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药材产业 促西畴乡村振兴

2020-12-16 16:21梁生弟
云南农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西畴中药材

梁生弟

(西畴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服务中心,云南西畴 663500)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直穿县城横贯全境。全县有7乡2镇,69个村委会、3个社区,1774个村小组,总人口26.3万人,人均耕地0.05 hm2。喀斯特地貌是西畴的主要地貌类型,全县国土总面积1506 km2,其中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1135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5.4%,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境内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垂直差异较大,地形变化由西北向东南起伏下降,最高海拔1962.9 m,最低海拔654 m,相对高差1308.9 m,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明显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多种类中草药,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西畴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生态农业县”为目标,提出“养好一只鸡,栽好一山药”的发展方向。发展中药材产业,对发挥西畴县喀斯特山区资源优势,有效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地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据西畴县第4次中药资源普查有800多种中药品种,现已开发利用的约300余种,其中重点中药材和药用植物有62科120种,一般药用植物151科700余种,珍稀的中药材和药用植物约有10余种,资源的蕴藏量为100万kg。全县种植中药材面积达5109 hm2,比2019年5012 hm2增加97 hm2,增长1.9%,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布在全县9乡(镇)69个村委会934个村小组11 978户(含企业、合作社、农户),目前中药材年产量608.2 t,年产值2128.4万元。

二、中药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西畴县有独特气候环境条件。西畴县属亚热带低纬季风气候区,干雨季节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境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年均气温15.9 ℃,年无霜期340~362 d,年均降雨量1294 mm,年日照时数1500~1600 h,年均相对湿度为82%;境内水、土、空气均未受污染,是少有的适合种植药材县,具备药材生长的自然优势。

2.西畴县获得“云药之乡”认定,为全力发展以山豆根为主的西畴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近几年来,以三七为代表的部分中药材由于价格下跌,市场低迷,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以山豆根为主的部分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8年9月,《云南省科技厅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认定普洱市宁洱县等7个县(市、区)为云药之乡的通知》(云科社发〔2018〕3号)文件,认定西畴县为“云药之乡”,认定品种为山豆根(苦参)。对获认定的“云药之乡”,一次性给予区域内具体承担建设任务的企业或者协会20~30万元的经费支持,由牵头承办单位协调安排,用于后期建设中的研究与示范、技术推广、市场开拓和宣传等工作;对云药之乡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申报的相关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项目和GAP认证等工作给予优先支持。

3.根据关于印发《文山州高品质药园认定办法(试行)》(文七药发〔2019〕17号)的通知要求,西畴县积极组织申报“高品质药园”4个,获认定4个。经认定的高品质药园,从三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个5万元奖励,并纳入州、县(市)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及重点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积极争取更多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在政府组织的产业宣传、项目推介、招商引资活动中给予倾斜。

4.西畴县山豆根质量非常好。一是有效成分含量高,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检测,西畴2年生山豆根苦参碱含量0.023%,氧化苦参碱含量3.069%,总有效成分3.092%,有效成分比《中国药典(2015版)》中的苦参高50%,是药典中山豆根有效成分含量标准的4.4倍;二是有效成分比例好,据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原院长马克坚介绍,西畴县的山豆根氧化苦参碱含量非常高,而有毒的苦参碱含量非常低,该产品有加工成低毒甚至无毒山豆根系列产品的潜力。

5.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产业兴旺。中药材种植具有比较高的经济效益,种植农户容易增收致富,不同环境条件均有与其相适应的中药材品种,西畴县野生中药资源蕴藏量大且分布广泛,适宜驯化种植品种多,是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最好的产业。西畴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印发了《西畴县巩固脱贫农特产业发展奖补政策(试行)》(西办发〔2020〕11号),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二)存在的挑战

1.市场风险挑战。2019年11月10- 15日,在县委、县政府安排下,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组成以山豆根为主的中药材考察组对西南3省省会城市的中药材市场进行考察获知,绝大部分都是销售饮片,山豆根主要用于生产药品原料,中药配方销售量少。西南3省中药材市场和药企,每年采购山豆根意向统计量31.6 t。2020年7月5 - 10日,县政府组成以山豆根为主的中药材市场考察团对广西中药市场及药企进行考察获知,2015-2018年,山豆根年均销售10~30 t,2019年后销量大幅下滑,年均最多1 t。零售价每千克人工种植150元、野生200元,大部分销售商认为药企为降低生产成本,直接到原产地进行收购;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山豆根每年采购意向统计量70 t,市场需求量不大。

2.质量控制的挑战。一直以来中药材质量是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战略的基础,但中药材在采购、加工、生产以及流通环节中,常出现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和规范化缺失的情况,难以适应当前大健康时代背景高速增长的优质、安全、养生保健需求。种源混杂,自发分散种植,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统一的生产管理规范,种植规范化程度低,初加工技术粗放,药材质量不稳定。西畴县现有人工种植的19个品种,绝大多数品种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统一的生产管理规范,滥施化肥、乱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药材质量得不到安全保证。

3.野生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挑战。由于群众认识不足,对西畴境内濒危、稀少、贵重野生药物资源进行掠夺性采挖,破坏严重,部分资源稀缺,濒临灭绝,野生资源保护不力,可持续利用困难。

4.品牌创建的挑战。道地药材也是商品,解决了标准和质量问题之后,就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包括产品加工、包装、商标、质量标准等内涵,塑造自己的品牌,才能达到增产增收、保护药农、提高品质的目标。以西畴县山豆根(苦参)的“云药之乡”认定,应创建具有西畴特色的山豆根(苦参)为主的中药材品牌。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产、供、销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产品停留在销售原材料的低水平层次上,经济附加值低;二是人工种植虽初见成效,但还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还缺乏政策扶持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牵引;三是科技投入力量不足,试验示范、栽培种植和精加工技术的科研成果引进推广等基础性工作滞后;四是品种单一,除山豆根外,其他品种中药材不足以吸引药企和外地客商;五是没有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未进行检测,导致生产出来的中药材质量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效。

四、对策与建议

加大农业投入,以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加大产品的研发,拓展市场,重点打造地标产品,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中药基地旅游观光、中药养生保健和中药药膳体验等产业,全面提高西畴县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中草药发展提供保障措施

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改、财政、农科、商务、投资促进等部门为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负责全县中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领导组织,落实办事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措施,统筹推进工作,确保协同发展。

(二)科学编制规划

认真编制《西畴县石漠化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全县中医药产业规划和区域空间布局,明确建设目标、内容、具体措施。

一是建设“西畴北回药用植物园”,种植面积6.67 hm2,迁地保护种植野生药材种质资源400~500种,开展道地药材品种生态适宜性评价;二是建立重要中药资源种苗生产苗圃2个,开发野生种质资源,选育、繁殖并推广中药材良种,提高中药材的良种化水平和良种覆盖率;三是建立种植示范基地2000 hm2,夯实示范基地设施条件,开展重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中药材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四是改造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十三五”期间,实现中药材(干品)产量3000 t,产值4.5亿元,“十四五”期间,实现中药材(干品)产量6000 t,产值6亿元;五是实施《高品质药园建设5年发展规划》,即2019-2023年全县共计划建设高品质药园12个,其中2019年建设4个,2020年建设3个,2021年建设2个,2022年建设2个,2023年建设1个。

(三)进一步加强药企调查

此次调查发现,山豆根仅为配方药原料,并非药食同源药材,终端市场在药企,只有通过药企才能扩大山豆根的市场需求量。待疫情过后还需要深入广西、广东、湖南、贵州等药企进一步调查了解。

(四)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为中草药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完善和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资机制。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等。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通过抵押、贴息贷款、中药材保险等方式解决农户的资金困难,引导和鼓励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五)打造生态种植品牌,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

尽快着手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依托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调研检测,争取高校和科研单位重点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优先落户西畴,为西畴解难题、破难点。结合县内实际,挑选适宜大宗中药材、围绕山豆根成品药生产原料的中药材、附加值高的中药材品种进行试种,坚持多品种生态种植。研究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形成具体操作管理方案,确保生态绿色品质,稳定产品基源,培育出优质、独特的中药材品牌。

(六)深度挖掘中草药文化内涵,扩大本地中草药的影响力

深入挖掘西畴道地药材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和借鉴贵药(苗药)、藏药宣传的有益做法,鼓励省、州制药企业以道地药材(山豆根、重楼、黄精、八角等)研发中成药产品;挖掘西畴少数民族中(苗、壮)医药文,收集历代中医典籍资料,丰富本地药材的文化内涵,提高综合影响力,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和鼓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园、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着力打造一批赏药文、观药花、品药膳、尝药酒、喝药茶、沐药浴、带药礼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效休闲度假农家乐,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及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整个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

猜你喜欢
西畴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一场开在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宣讲会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新时代“西畴精神”礼赞
披荆斩棘斗顽石
不朽的丰碑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