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问题”开启探究之路

2020-12-17 07:53江苏省南通市锡通园区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正方形情境探究

江苏省南通市锡通园区小学 周 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走向了自主探究式教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用数学趣味性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略数学知识的魅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更有吸引力。

一、创设问题化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了问题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促进思维广度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促进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相互间进行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探索当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让学生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中丰盈生活经验,促进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5 个图形面积计算题:①长方形,长是5 厘米,宽是4 厘米。②正方形,边长是4 厘米。③平行四边形,底为5 厘米,高为4 厘米。④圆,半径为2 厘米。⑤圆,半径为3 厘米。让学生依次进行计算,当学生完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我们还没有学过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应该如何计算呢?圆面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与圆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吗?……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领学生逐步进行问题探索。

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由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集聚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融入讨论性问题,养成探究习惯

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过于短小,有的过于浅显,有的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对答如流,结果是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实际教学结果并不如人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动脑筋进行问题的设计,将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兼顾问题难易程度,使所提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认知与矛盾中进行探索,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课堂上学过的图形?因为这个问题和实际生活相接近,学生相对熟悉,讨论比较激烈。在讨论中,教师发现有人提到讲台上的墨水盒子,有人提出它是正方形的,有人认为它是长方形的。教师仔细观察发现,墨水盒子正面为正方形,侧面则为长方形,所以,总体上来说它是一个长方体。学生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争论,是因为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还不很清楚。于是,教师更加深入地讲解了两者的区别,并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触摸,相互进行比较,最后学生达成一致意见:墨水瓶的形状为长方体。

教师通过讨论及时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讨,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设想,大胆进行知识创新,诱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多方位思考,克服思维定式,开阔思路,产生更多、更新的解题方法,提高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一直处于探索的状态中,活跃思维,提升学习品质。

例如,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大小相等、形状相似的四个图形,有多少种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开放性例题,存在着多种分法,可先让学生自由探讨,遇到问题相互交流。有的学生说,将正方形沿对角对折两次就可以得到四个等腰三角形;有的学生说,可以沿正方形的边折叠两次,得到四个小正方形……在学生遇到问题盲区的时候,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使学生积极地投入问题探索当中。就这样,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中找到了多种问题的答案。

由上述案例可知,教师预设开放型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快速发展,提高他们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问题形式,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正方形情境探究
剪正方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