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与少先队课程融合的思与行

2020-12-17 12:27□周
中小学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少先队法治道德

□周 丽

从2019 年秋季开始,小学思政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该课程在2016 年秋季已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实施。经调查研究发现,实践中部分学校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切分开来,其教学内容限定在课本,场地限定在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体验。有的教师即使有意识地增设实践机会,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场地有限,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也多为课前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课后作为学生的探究性作业一笔带过,鲜有跟踪、反馈和评价。这种缺少了学生体验、实践、感悟的教学,是虚脱无力,缺乏实效的。

如何走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困境呢? 我校探索了一条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程有机融合之路。

一、师资队伍有机融合,优化顶层设计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保障。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学科融合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我校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师资配备方面,优先考虑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是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少先队辅导员的综合素养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是非常契合的。为此,学年伊始,我校安排思想过硬、业务过硬的大队辅导员和中队辅导员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补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队伍。

新学期开学前,学校组织全体道德与法治课的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师首先要了解不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二者重复或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本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计划和少先队活动计划。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就是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作为思想导航。由于该项教学内容是在第三单元,教学时间约在11 月,而学校少先队计划在国庆节前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系列爱国主题教育活动,老师们提议把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前置,与少先队国庆系列主题活动统一规划,相互融合。于是,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课上,教师把学习少先队史和新中国史作为重要内容;课外,学生参加了少先队大队和中队开展的“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烈士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向国旗敬礼”活动、“中国加油!”喊楼活动、《我和我的祖国》 快闪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等实践活动。系列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以史明理、以史励志,增强了爱国情、强国志。

二、体验活动有机融合,深化实践感悟

基于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和 《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编写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党团队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法治意识、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对实践活动的论述为: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在校园内、家庭、社区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少年儿童接触社会生活、接触大自然、体验伟大的时代,注重情感体验,丰富成长经历,实现少先队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社会参与。基于此,我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组与大队部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共同为少年儿童搭设体验的舞台,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为了进一步落实礼仪教育,大队部在学校门口设置了文明礼仪岗。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礼仪岗的学生做得很好,但是部分过往的学生回应却比较冷淡。学生行为是一切德育活动的最终体现,如何针对学生表现深化礼仪教育活动呢?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经过商讨,决定与大队部文明岗活动相呼应,除了加强在课堂内的示范引领,还设置了班级礼仪岗。每天早上和中午,各班派两名学生在班门口迎接班级同学回校,同学之间相互问好,有时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例如雨天,帮助同学收好雨具。值岗同学全班轮换,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的机会,去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渐渐地,我们发现在一句句“您好!”“谢谢!”“不用谢”的对话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增强了价值感和归属感,讲礼貌,懂礼仪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三、教育阵地有机融合,实现资源整合

少先队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新的教育形势要求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努力挖掘素材,开拓阵地,使少年儿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长。如大队部开展的“交通安全飞行棋”游戏。棋盘上面融入了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由一位同学掷骰子,同组另一位同学根据骰子上面的内容在棋盘上前进或后退。如果跳到违规行为,就要接受“闯红灯需后退五格”“随意横穿马路需后退三格”等惩罚。反之,遇到交通文明行为时,就会获得“遵守信号灯前进两格”“走斑马线前进一格”等奖励。学生通过趣味游戏,加深了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熟悉。基于此,笔者带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更新飞行棋主题内容,既解决了学生玩同一个主题游戏久而久之会厌倦的问题,又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再如,大队辅导员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在学校设立了一个育人阵地——创绘小天地。该区域分为取画区、创作区、展示区三个部分。活动流程为同学们先在书报架上选取自己喜爱的空白线稿,然后在小桌椅上用彩色笔对线稿进行艺术创作,最后,把绘制好的作品放于一旁的展示架上。志愿者会定期查看展示架上的学生作品,并把其中有想法、有创意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供全校师生观赏,该阵地集德育与绘画为一体,深受师生喜爱。为了实现该阵地教育效果最大化,我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结合教材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六大领域着手,深入挖掘教材,选取主题,确定绘画题材,组织师生绘空白线稿和选取优秀作品投放到创绘小天地。师生以漫画形式创作了多个系列作品,如用可爱的小黄人的形象展示的“八礼四仪”系列、“毒品预防”系列、“安全教育”系列等,深受师生喜爱,促使同学们在画中知礼、画中明礼、画中懂礼。

四、评价方式有机融合,筑牢发展根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评价要及时跟踪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加以评价,评价强调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开放性、整体性。由于评价内容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因素,使许多评价方式停留于理想层面,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关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评价激励中提到“对少年儿童的激励可以雏鹰奖章为主要激励方式,鼓励少年儿童通过定章、争章、评章、颁章、护章,不断确立新的目标、追求进步。”

我校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少先队活动评价的特点和现状,以学校打造的“凤翔慧雅学校文化”为依托,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有机融入少先队评价系统,创建了“五色羽”——“慧雅少年”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以红、绿、黄、蓝、紫五种颜色,分别代表雅行、智慧、阳光、雅趣、体验五个方面,分别对应有五种印章。每一枚印章的获得代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进步和成长,全面发展的孩子将获得代表综合素养提升的“慧雅章”。学校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如果表现优秀,可获得相应老师的颁章肯定,集够指定数量奖章便可获得相应嘉奖,所得奖章都记录在学生的“慧雅少年成长记录卡”上。各班每两周评选一次“文明之星”“智慧之星”“阳光之星”“才艺之星”“体验之星”等班级之星,年级每月评选一次年级之星,学期末,学校评选若干名校级之星。各等级典型的“慧雅少年”可在升旗、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进行表彰,并可到大队部换取奖品或在相关学科老师允许的范围内满足1 个小愿望,特别优秀者在毕业前有机会获得“凤翔少年”称号,进而有机会进入到凤翔学生“名人堂”。评价体系给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抓手,学生都为争做“慧雅”少年而不懈努力着。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存在相似点,二者之间互相联系、彼此渗透、相互依存。作为任教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校长,要带领学校教育团队,不断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契合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体验活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学校德育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多姿。

猜你喜欢
少先队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社区少先队的“一二三”
让光荣感与少先队同行
加入少先队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