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竹藤科技研究进展

2020-12-16 12:50陈科屹李智勇
竹子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竹藤东南亚地区文献资料

陈科屹,李智勇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2.国际竹藤中心,北京100102)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互惠战略。竹藤广泛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资源,对发展绿色经济、缓解资源短缺、人口贫困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南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全球竹藤资源主要分布区,也是世界重要的竹藤生产和国际贸易供应地。然而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整体偏低,制约着竹藤资源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入,为双方共同推进区域竹藤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有关东南亚地区的竹藤类研究开始较早,1929年George就对菲律宾的竹藤家具产业进行过介绍。目前在资源调查[1]、可持续经营[2]、产业政策[3]、资源利用[4]、竹藤文化[5]等方面均有所涉及。虽然研究内容逐渐扩展,但学者们主要是基于国家尺度或典型区域开展研究,而立足东南亚地区尺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校建民等[6]和聂欢欢[7]作为为数不多的学者,分别对东南亚地区的竹类国际贸易和竹产品设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总的来看,着眼地区尺度的竹藤研究仍较为缺乏,与该地区丰富的竹藤资源情况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当前,学界对东南亚地区竹藤科技发展水平在宏观层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而基于翔实数据的全面系统性研究则更是未见报道,这不利于准确把握东南亚地区竹藤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有鉴于此,基于文献检索和数据统计,对东南亚地区的竹藤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评述,探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在竹藤科技合作方面的前景,明确合作的重点工作,以期增强学界对区域竹藤科技发展情况的认知深度,为中国竹藤研究强化弱项和拓展范围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精准寻求竹藤科技合作提供参考方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 Bank)公开数据库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库;文献资料信息主要来源于国际竹藤组织(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Bamboo and Rattan)全球竹藤信息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分析法对东南亚地区的竹藤科研进展情况进行研究,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探索其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1)基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经济指标和H Index(衡量出版物数量及其引用率高低的指数)、专利申请量等科研指标,对东南亚各国的总体经济、科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国的科研发展环境。

(2)文献检索。以“竹(bamboo)”“藤(rattan;cane)”“竹藤(bamboo and rattan;bamboo and cane)”作为关键词,以东南亚11个国家或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作为主题的组合形式,对涉及东南亚11国的竹藤类文献资料进行检索。

(3)文献筛选。按照以下要求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进行筛选:一是删除重复出现的文献。当同一作者出现多篇相似度较高的文献时,仅保留其中时间较早、影响最大的文献;二是删除内容简单、质量不高的文献;三是删除报刊报道和书评。

(4)文献归类。根据不同文献研究的侧重点,对文献进行分门别类,共分为23个方向,包括材料与化工、工艺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管理、资源调查与培育、植物生态、植物生物、植物分类、植物化学、动物生理、动物分类、土壤生态、微生物生态、地球化学、生物地理、综合研究、生物技术、动物生物、环境工程、建筑与设计、机械装备、食品与加工、文化与艺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和科研概况

2018年,“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的GDP(按照2018年当期美元价格计算)总量为29 715.95亿美元,占同期世界GDP总量的3.46%。其中印度尼西亚占比最高,为1.21%,其次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而其余5国GDP总和仅占世界GDP总量的0.15%。根据人均GDP数据显示(表1),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其中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均在1万美元以上。特别是新加坡,早已迈进发达国家行列,人均GDP高达6万美元。而其余8国,除泰国以外,人均GDP均未超过0.4万美元,其中缅甸仅0.13万美元,仅为新加坡的1/50。从GDP增长率来看,东南亚部分国家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有5个国家进入2018年全球GDP增长率最快的30个国家行列,分别是柬埔寨、越南、老挝、菲律宾和缅甸。

表1 东南亚11国主要经济指标Tab.1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基于东南亚11国在H Index指数、专利申请量、研究机构质量、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研发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等反映国家科技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来看,各国之间科研力量差异悬殊(表2)。除新加坡以外,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力量整体较为薄弱。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其科研能力在东南亚11国中最强,一直走在东南亚各国的最前沿。其次是马来西亚、泰国,正处于追赶阶段,但与新加坡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余国家各指标均在世界排名50以外,部分国家甚至排名100以外。综合来看,新加坡、马来西亚代表了东南亚11国科研水平的中坚力量。

表2 东南亚11国主要科研指标Tab.2 Ma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dicators of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2.2 竹藤相关文献成果数量

根据国际竹藤组织全球竹藤数据库的资料显示,共检索到“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各类竹藤文献公开资料共计251份(图1,图2),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3个国家数量最多,分别检索到97、63和35份文献资料,分别占“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竹藤文献资料总数的39%、25%和14%。其余国家与竹藤相关的文献资料之和仅占总文献资料数的22%。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文莱4个国家在竹藤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成果极少,没有检索到东帝汶与竹藤相关的任何文献资料。综合来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竹藤研究方面较为活跃。缅甸、柬埔寨等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竹藤资源,但在竹藤科研方面还十分薄弱,难以支撑本国丰富竹藤资源的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此外,查阅到来自中国与竹藤相关的文献资料共计587份,是“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竹藤相关的文献资料数量总和的2.3倍。中国在竹藤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文献成果资料丰硕,这与中国在世界竹藤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相符。

图1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及中国竹藤科技文献资料发表数量Fig.1 Number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s on bamboo and rattan published in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图2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各国竹藤科技文献资料数量占比Fig.2 Propor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s on bamboo and rattan published in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从时间序列来看(图3),东南亚地区开展竹藤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早,最早能追溯到1929年。截至2016年,东南亚地区竹藤科技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1994年以前,虽然该地区在竹藤研究方面起步较早,但其科研活动一直不太活跃,与竹藤相关的文献产出量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直到1994年以后,与竹藤相关的文献产出数量明显增多,但此阶段一直伴有较大的起伏,这说明竹藤科研已经引起当地科技工作者的注意,但整体参与度依然不足。2012年以后,文献数量进一步增多,且能平稳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竹藤科技发展情况同样呈现出3段变化,但在时间和程度上与东南亚地区有明显区别。中国竹藤研究的活跃期相对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2000年以前,中国发表的与竹藤相关的文献资料数量仅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2000年以后,文献数量开始增多。从2009年以后,中国与竹藤相关的文献数量急速猛增,逐渐与东南亚地区拉开差距。

图3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及中国竹藤科技文献资料发表时间序列Fig.3 Publication time series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s on bamboo and rattan in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3 竹藤相关文献资料类型

东南亚11国与竹藤有关的文献资料类型共有8类(图4、图5),分别是期刊、书籍、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技术报告、会议录、论文集和工作文件。其中期刊类型的文献资料占文献资料总数的3/4以上,占比高达77%。其次是书籍,占比为9%。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地区与竹藤相关的专利数量极少,仅查阅到印度尼西亚有极少量与竹藤有关的专利成果。相比之下,中国与竹藤有关的文献类型更为多样化,除上述8类文献以外,还包括政策报告和贸易报告等。中国与竹藤有关的各类文献类型中产出最多的依然是期刊;另外,中国与竹藤有关的专利数量较为丰富,数量仅次于期刊。

2.4 竹藤科研重点研究方向

从研究方向上看,东南亚11国的文献资料总共涉及16个研究方向(图6,图7),主要包括材料与化工、产业发展、植物生态、经济管理、植物分类、植物生物、资源调查与培育、动物生物等。其中涉及竹藤在材料与化工方面的文献资料数量最多,占文献总数的近1/3。其次,涉及竹藤在产业发展、植物生态、经济管理的文献数量紧随其后。上述4类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占总数的67%。而涉及工艺技术、环境工程和动物生理等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较少。

图4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及中国的竹藤科技文献资料类型及数量Fig.4 Type and number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s on bamboo and rattan published in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从各国研究的范围来看(图8,图9),马来西亚在竹藤方面开展的研究方向相对较为全面,涉及竹藤材料与化工、植物生态、产业发展、资源调查与培育等12个方面。其次,印度尼西亚在竹藤方面开展的研究方向也较为广泛,涉及竹藤材料与化工、产业发展、植物生态、经济管理等11个方面。泰国、菲律宾在竹藤方面开展的研究方向也具有一定广度,分别从10个研究方面对竹藤开展了相关研究。而柬埔寨、缅甸和文莱在竹藤方面开展的研究方向却十分单一。

相比之下,中国在竹藤科研方面的研究方向涉及的领域更广(图6)。除东南亚11国涉及到的研究方向以外,还包括其他应用基础研究,如生物技术、机械装备、食品与加工、文化与艺术;此外,在理论基础研究领域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动物分类、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中国的文献资料中,数量最多的依然是材料与化工方面的文献,在竹藤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也较为丰富。

2.5 竹藤专家数量和研究机构数量

图5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各类与竹藤相关的科技文献资料类型占比Fig.5 Propor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s on bamboo and rattan in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图6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及中国竹藤研究方向Fig.6 Research directions of bamboo and rattan in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共检索东南亚地区6个国家的竹藤专家信息(图9),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专家数量共计50名,来自28家机构。其中,马来西亚的竹藤专家数量最多,共计25名,占专家总数的50%,来自7家机构。泰国的竹藤专家数量共计11名,所属的机构更为分散,分别来自10家机构。2个国研究机构数量占东南亚地区总数的3/5。其余4个国家在此2项统计值上的占比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检索到中国涉及竹藤研究的专家超过400名,机构数量超过100家。

2.6 竹藤科研主要研究内容

2.6.1 竹藤资源调查与培育 东南亚地区在竹藤资源调查与培育方面开展研究的国家数量最多,共检索到8个国家的相关成果,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和文莱。可见,竹藤资源调查与培育在支撑各国竹藤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着基础作用。马来西亚在竹藤育种、竹藤与林木混交培育、藤条资源收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8],并利用遥感技术在森林保护区内进行了资源调查探索研究[1]。印度尼西亚主要对藤条在农林系统经营中的培育情况进行了研究[9]。泰国研究了竹类在热带雨林中的生长情况[10]。菲律宾研究了藤条的最佳扦插周期[11]。越南研究了特殊立地条件下将竹作为替代作物的可行性[12]。柬埔寨和老挝对野生藤条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13]。文莱对藤条资源调查技术进行了研究[14]。相比之下,中国在竹藤资源调查与培育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除对竹藤资源本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外,还对竹藤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在较长时间跨度上的动态生长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并运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竹藤资源进行了评估[15-16]。

2.6.2 竹藤材料与化工 东南亚地区在竹藤材料与化工方面的研究热度也比较高,共检索到6个国家的相关成果。马来西亚主要对竹材、竹藤复合材料、竹炭、竹纤维的理化特性和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17-18]。印度尼西亚对竹材、竹浆、竹叶理化性质进行了探究[19]。越南研究了竹材对热改性反应,以及对竹产品的化学处理效果[20]。新加坡对竹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竹材现代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21]。泰国对竹材物理特性、竹材传统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22]。菲律宾在竹材物理性能和竹原材的防治效果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23]。相比之下,中国在竹藤材料与化工方面的研究更为成熟,除了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探索以外,还在竹藤新材料研发、竹藤制品性能提升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4-25],其研究过程更为复杂,材料制品具备更高的科技含量,制备过程也更加关注绿色环保特性。

2.6.3 竹藤产业发展 东南亚地区在竹藤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热度也比较高,共检索到6个国家的研究成果。菲律宾对本国藤条工业、藤家具产业、竹藤产业与社区发展以及原料和产品进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26]。印度尼西亚对竹藤原料和产品进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苏拉威西、加里曼丹和爪哇等典型区域的藤条生产与消费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马来西亚也对本国的竹藤原料和产品进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还对沙捞越的竹林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27]。虽然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也在竹藤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研究,但仅对本国的竹藤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中国除对本国的竹藤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以外,还对竹制品贸易、热带竹藤产业和建筑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索[28]。

2.6.4 植物生态 在植物生态研究方面,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进行了一些探索。马来西亚主要对藤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响应进行了研究[29]。印度尼西亚主要对藤本植物的生长策略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30]。泰国研究了外界环境对竹林生长的影响[31]。菲律宾对竹种的水分利用特性进行了研究[32]。中国在竹藤植物生态方面的研究非常广泛,除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外,还对竹林地下根系的生境响应、极端气候对竹类的生长影响、竹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33-34]。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等资源丰富省份,竹藤植物生态已成为竹藤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7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竹藤科研各研究方向占比Fig.7 Propor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directions of bamboo and rattan in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图8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竹藤各研究方向国别占比Fig.8 Propor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directions of bamboo and rattan in the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图9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竹藤专家数量和研究机构数量Fig.9 Number of expert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n bamboo and rattan in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6.5 经济管理 在经济管理研究方面,共查阅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和老挝5个国家的少量研究成果。印度尼西亚研究了本国藤条政策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竹类经营主体的管理行为等问题[3];马来西亚对开发本国藤条资源所需的政策环境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2];菲律宾研究了竹材对社会住房民生问题的影响[35];缅甸研究了本国的藤条贸易问题[36];老挝研究了藤条的多种生产经营模式[37]。总的来看,各个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关注视角较为局限,侧重于研究与竹藤资源经营利用直接关联的影响因素和响应机制。相比之下,中国在与竹藤相关的经济管理研究方面涉及的问题更加多元和复杂,既包括竹产业的战略研究与规划、竹资源绿色发展趋势等宏观战略问题,也包括国家对竹子的造林补贴问题、竹产业的政策影响、竹资源扶贫开发效果等具体热点问题[38-39]。

2.6.6 植物生理 在植物生理研究方面,仅检索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展过少量研究。印度尼西亚对竹子的生理耗水情况进行了估测,还研究了竹类对真菌的耐腐性能[40-41]。菲律宾对浸泡竹中的子囊进行了研究[42]。新加坡对藤类植物的导管进行了研究[43]。马来西亚研究了竹类生长对微波辐射的反应[44]。泰国研究了藤本植物的开花物候与拟态信息[45]。中国对藤本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物质累积与分解过程、对重金属的耐受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46-47]。

图10 “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在各竹藤研究方向的占比Fig.10 Propor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directions on bamboo and rattan in each of the 11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6.7 植物分类 在植物分类研究方面,检索到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在此方面开展的少量研究。越南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为丰富,其在郎边山、布郎山、比杜山以及安沛省和富寿省均发现了竹类新记录[48-49]。马来西亚在新几内亚鸟头半岛发现新的藤本记录[50]。中国的新竹种发现地点分布广泛,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均鉴定出了新的竹种[51-52]。在此方面,中国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展过一些研究,上世纪末已有学者对中国的竹类分类问题进行过相关的总结性论述[53]。

2.6.8 植物生物 在植物生物研究方面,检索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在此方面开展了少量研究。马来西亚对人工竹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54]。菲律宾在竹藤基因、竹藤遗传特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55]。印度尼西亚对特种藤本植物的生长发育、营养水平进行了研究[56]。越南对本国北部地区的3种大型竹种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57]。中国由于毛竹生长广泛,且利用普遍,因此格外关注毛竹的生物特性,在全基因组分析、遗传结构、转录组测序、基因编码等方面都开展过相关研究[58-59]。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竹藤科研成果的梳理与评述,发现东南亚地区竹藤科技发展整体呈现出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特点。其中,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总量不足,与该地区拥有丰富竹藤资源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二是研究成果类型单一,主要以科技期刊论文为主,缺乏专利等应用成果产出,科技转移转化能力不足;三是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数量较少,竹藤科技发展支撑保障水平有限。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各国之间竹藤科技发展水平极为悬殊,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研究成果数量、研究方向广度等方面优势明显。而柬埔寨、缅甸和文莱的竹藤科研能力还非常薄弱。新加坡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竹藤科研方面的投入不大。二是研究方向发展不平衡,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对理论基础研究的关注度不够。

综合来看,东南亚地区面临着竹藤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规模不匹配、竹藤成果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以下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即优质竹藤天然林资源急速减少,人工培育竹藤资源的质量有待提高;竹藤地力快速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出现下降;竹藤资源调查方法和监测手段整体较为落后;竹藤精深加工高新技术储备不足,科技产业化程度不高等。东南亚地区竹藤科技力量的普遍薄弱与东南亚国家丰富的竹藤资源,以及东南亚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竹藤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观需求严重不符。科技合作已成为提升科技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捷径。从国际格局来看,创新要素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愈发活跃,依靠科技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依托竹藤科技国际合作,加强竹藤科技信息交流互鉴,提升竹藤产业技术水平,驱动竹藤产学研发展是竹藤资源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从合作基础来看,中国高度重视竹藤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将发展竹藤事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在竹藤技术创新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积累了大量先进的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成为世界竹藤产业的主要技术研发国。考虑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发展需求和条件上相似、文化上相通、地缘上相近,以及双方在竹藤商品贸易方面持续互动(表3),中国能够为东南亚国家在提升竹藤科技发展水平方面提供强大的、精准的科技支撑服务。

表3 中国竹藤商品贸易主要进出口伙伴国(东南亚国家)Tab.3 Main import and export partner countries of China′s bamboo and rattan commodity trade(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4 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开展竹藤科技国际合作方面拥有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双方可以考虑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一步释放东南亚地区的竹藤开发潜能,充分发挥竹藤科技在促进东南亚地区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谋划科技合作顶层设计。双方有必要做好竹藤科技国际合作总体规划,通过协调规划与资源整合,保障合作的效率与收益。在总体规划中,要聚焦竹藤科技核心问题、立足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竹藤科技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制定详细的合作实施战略,从竹藤基础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合作2个方向做好统筹规划。此外,还要在探索建立多样化的竹藤科技国际合作机制、多渠道保障合作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率、构建合作项目评审与评估体系等方面做好设计。

(2)突出科技合作重要领域。要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不断提高竹藤资源利用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竹藤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竹藤集约经营和管理水平,在积极培育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大力提升竹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保障竹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强化在竹藤材料与化工、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科研实力,积极创新和开发竹藤类生物制品、新型复合材料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和产品,筹建区域性竹藤相关标准数据库,促进竹藤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要充分重视竹藤资源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减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地区减贫和绿色增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投资、恢复退化土地、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丰富竹藤科技合作平台。要坚持以平台为载体,积极与东南亚地区竹藤科技基础较好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优先共建竹藤类合作研究中心、基地和跨区域竹藤科技创新联盟等合作机构,攻克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区域性竹藤重大科技难题,为促进科学技术互动、信息经验交流提供跨境合作平台。在条件适宜的国家合作建立现代竹藤培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激发重点竹藤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推动竹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提升竹藤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区域竹藤科技知识产权交易机制,畅通竹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样化地分享竹藤科技知识和信息,加强竹藤资源收集保护与产业技术合作,优先输出中国在竹藤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方面较为成熟的实用技术,为东南亚地区竹藤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拓展教育培训合作模式。要积极开展创新驱动,多层次、多维度推进竹藤科技教育合作,要聚焦竹藤科技发展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竹藤科技教育合作新模式。根据“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的发展阶段和多元诉求,针对各国在竹藤科技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当务之急,重点在竹藤资源培育和可持续经营、竹藤产业发展、竹藤产品精深加工、竹藤经济管理等方面开展教育合作,充分依托国内林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推进竹藤专业特色课程教学改革和特色学科建设,安排一定比例与竹藤科学密切相关的在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竹藤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在“一带一路”东南亚各国建立长期的竹藤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提升“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的竹藤创新驱动水平提供科技和教育支撑服务。

猜你喜欢
竹藤东南亚地区文献资料
2022 非洲竹藤大会聚焦 竹藤助推非洲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世界竹藤通讯》征稿与征订
琳琅百期见证竹藤科技进步 不忘初心助力竹藤事业辉煌 庆祝《世界竹藤通讯》出版100期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澜湄合作竹藤项目助力缅甸村民脱贫致富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的优势、挑战与对策
浅谈文献资料的特点和作用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