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17 06:37□牟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明育人德育

□牟 云 周 璇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的经验教训中所形成的,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式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小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未来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关键之举。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生态文明素养是学生素养的重要部分,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德育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学校虽然年年月月强调“垃圾不落地”,但环境卫生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学生乱丢乱扔现象严重,受“破窗效应”的影响,能做到自觉保护环境的更是少之又少。究其根源,是学生生态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综上,2017年学校结合校情确立了“恒行生态,为国添绿”的德育目标,以坚持、专注、渐进的李家湖小学“恒”文化精神为引领,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为路径,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为实现绿色中国目标培育“生态人”。

一、制度保底加文化引领,坚持管理反思与优化

2017年秋,我们从看似简单却是顽疾的清洁卫生做起,确立学年德育主题为“恒行生态——净能育美”。

(一)修订制度,确保正常运转

为解决学校脏乱问题,我们制定了《李小清洁十条》,规范每一项打扫标准及评价细则,将模糊定性评价修改为可视定量评价。为避免突击打扫,我们固定每周四为全校清洁大扫除日,另增设每周一次定内容不定时的抽查,两次检查综合得分作为每周“劳动恒星”班级评选的依据。为治理校门口早点包装乱丢乱扔现象,我们从学生“方便”心理出发,固定垃圾桶摆放位置。所有制度先学再用,可执行的制度让学校清洁打扫有效运转起来。

(二)反馈引领,关注细节发展

反馈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可增进反应效果。我们充分发挥反馈的引领作用,从管理、学生、教师三个维度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每周一升旗仪式由劳动部做班级清洁卫生反馈,分享劳动名言、指出清洁盲点、公布“劳动恒星”班级、颁发恒星班级旗帜;行政例会和教师例会做学校清洁卫生专项图文反馈,从现象到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政教处关注细节,每月遴选反馈图片,制作校园卫生长镜头,班队会上进行分享,让每个学生明确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三)优化策略,形成长效机制

没有永久的一成不变,只有在改变中成长,制度的维护也是如此。原包干区分配方案是由校医拟定,表述中使用了学生们难以区分的东南西北等方位词,学校用图画呈现进行了调整。学校还将班级依就近原则改为年级统一原则,先按年级数划分区域,再按班级数均分,开学由班级劳动委员抽签领取包干区。由于同年级班级包干区内容、大小基本一致,大大促进了同年级班级间的竞赛。在反馈环节我们变单项公布为双向对话,增设了申诉环节,加强沟通,减少制度执行的偏差。运行中发现问题,及时优化,保障制度长效运行。

不足一年,学生卫生习惯明显好转,而且这项主题教育生发了早午读“静能生慧”、扬正气“敬能养德”、学科竞赛“竞能成业”等系列主题教育。

二、课堂落实加实践助推,专注课程开发与实施

让生态“落地”,让文化“生根”,课程是支点。2018年秋,《生态小公民》 的课程教材进入课堂,我们从应景的生态文明德育活动跳出来,在课程建设中寻找到新的出路。

(一)强化巡查,确保课程落实

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学校将《生态小公民》 纳入课表,将《生态小公民》《生命安全》《心理健康》 等课程有机整合,要求各年级每学期完成两个主题的教育教学。为了确保教学落实,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两查一访”:一查教师备课,每学期3 次,依据备课制度,给予等级评价,并与绩效挂钩;二查课堂教学,教导处在规定时间对教师课堂教学加强巡查,确保教学真实发生;一访指在学期中旬询问学生的各科教学进度,将《生态小公民》《生命安全》《心理健康》 等专题教育课程作为重点谈话内容。

(二)深化研究,促进多科融合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需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积极探索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成长体系。2018年秋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尝试将《语文》《道德与法治》《生态小公民》 中生态知识进行融合,以《我的环保小搭档》 为载体开展主题教学,既有课堂内生态知识分享,又有课堂外“绿书签”体验。不少班级在教室里开辟了植物园,与植物同生长。2019年六一前夕,艺术组将美术、音乐与科学整合,策划“变废为宝”主题教育,学生们从认识各种废旧材料开始,在家长的帮助下画设计图、动手制作,最终呈现了一场惊艳的时装秀。

(三)实化实践,形成学习闭环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生态问题,体验生态文明,在判断、反思和改正中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保护意识。学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研学、假期作业等不断充实学习内容,注重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学校先后有《亲近自然,乐趣生活》《爱上宜昌,学会创造》《热爱劳动,提升自我》 等研学主题,在实践基地学生进行水净化实验、雾霾探秘实验、化石成分研究、橘醋解密研究。学校在假期作业里设置“生态小公民”专项作业,环保志愿者给公园椅子洗澡、三峡蚁工清理江边的垃圾、垃圾分类小能手小区倡导垃圾分类,等等。学生在进行生态知识普及、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化宣讲、生态文明行为塑造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网络……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的闭环中,浮躁之气下沉,生态文明素养得到充分发展。与此同时,教师的研究习惯映射到学科教学中,形成善思的教研文化。

三、家校合力加社区联动,渐进育人内涵与路径

当前,面对“5+2=0”现象,即周末在家2 天抵消学校5 天系统教育的效果的问题,在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加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

(一)建立家委会,聚力同盟先行者

学校建立家委会,设立5 个部门,其中一个是生态委员,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决策、建言献策,参与学校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赛监督,或搜集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信息,促成学校与社区教育联动。如2018年春东郡社区开展的水资源公益讲座活动,就由学校家委会发布信息,组织学生参加。

(二)提供陪伴台,构筑育人共同体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家委会QQ 群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重大活动,定期为家长推送分享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借助家长开放日平台,组织生态文明亲子赛,利用学生带动家长,家长监督学生,促进家庭内形成向上的学习氛围。近期开展的垃圾分类问卷,关于“落叶是什么垃圾”“为什么可回收垃圾桶不是绿色”就引发了学生积极地参与和热烈讨论。

(三)借力第三方,拓宽学习大课堂

生态文明教育等公民素质教育仅依靠学校、家庭两者是无法实现教育目的最优化的,我们努力向外拓展,借助社区、规划馆等社会平台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育人的途径。与社区联合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学生共同参加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规划馆,了解宜昌的昨天、今天,并展望宜昌的明天,拓宽学生学习平台。

四、实施效果

生态就是顺应自然生长,生态文明教育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学生、家长因环境感召、活动凝练、课程润泽,精神上得到极大丰盈。2018年7月学校生态作业获得“直播宜昌”报道;2018年11月学校自行研制的前置学习单得到行内好评;两年来,多名学生的实践作品在区域内报刊上发表;学生在各类外出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素养、行为习惯得到了主办方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一)提升了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触点,不仅使德育、美育自然融为一体,而且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倒逼教师专业发展。

(二)提供了教育思路和系统路径

以生态文明教育为模块,打开了“立德树人”落地的多种路径,学校围绕德育目标,“恒”文化作为最深沉的力量,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传统文化四级课程,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三)增强了家庭对学校的认同感

亲其师信其道,在各项主题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作为观察者、监督者、陪伴者主动参与进来,越沟通越信任,育人目标一致了,家长质疑少了,干涉变为支持,对学校的认同感越来越高。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激情、智慧和信念。学校认为树立这一品牌最核心的不是外在形象,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引领,一种内在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正在学校坚持、专注、渐进的恒文化精神引领下蔓溯。

猜你喜欢
文明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请文明演绎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漫说文明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