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2020-12-17 12:27杨娟玉
中小学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评价

□杨娟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主要内容之一。常州市实验小学通过劳动教育来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打造劳技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理解主旨内涵,突破问题

(一)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

每个时代对于“劳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应该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敬业者值得尊敬”的思想。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孩子认识到一切付出努力的过程都是“劳动”,要能够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欣赏劳动之美,能够不断创新劳动实践方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奠基。

(二)理性分析劳动教育的价值

事实上,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相对缺失,对于“劳动”的理解也不到位。这需要家庭、社会的引导,同样也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培养。我们希望经过六年的培养,孩子们对于“劳动”有正确的认知,有比较强烈的劳动意识,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能够分享劳动的快乐。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使人高尚,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实践结晶,更是每一个儿童成长的需要。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过程形成的。对劳动的认识、工匠精神的倡导应该从儿童开始,劳技教育要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活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勤劳俭朴、吃苦耐劳、主动担当的优秀品质。

二、明晰目标导向,培养品格

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具备怎样的品格特征呢? 我们基于学校原有的文化基础和德育建设目标,找到了相应的内容,明确了合格的劳动者要具备这些品格:

(一)具有工匠精神

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要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这与我们学校的校训“精勤”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精益求精、勤勉奋进是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态度。同样,作为一名劳动者,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具备这种工匠精神,精雕细琢,追求完美。

(二)敢于担当

责任担当是我们实验小学学生的六大品格之一。而作为一名劳动者,必须有着社会责任担当,要磨炼自己,要竭尽所能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财富,这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基本责任。“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我们的学生必须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三)具有创新意识

主动创新也是我们实验小学学生的六大品格之一。劳动从来都不等于体力劳动,在这样一个科技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创新的新时代,社会劳动形态不仅包含更多脑力劳动,许多复合的崭新的劳动形态,特别是存在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新兴劳动形态正不断涌现,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不断变革。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更要有主动变革创新的开拓精神。

三、落实推进,找到路径

我们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目标,开发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体验项目。我们希望能找到一条适合新时期劳动教育 (以劳育德)的发展之路,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能通过劳动教育加深对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丰富路径,开发资源

我们充分用好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开发有效资源,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项目。

一是用好校内资源。首先是挖掘有形的资源,利用走廊空间,采用箱体式设计打造种植区域,让其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培植实践区,主要用于体验种植实验活动。实行责任包干制度,每个班级认领一个区域,让孩子们通过植物的种植、观察、管理过程,尝试农耕、种植类的实践体验,养成观察、记录、思考的习惯,懂得哪怕是栽种一种植物都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的支撑,同时品尝劳动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其次是开发无形的资源,比如校园小岗位,我们将校园各处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班级负责一块,形成“班级包干区”,每个班级确立“责任岗”,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小岗位,这些都成为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劳动意识的优质资源。

二是用足社会资源。我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已有十多年,高职院校为小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技术设备、实践场馆和师资力量,比如说汽车修理、制作小锤子、电子门铃制作等都需要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这是我们学校无法提供的课程资源。高职院校的资源进一步拓宽了“劳动教育”的空间和概念,为培养孩子的工匠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和“佳农生态园”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与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孩子们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学校老师和企业员工共同创建课程,打造“佳农探趣”农耕文化项目,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劳动实践内容”,让孩子们走进田野,与“劳动”无缝对接,在玩中学、学中悟,了解各种劳动的基本特点,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三是用活家长资源。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代表了某一种劳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劳动者,只不过是劳动领域和性质不同而已。每一位家长也是“劳动者”,他们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学校建立资源库,寻找其中和“劳动教育”契合度比较高的工作岗位,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讲“劳动”的故事,展示一下“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以布置“特殊家庭作业”的方式,建议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走进爸爸妈妈的工作岗位,跟岗观察一天,了解父母“劳动”的方式、内容、意义等,同时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明白劳动的价值,体会家长的不易,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二)课程推进,有效落实

以劳动教育为契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实现五育的融通、融合。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则需要依靠课程的推进来实现教育目标。

走进高职院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对象是六年级全体学生,打破以往的固定模式,将一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集中两天完成。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和体验,重点聚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责任担当,学习如何精雕细琢将作品完美呈现,明白如何创造性地去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从而体验每一份职业、每一项劳动的光荣和自豪,分享实践创新的快乐,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内心扎根。

经过不断打造与开发,学校现有的近六十个社团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活动内容跟劳动实践体验有关。我们不断开发并形成系列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让社团活动的效果更好,学生的职业体验、劳动实践也更实在与丰富。

为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学校举行全校性的“劳动技能大比拼”。比赛是载体,强化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生活能力是目的。每个年级确定一个劳动项目,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然后选出成绩优秀的选手进行全校性“分享展示”。以比赛促发展,从基本生活技能入手,以自我服务为平台,培养孩子高度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以及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责任担当和创新实践精神。

“走进家务劳动”是我们学校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老师们重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进一步完善职业启蒙、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融入学生做家务劳动的调查、家政服务业的考察等新内容。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去,掌握一些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评价导向,优化激励方式

一是目标导向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尝试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评价相结合,形成“目标指导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目标指导法既是方法指导的要领,也是任务完成的评价指标。依托家长资源开展实践操作类教学活动,教师是技术学习的讲师,家长是技术学习的督导员,家务劳动涉及的实践操作用具就是家庭中日常使用的用具。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

二是过程激励评价。在“班级包干区”和“卫生小岗位”的劳动实践中,老师们将充分用好“小思徽章APP”的评价激励功能,只要发现孩子做得好的,随时可以通过扫描孩子的二维码给孩子颁发“责任”或者“创新”奖章,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项目综合评价。劳动实践体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在评价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比如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走进劳动与技术的世界”课程,老师将从课程的参与度、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最终的成果呈现等评价指标,关注孩子的参与过程和学习成效,并进行综合评价。“草本园课程”主要以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是现场活动展示,可以是作品展览,也可以是制作微信订阅号等。通过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劳动,为自己的作品负责,力求做到最好,力求与众不同。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将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不断加以总结提炼,找到最优化的实施策略,服务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劳动教育具有更多的当代特性、创新性、主动性,建构劳动教育新形态,让其成为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有益平台。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评价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