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12-17 12:27王小静
中小学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视域教研精准

□王小静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着力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在原有“和谐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借助2019 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开启“大概念”下的整合式主题教学探索,力图在完整的学习背景下为学生搭建核心素养整体性与综合性发展的“立交桥”。

一、“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实践探索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深入践行“新课改”理念的新行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重在改变学科本位观念,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学科内容和学生生活、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我校开展的“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实施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统整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进行重组或融合,让学生在具有高度动机的主题学习情境中,获得问题解决、创新创造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由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从而有效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

愿景:在已有良好教改经验基础上进行持续性探索。其一,“和谐教学”深化研究与改革实践为开展“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供经验支持。2005 年起,依据自身实际,在借鉴国内外和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我校提出并实施“小学和谐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与研究。以建设和谐高效课堂为主攻方向,在促进“教改”与“课改”互动式的“校本化”行动同时,努力建构形成学校育人新生态,由此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前期和谐高效教学及和谐课程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承续开展“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研究与实践,将继续通过教学目标的转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的转型等手段,以“主题教学”为教学创新载体,以整合的方式不断促进和实现从学科思维向课程思维的转变,从而有效实现教学改革深化研究的持续性探索。其二,“整合优化”课题研究为开展“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供行动支撑。2014 年起,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我校着力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法”研究与实践,先后开展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新课标下单元整合备课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单元整合优化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如何加强“整合推进”的核心问题上做了进一步探索:如何对学习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获取教学整合综合的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主体需求基础上进行主体探求;如何立足整合高度,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等,同时初步探索并构建小学单元整合优化教学的实践体系 (目标、方法和基本模式),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教师凝练科研方向、提升科研素养、发展关键能力。

意义:实现育人目标、寻求特色发展之路的应然选择。首先,探索与实践“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试图回答“如何在学校层面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两方面去落实”的问题,是对国家“顶层设计”的强烈回应.“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通过“大概念”下的“主题”把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围绕核心形成清晰、简约的“教”与“学”知识结构,从而促使学生在完整的学习背景下获得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发展。其次,探索与实践“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是为了实现“特色育人”“育特色人”的学校发展愿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通过主题选择、情境设置、教材整合、评价体系完善等环节的研究与实施,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是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力、课程领导力、教学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内涵式持续发展、特色发展、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实践探索的有效路径

素养时代的课程整合,超越整合作为课程组织方式的狭隘视域,展现出对整合的系统思考与设计。然而,在多年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中,课程建设仍易陷入观念认知模糊、运行过程失范、实践结果偏离的现实困境。为改善这些困境,我校积极探索寻求“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实践研究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学校实现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变、从“教会”到“学会”的转变。设定“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目标体系,须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即统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及学生生活,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实践育人,凸显目标体系的整体性、一致性。同时,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目标体系,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

探索聚焦主题的整合策略。课程为什么要整合?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认识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是课程整合的主要依据。依据“主题”进行整合,实际上就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学习情境。所谓“主题”,就是学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整合视域下的主题教学”研究主要围绕“学科内 (单学科)整合主题”“学科间 (跨学科)整合主题”“超学科 (领域间)整合主题”等主题,分别进行整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学科内 (单学科)整合主题:基于某学习内容的学科课程内部的单学科整合,对现行教材的顺序调整与教材内容的筛选、完善,即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内容作结构性调整,达到教学资源优化,形成新的本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系统,使之更适合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理论基础——“课程统整思想”是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结构调整中的反映,关注的焦点在于整合以儿童经验为代表的生活世界和以学科知识为代表的科学世界,在引导学生完整认识和把握世界过程中实现和谐发展。学科间(跨学科)整合主题:课程是无边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像绘画中有文学,文学中有艺术,科学中有人文,人文中有科学一样,学科之间没有严格界限,并非必须划清学科界限,而可以尝试溢出边界。跨学科统整主题教学的设计,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统筹”与“整理”,即在教师充分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以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单元主题为中轴,同时结合其他学科概念、知识和理论体系来确定主题。超学科(领域间)整合主题:儿童的素养原本是一个整体,知识应该无边界,分科教育并非儿童认识世界或认识现象最自然的方式。超学科统整主题教学,是针对学生生长和生活地域特点设计、以领域间统整为特征的开放性教学体系。主题教学的核心旨在打破当前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习与生活高度关联,学生在开放学习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同时,强调多学科、多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特色主题活动为切入点,以真实生活情境为主阵地,实现知识、能力、社会和生活价值的有机融合。

整合层次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改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与有效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概念。基于整合理念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主题整合、优化层次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学科特点整合课程资源,做好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凸显学科本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全方位数字化改造课程要素,适应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结合生活实践扩充课程资源,构建本土化与生活化课程,让学生学习过程重返完整的生活世界。

规范逻辑清晰的操作流程。主题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是规范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规范的操作流程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探索与实践“整合视域下的主题教学”,按照如下操作流程开展——教师:确立主题→制定计划→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上课听课→研讨交流→总结反思;学生:明确主题目标→组建活动团队→合作探究学习→总结学习成果→成果展示交流。需要注意,操作要始终围绕学生展开:主题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生成;要将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确立目标、研究实践、展示交流的每个环节,都应有教师的有效指导;最后要把学生参与课堂反馈、能力素养提升、学习方式转变作为实践检验的标准。

三、“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实践探索的支持元素

教学方式变革需要学校管理变革来支撑。我校在先前实施“精细化管理”基础上,与时俱进,倡导更务实的“精准思维”,实施更高效的“精准管理”,从而为“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精准教研:为“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提供动力。“我校”将围绕“精准施教”而组织开展“精准教研”,主要针对教学中不同层面的问题,借助常规性小组教研、联合式跨组教研、共享型主题教研等活动载体而展开。通过每周一次的常规性小组教研,在单元集体备课中唱好“分散—集中—再分散”三部曲;开学初进行联合式跨组教研,高年级向低一年级教研组进行经验传递,便于低年级的教研组把握教学重难点,掌握教学策略;探索实施共享型主题教研,创造性实施“草根式教研模式”,建构形成“确定主题—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形成策略—行动跟进”的活动样式。在上述基础上,还将瞄准“跨学科主题教研”,完善 《跨学科主题教研制度》,通过“项目管理”打破学科间壁垒,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动态教研机制。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师围绕“主题”成立教研共同体,进行交流研讨,从确定主题到资源整合,再到集体备课、上课、听评课,不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从而为“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提供坚实保障。

精准评价:为“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正确导向。“精准管理”离不开“精准评价”的目标导向和实践支撑作用。我校不断更新评价理念,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注重跟进反馈、及时监控,由此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效提升。首先,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率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依托课题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完善“六种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四个维度”(亲合度、整合度、参与度、思维度)的和谐高效课堂评价标准,以及系列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观察评价量表,从而为“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有效支撑。其次,着眼于“立足过程,坚持多元,促进发展”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积极开发适用于各类课程及教学活动的评价工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我校将继续发挥精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力图建立完善评价目的、内容、主体、标准、方法、过程、结果等多维度的“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为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正确导向。

精准培训:为“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智力支持。教师之于教学的价值、意义自不待言。而精准培训是精准教师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专家指导下,我校通过实施精准培训校本模式,借助多元对话、交流研讨、课题研究、教改实验、成果推广,精确分析教师需求,匹配教学资源,设定研训目标,按照因需施培、因人施培、因“标”施培的精准培训原则,精炼校本培训内容,优化校本培训方式,瞄准研训成果,实现教师精准管理,以此提升校本培训质量,助推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发展。目前,我校已经形成“内容精选、专家精聘、形式精设、结果精用”的精准培训策略,不仅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且将为“整合视域下主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供强有力与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视域教研精准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