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3D打印技术融入组织工程学实验课程的探讨

2020-12-16 04:35慧,柯渔,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程学纺丝静电

李 慧,柯 渔,薛 巍

(暨南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材料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32)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结合工程学和生命科学原理兴起的新兴交叉学科[1],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开发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替代物,用于修复缺损的器官,恢复其基本形态和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这一概念距今已经有30多年[2],随着生命科学、材料学、医学、力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渗透交叉,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国人口众多,对器官移植或修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急需培养一批掌握组织工程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动组织工程研究和实验技术的全面发展。

3D打印又称为“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最早由查尔斯赫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3]。3D打印技术基于计算机数控模型,结合光、机、电及新材料于一体,已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如体外器官仿生模型打印、个性化假肢假体设计、个性化植入体制造、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以及活体细胞和组织的打印等[4],具体应用如图1所示。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制造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并有望突破传统组织工程支架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组织工程学实验课程引入 3D打印,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入地掌握组织工程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图1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

1 组织工程学实验教学现状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单位之一,于1999年获批广东省高校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批人工器官与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2016年获批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良好的生物材料研究基础。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加工成型方式,对生物材料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种子细胞、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器官的方法和技术、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等4个方面。我校开设的组织工程学实验课,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要围绕种子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支架构建两方面,并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考虑到课程安排在三年级,学生已在低年级学习了基础的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生物材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因此,2012年我们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组织工程支架制备上引入了先进的静电纺丝技术。通过采用该技术,制备PLA等聚合物组织工程支架,然后培养种子细胞,研究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及分化。

随着近几年组织工程技术的更新和实验室 3D打印设备的引进,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再次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在支架材料制备上引入 3D打印技术,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验室,同时对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进行调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组织工程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先进技术,而且能激发学生开展组织工程学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潜能。

2 3D打印实验教学的优势

3D打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实验技术要求较高,面向学生开设 3D打印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3D打印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材料加工技术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打印。打印过程需要学生不断调整参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并可以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功能化产品,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设计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3D打印技术集先进材料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加工制造技术等多门专业知识于一体,是多门课程和学科的融合,要求学生具有材料学、加工工艺学、机械制图、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还要求有生物学知识背景,因此有助于实现学科间实验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有力的基础。

(3)丰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的技术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技术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概念,使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3 3D打印技术融入组织工程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探讨

在组织工程学原有实验内容基础上,引入 3D打印技术,不仅要让学生了解 3D打印的原理、构造、操作流程等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可用于 3D打印的生物材料,同时结合原有的静电纺丝增材制造技术,比较几种组织工程支架制造先进技术之间的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其知识更成体系。为此,设计了几种实验教学项目。

3.1 综合实验——3D打印与静电纺丝对比

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是尽可能模拟人体细胞外基质,作为细胞支架保持细胞存活并行使正常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势包括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造纤维网络支架。静电纺丝技术利用高压电场力连续制备纤维,形成的支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这种微纳结构接近天然细胞外基质环境,利于细胞粘附、生长、迁移以及组织再生,在组织工程中显示出较大的应用潜力[5]。静电纺丝制作的纤维材料常为二维膜,存在孔径尺寸不足和厚度低于“块状支架”的问题,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挑战。3D打印技术基于电脑控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运用粉末状材料逐层打印[6]。3D打印精度较高,可打印复杂结构并可快速成型,但机械强度较低。

单纯从理论上为学生讲解上述两种技术的原理、特点和优缺点,较为抽象,容易导致学生机械式记忆,不能深刻领悟先进技术的精髓。因此,在组织工程实验课程的原有静电纺丝制备支架基础上加入 3D打印技术,将其设计成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对同一种生物材料(如可降解性脂肪族聚酯PLA、PCL等)采取不同的加工制造技术,之后再对不同技术制备的支架材料从形貌、力学性能、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整参数,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先进仪器的操作技能,还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技术的原理、制备材料的设计思路,以及不同技术的特点和优缺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3.2 开放实验——3D打印与静电纺丝结合

基于非纤维结构的 3D打印支架机械强度很低,不适合组织再生,因此最近组织工程领域许多研究集中在将静电纺丝技术与 3D打印技术结合,实现两种先进技术的优势互补。费城天普大学Gerstenhabe教授团队使用 3D打印机,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发明了一种直接打印到患者皮肤上的生物基个性化绷带,实现了提高舒适度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完美契合。上海大学刘媛媛等将 3D生物打印和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制备了复合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用于血管狭窄的治疗[7]。东华大学莫秀梅教授(通信作者)等将静电纺丝、3D打印等技术相结合,将静电纺丝二维纤维制成了外观形状精确、力学性能良好、孔径结构可控的三维纤维支架,应用于软骨组织再生[8]。浙江大学计剑教授(通信作者)通过结合静电纺丝和 3D打印两种技术,制备了一种3D设计性可快速变形和性能增强的水凝胶,开辟了快速变形水凝胶致动器的应用前景[9]。

综上所述,在组织工程实验课程中增加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教师团队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自己尝试探索正确的材料组合,将静电纺丝和 3D打印两种技术有机结合,并不断优化条件,改善原有支架材料存在的缺陷,解决实际科学问题,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有效引入本科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科教融合。同时,也能鼓励学生早日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创新实验——学生自主设计3D打印模型

3D生物打印技术基于计算机三维模型,精确定位装载生物材料或活细胞,制造体外医学模型、医疗器械辅助工具、人工植入支架、人工组织器官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10]。3D打印未来有望实现体外或体内直接打印活体器官或组织,从而替换功能障碍的器官或组织,解决目前临床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

在培养本科生 3D打印技术过程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立体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 3D打印常用的材料有金属、陶瓷、聚合物(如PLA、ABS、PCL)、复合材料、光敏树脂等。在组织工程实验课程中增加 3D打印模型自主设计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模具。这一方式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深刻了解 3D打印机的构造和原理、三维建模方式,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式,还能掌握整套先进工艺的制造流程与设计思路,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的完善

在组织工程实验中引入 3D打印技术的同时,也必将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出发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4.1 “N+1”自主选择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N+1”自主选择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N”指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传统组织工程学实验,其中包括种子细胞培养系列技术(细胞的复苏与冻存、细胞传代培养等)、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技术、支架生物学评价技术。“1”指学生自主选择的3D打印实验,学生从综合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模式中自主选择一项实验内容,2~4人一组,自由组合实验团队。实验团队成员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案等,共同完成实验项目。

图2 “N+1”自主选择实验教学模式

在“N+1”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选择生物材料,教师不再指定实验所用的材料,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从常用的生物材料中自己选择一种进行实验设计,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以上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指定实验材料,限定实验内容的机械式实验操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还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2 教师团队梯度指导

课程设计采取教师团队梯度指导模式,指导教师包括实验教师,以及专门成立的组织工程学实验科研教师团队。首先由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传统的组织工程学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组织工程学实验知识与技能。之后实验教师公布3D打印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题,成立实验团队,并在科研教师团队中选定一位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导师,充分查阅文献确定设计题目与方案。科研教师对课程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方案通过后与学生讨论实验细节,与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参与学生的实验课成绩考核,鼓励与帮助学生完成后续的科研成果发表工作。教师团队梯度指导模式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依靠科研教师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在本科教学中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促进科教融合。

4.3 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调控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11]。在原考核体系(100分)的基础上,为3D打印增加30%的分值,总分为130分。采取学生答辩形式,融合实验项目难度系数、个人或团队开展与完成情况,还采用学生小组互评与教师团队评价结合的形式,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竞赛活动和论文写作发表工作,并将科研成果作为加分项,纳入实验课程综合考核,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具体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成绩考核标准

5 课程设想

3D打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打印材料有限、打印工艺不够完善、打印产品性能较差等。于是,研究者提出了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对其进行优化,同时实现3D打印的动态模拟与可视化操作[12]。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对整套 3D打印流程进行模拟,能优化打印设计,降低打印失败风险。

市场上针对不同材料的 3D打印仿真软件主要有ANSYS、Amphyon、Simufact Additive、GENOA 3DP、FLOW-3D等,涵盖金属、陶瓷、聚合物等材料,每个软件应用侧重点不同。下一步,计划将虚拟仿真概念引入 3D打印实验教学,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并允许学生自主设置设计参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3D打印虚拟仿真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视化仿真打印过程,丰富教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图3 3D打印虚拟仿真教学流程

6 结语

3D打印技术本质上是多媒体技术的延伸,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 3D打印技术融入组织工程学实验教学,结合传统的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有效促进学生运用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3D打印技术的应用,有效推动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工程学纺丝静电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核-壳复合纳米纤维
噼里啪啦,闹静电啦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圆满举行
静电
超级英雄静电侠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7年第36卷总目次索引
静电魔力
静电纺丝制备PVA/PAA/GO三元复合纤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