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研究

2020-12-16 08:36上海杉达学院史风彩
亚太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英美通识文学

上海杉达学院 史风彩

一、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开设意义与现状

21 世纪以来,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提高人文素质、艺术修养、文学品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类双语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现今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多数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人文修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殊不知,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在今后的漫漫人生路中为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能在一个个低谷或者失意的时刻给予我们力量。伟大的文学家正是用他们的作品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阅历,解答我们的疑惑。学生通过阅读、聆听或观看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细读、分析、品鉴,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真相,点燃心中的信念,寻找个人的生存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主要面向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但对非英语专业来说,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了解,对西方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的了解,也早已成为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外语界,不少学者也认识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程爱民等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范谊和芮渝萍提出:“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慢慢被认识到,但这些理论并没有就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拟从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两方面入手,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的新思路,希望从文学欣赏课程出发,为我校大学生提供精神生活的支点,强化人生的理想,启迪人生的智慧。

二、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课程设置

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英美文学欣赏的课程目标也应与英语专业的课程目标有所区分,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深奥,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应更加侧重学生文学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普及英美文学基本文化与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由点及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的授课对象为全体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故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该遵循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兴趣广泛,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对学习充满动力,对课程的接受能力强。作为通识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英语水平可能参差不齐,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能选择晦涩难懂的作品,应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种文体切入,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与价值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和思潮,涵盖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主题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亲情、友情、爱情、个人与社会等,以作品欣赏为主,了解作家个人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兼顾英美两国社会发展史与文学演变史,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中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将整个课程分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个部分。英国文学可以从莎士比亚戏剧开始,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特点,让学生了解英语戏剧史,了解西方悲剧、喜剧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英国文学部分涵盖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美国文学可以从霍桑的《红字》开始,让学生了解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概貌,从整体上掌握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各文学流派的特点,了解各个时期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主张。教学内容涵盖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文学。

课程学时方面,采用每周2 个学时,授课16 周,共计32个学时。授课内容方面,参考下表。

章节 内容 学时英国文学1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节选 悲剧《哈姆雷特》节选 2雪莱 《西风颂》《云雀颂》 2 3狄更斯 《远大前程 》 2 2 4勃朗特三姐妹 《简·爱》选读《呼啸山庄》选读 2萧伯纳 《皮格马利翁》 2 6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房间》 2 7乔治·奥威尔 《动物农场》 2 8石黑一雄 《别让我走》 2美国文学9霍桑 《红字》 2 10 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 11 西奥多·德莱塞 《嘉莉妹妹》 2 12 罗伯特·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2 5 13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2 14 威廉·福克纳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2 15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2 16 托妮·莫里森 《宠儿》 2

三、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欣赏通识课可以选择多元、复合的体验式教学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制订课程计划,掌握课程节奏,辅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疑惑,与学生共同构建活泼、高效的课堂模式。如在讲解英国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时,可抛弃传统的作品阅读、作品分析等模式,以学生体验为主,加强学生对戏剧节奏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几部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让学生自由分组,学生在课下选择一部作品中的主要情节进行排练,在表演中亲身感受人物与故事情节。舞台是展现戏剧魅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排练、反复表演,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当然,在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戏剧表演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前用多媒体播放戏剧片段,讲解和分析戏剧舞台和表演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模仿专业演员的表演,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演出。在讲解英文诗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诗的格律、韵律、体式、评判以及意象等后,可以让学生参与朗诵或者配音,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体验式的教学也不仅局限在让学生表演和课堂讨论,还可让学生模仿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仿写,如英诗中常见的抑扬格、尾韵、十四行诗等,从而灵活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感受诗歌美。针对剧本或者经典作品进行改写或者续写也是构建多元化课堂的有效方式,改写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的知识点,切身感受作家用词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对作家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但作为通识课程,教师也应控制改写作品的难度,积极鼓励学生,以便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课堂讨论是欣赏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在讲解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教师在分析作品的同时应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美国20 世纪20年代所处爵士时代,一战结束后,享乐主义大行其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当下的拜金主义,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将文学作品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上面。

采用多元复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必须具有完备的文学知识体系和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能够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选取经典,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特点、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充分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分析作家思想、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更好地掌控课堂节奏。

通识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可由作业、考试或者考查构成。作为文学赏析课程,不应该只关注语言和文学知识点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和文学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考前记笔记、考后全忘记”现象的发生,因此应避免单纯的笔试考试的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表演、配音、朗诵、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说续写,等等,这些都可纳入最终的考核。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更加充分理解作品,感受文学魅力,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课程,英美文学欣赏一定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计划。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构建多元复合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

猜你喜欢
英美通识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