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师指导 提高展示实效
——以“学名人,传美德”主题活动为例

2020-12-17 06:37□余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名名人资料

□余 雯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线老师,一直在开展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在准备和实施阶段时,发现孩子们热情足、很投入,总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但真的到了展示之时,孩子们呈现的成果却乏善可陈。于是就会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怎样才能上好展示课? 而外出听课时,总能听到精品式的展示课。几个小组的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交流汇报,汇报的形式非常丰富,比如口头汇报、图片呈现、小品、歌舞表扬、实物展示等,汇报的内容环环相扣——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展示课可行吗?这样的表现是孩子们的真实吗? 孩子们会有收获吗? 带着上述疑问,翻阅资料、留心学习,由此发现展示课存在的问题,比如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缺少学生经验、情感、方法等的过程性分享;过分注重多样的展示形式,缺少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教师的组织者、参与者身份,缺少教师促进者的指导作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多次实践探索,由此意识到教师的指导依然需要发挥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就以《学名人,传美德》为例,谈谈自己的践行及其体验与感悟。

一、展示前需要提供细致的指导

若要使成果展示课的形式恰当,反映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收获,展示课前的指导是关键。

一是活动开展的引导。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情感体验,及时做好方法指导和情感疏通,并且鼓励他们将困难及解决方法、情感体验记录下来。让他们在展示课上不但有成果可以展示,还有自己的切身经历可以分享。

在《学名人,传美德》 实践活动大主题分解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的小课题(名人资料我收集、名人足迹我寻访、名人精神我践行、名人文化我宣传),进行分组探究。应该说,第一小组“名人资料我收集”小课题的资料查找十分容易。但如何让他们的展示不只有资料的组合呈现呢? 于是,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资料查找的方法。

学生在展示时说道:

我们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那天下着雨,但我们的心情异常兴奋。

开始查找资料了,我们先分散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准备一本本地挨着找。可是,没过几分钟,就觉得这样太麻烦。于是,我们去找图书管理员,希望能给我们帮助。图书管理员告诉我们,电脑中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名人书籍,然后可以按图书的排列寻找,就可以查到想要的资料。经过图书管理员的帮助,我们资料的查找轻松许多。

当遇到困难时,试试去找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吧。

“名人精神我践行”小组则遇到小组解散的风波。本组同学参与热情非常高,活动初期七嘴八舌地讨论。但活动时,诸多问题很难协调。比如,组织给山区孩子献爱心活动,但一个孩子住在匡堰、一个孩子住在横河,地点上就很难选择;周末去公园捡拾垃圾,但由于需要参加各种学习班,没办法整组行动。有同学不经过同意直接换组。最后只能由教师协调。于是,建议分成2 个活动小组,根据活动情况、按地点分或时间分,由此利于开展相关活动。最终自己进行安排,有时整组活动,有时分成两组,有时分头参加公益团体组织的活动。然后将活动材料汇总。教师建议学生记录独特的体验,以利于跟同学们分享。

学生写道:

我们真的很生气,我们是一个小组的,遇到困难时应该一起解决,结果龚XX 却逃走。当时都在骂是叛徒,几个女生都被他气哭。这时,老师发现我们的遭遇,及时解救。她开小型座谈会,让讲讲发生事情后的感受,让尽情抒发,把不满大声说出来。把话说开,矛盾消失。现在,我们体会了龚XX 的心情,他很想参加活动,但时间上合不上,又怕被抛弃,于是就悄悄地投靠他组。事件后我们知道,若产生问题,定要大声说出来,一起解决,当然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二是展示方式的选择。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需要多样化,但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而应遵循“与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相结合”“要动静、内外结合”“与实际条件相符”三个原则。

在《学名人,传美德》 主题确定课上,同学们制定方案时,普遍选择PPT,问其原因,就是简单好操作。因此,展示课前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时,需要再次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展示方式。

课上,教师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用PPT 方式展示。刚开始听,同学们聚精会神,没一会儿,课堂氛围就沉闷起来。有些胆大的已经悄悄说起来,比如这有什么好看的,我们自己也会。这时,教师停下来。问刚才听的感受,同学们不敢说。教师又问,是不是很闷? 同学们开始点头。这时,教师才把矛头指向同学们——不能都选PPT方式。PPT 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听多了会有倦怠感。为了展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选择更多样的展示方式。

于是,以“名人资料我收集”组为例,跟同学们交流。此组收集的是名人生平、名人故事、名人作品的文字图片资料。同学们想将文字图片制作成PPT 展示。此组有个故事大王,教师建议组长发挥他的特长。于是,此组决定在PPT 展示基础上,将《虞世南——笃志勤学》 事迹改成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由故事大王讲给同学们听。其他组受到启发,纷纷打起组员的主意。

“名人精神我践行”组有个写作高手,于是迫不及待地推荐,写美文与同学们分享。展示时,不但有精美PPT,还有活动报道,更把活动中的收获、感受展示出来。

“名人文化我宣传”组能人特别多,不但有图文并茂的剪贴报、手抄报、电子小报,而且将设计的宣传单发到每个同学的手中。不仅如此,课上还给同学们表演《董黯孝母》 的故事。

“名人足迹我寻访”组虽然没有发挥组员特长,但充分利用手里资源,除了带来陈之佛故居的照片资料,还给同学们观看采访视频,更把草编名人请到活动现场,跟同学们互动,学做草编蚂蚱。

当然,学生选择好展示方式后,尚要确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因此需要在展示准备时继续给予指导与帮助。

二、展示中需要进行有序的组织

前期的准备到位,课堂基本上就交给学生。但教师不能只是参与者,还必须是组织者。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展示有序,互动交流更有深度。

一是组织好展示。由于展示课存在独特性,学生容易兴奋。看见其他组的展示,交头接耳、讨论不休。因此,学生小组汇报前,需要制定好要求。在其他小组汇报时,需要获得尊重,做个安静的倾听者,以致将细细倾听一项放在评价之列。专注的倾听不但可以保证展示的有序进行,同时可以为后期互动交流做好准备。

二是组织好互动交流。首先,小组组织互动。小组设计展示时,教师提议设计一些同学互动环节。比如,“名人足迹我寻访”组把草编名人请到活动现场。互动道:

同学们,你们会编蚂蚱吗?(不会)。我们也不会,但有个身边的名人会,你们知道是谁吗?(张老师)。对,就是刚才我们采访视频里的张老师,今天我们把张老师请到活动现场。让她来教大家编蚂蚱吧。

其次,教师设计交流。当一组汇报完毕,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指导同学们互动。比如,在《学名人,传美德》 活动中,“名人文化我宣传”组在课上表演《董黯孝母》 的故事。表演完毕,教师就问同学们:“表演完了,谁能大概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有什么感受?打算怎么做呢?”同学们侃侃而谈。这样的交流不但能增进同学们的思考,同时进一步地养成同学们倾听的习惯。

三、展示后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议

展示后,同学之间就会形成互评的氛围。教师可以夸夸各组哪里做得好,提提建议。但有时学生的建议又是不到位的,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

在《学名人,传美德》 展示课上,“名人文化我宣传”组有发传单的环节。同学们建议,发传单的同学可以更礼貌一些,用上一些礼貌用语。而教师则建议:

同学们,你们提的建议真不错,这样能让更多的人接受传单。但有认真看过传单吗? 觉得设计合理吗?(很合理,既有名人事迹宣传又有倡议。)是的,设计的宣传单很不错。可宣传单是针对校外人士的,校外人士可能不知道名人。课堂上的我们已经对名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前面展示中也在介绍名人,是不是给我们的宣传单可以变成倡议书,只保留倡议部分?(好的,谢谢老师的建议。)

若要组织好成功的展示课,除了教师将指导做细、做实,还应多开展活动。只有真正地落实,同学们才能一步步地做得更好,教师才能抓准指导的方向。

展示课既是对活动过程的回顾,也是对活动成果的总结,同时是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做铺垫。教师要展示前提供细致指导、展示中进行有序组织、展示后提出合理建议,学生们在展示交流中成长,由此让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的成果发挥应有的实效性,从而促使学生们实践得更深入、体验得更丰富、感悟得更深刻。

猜你喜欢
学名名人资料
什么是植物的拉丁学名
草莓主要害虫名录
润楠[Machilus nanmu(Oliver)Hemsley]学名订正过程及四川所产形态特征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