根本。笔者结合班级规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认为进行班级规则建设,应该有所创新。“灵动化”是班级规则创新的标准,以“游戏”为载体,以“契约精神”为导向,分层进阶,统筹兼顾,以期达到顶层设计。下文从三个角度阐述班级规则“灵动化”的创新实践策略。

(1)“规则”为体,“游戏”为用

第一,背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初建时,学生敬畏规则,遵守规则,这一段时期称为师生之间的“蜜月期”。当然,学生个人属性的需求往往是寻求个性、安逸和快乐,这就使得班级规则与个人属性的需求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矛盾。当班级成员的行为对班级正常教育活动或班级整体利益造成伤害时,班主任通常要运用强制性规则来管理他们的违规行为。慢慢地,个别学生摸清了教师的脾气秉性,容忍度,惩罚套路,开始“蠢蠢欲动”。初一年级,一味依赖强制性规则会使班主任陷入“管理主义”的泥淖。

初二开学初,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杭州洞桥营地夏令营,在营地中,为了赚取营币,学生们严格遵守营地规章制度,不怕吃苦受累,训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学生被教官“虐”的乐此不疲。历史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笔者受其启发,结合洞桥营地的实践经验,设想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营币”奖励机制,提出“规则”为体,“游戏”为用。

第二,拇指积分—赚起来。

鼓励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赚积分让每一位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如果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教师则处在一个指导、服务的位置上。因此,笔者采取了一种奖励卡制度的形式,让学生们自我约束和管理,并积极投入到“游戏”中。

西方行为学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经过努力实现目标,又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人行为的基本模式。学生在这个制度之下,学生有“获取奖励”,如免作业等需要,他会引起赚取奖励卡的动机,同时也产生了遵守“规则”的行为。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行为习惯受到约束,自然而然也达到了目标。另外,这是一团队项目,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可以通过单打独斗达到目标。通过小组共同努力,他们思考着怎么赚取奖励卡,又想着怎么去领取奖励(消费)。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团队的“帮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差距短时间不会大幅度拉大。这样看来,这项制度如果运用在初一学生身上,岂不是很适用?

(2)基于“契约”,突破“藩篱”

第一,背景。

契约性规则是班级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依据平等、正义、互惠、诚信、协作等价值理念,经过反复磋商,以达到某种契约的形式确定的班级成员交往互动的行为准则。契约性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通过一种简单的自律力量来实现班级成员自我约束的。而是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达成契约,因此,为了各自利益的实现,契约双方自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的目标。

在班级管理中,行为契约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班级生活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行为方式,以及遵守或违反协定所应当受到的奖励或惩罚。它并非“文绉绉”的班规,在奖惩方面可以更贴近学生生活,起到警戒作用。

第二,“班级契约”—订起来。

“班级契约”是班级管理中的“法”,表面上突破了“法”的藩篱,实质上保留着法的“震慑”威力,促使学生在没有外界权威监督的情況下,实践以往不能或者不容易做到的那些行为。

基于“重叠共识”的思想,“班级契约”在班级规章制度中存在。“人靠衣装马靠鞍”,当规则略施粉黛,包装亮相后,在班级活动的开展中创生,班级规则的 “存在感、意义感、价值感”凸显出来。班级契约的运作中,依靠“打卡”维系,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养成及时订正的好习惯,并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梯度”定制,分层 “进阶”

第一,背景。

随着班级规则的逐步完善,班集体建设日趋稳固。在稳健中,如何求得突破与发展呢?这个时期,班主任工作不能停留在班级生活规范和目标的完善、有效执行及现存班级事务的处理上,而是需要重新构建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意识、优秀意识”的规则。

具体而言,这个规则应当引领班级形成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机制,帮助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建立这种自我超越的心态与方法,追求班级精神层面的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为学生服务。

第二,小组进阶—PK起来。

根据“分层教学”的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组,对前段生,激发“优秀”意识,强化梯度,稳固优秀队伍;对后段生,激发“自我意识”,挖掘内驱动力,实现潜移默化地“帮扶”。

在不同的梯队,每个学生都有踮起脚尖够得着的“奖励”,他们铆足了“要学”的劲,相互竞争,互相影响,争取实现最大目标—跨梯度进阶。站在相同程度上分组,有忽略组内的积极导向的桎梏,这种局限在具体的实践中克服。四大组犹如一个巨大的进阶网,每个小组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网格,在共同的大集体学习中,仍然可用“二八法则”,以点带面,潜移默化中共促进步。

3.总结与反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班级规则建设的创新实践中,“灵动化”是班级规则创新的标准,以“游戏”为载体,以“契约精神”为导向,分层进阶,统筹兼顾,以期达到顶层设计。当然,创新的规则也会进入“疲软期”。例如,团队协作的“拇指积分制度”,最终有人拖后腿,导致团队看不到希望而无法坚守,致使规则瘫痪。这也说明了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那个规则是一成不变的。规则需要因时因人制宜。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要研究、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加强教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各年龄阶段有所区别,又互相衔接,使之前后呼应,步步加深。大不了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重新来过。不变的精髓是胡萝卜加大棒,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兼揉并济,使德育润化心灵,进而收获成效。

教育是一门艺术,看似重复劳动,其实重复中充满各种可能与变化。只有“心中活水”,才能实现“天光云影”。虽难以成臻善,但那份遵从“变化”追求“卓越”的心境会让人感到欣慰和满足。

参考文献

[1]邹群,王琦. 教育学原理[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