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情怀的校长 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农村小学发展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2020-12-17 12:27林兴锋
中小学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红色德育素养

□林兴锋

李镇西在 《教育为谁》 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孩子的需要,就是我们教育最朴素的起点。身为校长,只有具有了教育家的情怀,对教育产生真情感,才会提升学校的温度,才能简单纯粹而心无旁骛,宽厚仁怀而不急功近利,才会去关注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每一份成长,激发孩子的潜能,在有温度的学校里来发展自己。几年来,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笔者从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学生素养等教学管理方面积极实践,所在农村学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整体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让乡村的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是学校的教育理想。基于实际,整体推进课程建设,成就优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校“温度”提升。

(一)课程设计精准化

提炼育人目标,育人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依据。乡村孩子与城区孩子的区别在于缺乏自信,不敢表达,不善表演,问题的本源在于没有体艺类的特长,没有经历展演的机会,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来改变。在原有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地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松小学子的独特气质是什么”这两大问题,在校训“进取感恩”的精神引领下,确立松小学子发展的三大核心素养领域为“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提炼出“培养自律诚孝、自强勤奋、自信阳光的松小学子”育人目标,细分为“三有”“四勤”“五艺”的具化子目标。由此,育人目标的确立为课程体系的重构指定了方向,为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提供了依据。

重构课程体系。基于“有序”“有礼”“有志”的“三有”德育素养育人目标,分别开设行为有序教育、感恩诚孝、红色励志等德育课程。把以往繁多、零散的德育活动进行统整,体系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基于“勤于阅读”“勤于思辩”“勤于探索”“勤于实践”的“四勤”人文素养育人目标,以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劳技等课堂为主阵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发展科学精神。基于“爱一项运动”“会一种乐器”“写一手好字”“能一种绘画”“学一点种植”的“五艺”审美素养育人目标,开设体艺类课程,运用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平台展示等连环式跟进模式,让学生们在习得技能的同时,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实施“学农”“学军”“学渔”等实践性课程和校园节日主题教育文化品牌,实现知行合一,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勇于上进的精神。由此,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主题教育等拓展性课程整体形成了“松溪课程群”,培养学生具备松溪品格,如松之坚立,若溪之潺流。

(二)抓实课程实施

全力普及体艺课程,勤于练习树自信。学校全力推进丝韵和花样跳绳两门体艺特色课程。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特色体艺课程,每天中午10 分钟全校学生练习葫芦丝,在大课间活动时,全校学生先一起用葫芦丝吹奏,再分类别分项目进行花样跳绳练习,一年多来,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吹奏葫芦丝,每个学生跳绳水平都有提高。同时社团的优秀学员多次在校内外的活动中表演,如松岙镇庙会、重阳节、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等。

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基于本土重体验。开展学生“学农”课程。一、二年级学生将自己的作物种子播种在花盆里并每日观察做好记录。三年级学生在校内空地进行种植蔬菜的体验活动。四年级学生进行观察桔子、摘桔子、品桔子、卖桔子系列活动。五、六年级学生到校外种植场地进行开垦、松土、播种、施肥等田园劳作,让学生经历劳作,拓展知识,从而了解家乡之美,体验劳动之苦,增长见识,热爱生命。开展“学军”系列课程,从革命传统教育、唱红歌、队列训练等多维度开展活动,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倾心打造精品课程,扩大影响树品牌。德育课程,融入红色元素。首先,用红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联系当地政府形成深度开发的合力,开辟渠道,发挥红色资源形象直观的教育作用;其次,红色资源与课程捆绑,使红色资源纳入思想教育内容体系,使课程更具感染力;第三,开设校本课程 《漫步松溪》,聘请有革命经历的本地老红军、老教师来校担任讲师,让红色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立“红色小导游”社团,去卓兰芳纪念馆解说红色文化。开展舞龙课程,每年在松岙庙会上表演,同时积极参与省市区比赛,曾获浙江省舞龙比赛一银一铜。一年中的体育文化节、生命教育节、诚孝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进取文化节等校园节日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展示风采。

(三)多元课程评价

量化过程性评价。抓实课程纲要、计划、教案的管理,采用期初核查和平日抽查两种方式,予以打分量化考核;进行学生、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对于普遍不满的课程予以重点关注,组织力量进行跟踪调研,督促教师改变教学行为。

强化展示性评价。拓展性课程开设之初,就确立了成果展示为导向的评价模式,由此来倒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搭建校内展示平台,例如,升旗仪式每班轮流演奏葫芦丝,校园节日的汇报演出,书画展,公众号推送等,广阔的舞台让学生享受课程学习带来的快乐。

优化结果性评价。定性评价教师,根据过程性量化评价、学生家长满意度、展示活动质量三方面评选出优秀课程,以此树立导向——好课程的标准是什么,有责任心才会出成果:建立和开发“向上吧少年”学生成长手册,分设争做“诚孝少年”与“进取少年”指标,依托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进行综合性评价,树立榜样,砥砺前行。

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温度”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与责任,对专业成长的追求,为此,学校积极营造和谐氛围,搭建三育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一)校内自育“固本源”

抓管理、得正气。一是理念引领。提出“工作三讲究”,即讲究加速度,就是执行力,就是舍我其谁、只争朝夕,只有思想没有执行力的工作就是零;讲究精气神,就是扬正气,营造风气清正的工作氛围,塑造松之坚立、溪之潺流的松溪品格;讲究使命感,就是爱与责任,目标导向驱使过程的扎实开展,为达到目标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不懈努力。二是抓落实,转作风。出台教研组及教师个人业务考核细则,优秀工会小组考核细则,整合年级组工会组党小组,制定教师外出请假报备制度,做好过程管理,有检查有反馈。一项项制度的出台与完善,执行与反馈,都彰显着对作风建设的一贯态度——按规矩办事,即“双规”意识,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三是加强自我管理的引领,出台“问题与感动”管理策略,坚持问题导向,使一些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撰写有具体事例的身边感动,接地气扬正气,正面鼓励与表扬,营造正能量的氛围。

抓规划、明目标。全体教师制定“三年成长规划”,以现在的我、将来的我、措施途径等表格式的填写,展示对教师职业人生的思考,总结经验,寻找对策,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目标意识的引领,摸底各职称岗位教师现状,对症下药,鼓励更多的教师向高一级职称评定和名优教师评比努力,通过教师个体主动自我反思、自我实践逐步实现近远景目标,从而促进专业的快速成长。

抓常规、提质量。出台教师课堂规范细则,制定课前准备、育人为先、关注效益等10 项内容,比如,提倡课间6 分钟进教室,由黄金分割点想到的课间第6 分钟就要去教室的理念;备课要求表格式的教案撰写,增加学生活动一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每周教研组检查和期中学校统一检查教案相结合;听课者拿着上课教师的教案去听常态课、调研课等,从教案文本与实际教学过程的相似度来掌握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倒逼教师认真备课上课。2018 年的区小学毕业考,学校各科成绩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搭平台、提温度。拍一张好照片,写一手好书法,吹一首好的葫芦丝曲,这是两年来践行的“三个一”,积极开展培训和比赛,既丰富了生活情趣,又提升了技艺,为学校开展拓展性课程打下师资力量的技能基础;举办“天天公开课”,每月三至四天,每天一位教师执教,鼓励跨学科听课;举办月度读书论坛,释放读书热情,提高读书品味,用阅读完善人生;着力打造松溪学堂研修平台,提炼松溪学堂精神内涵,形成“传承、进取、创新”研修文化,构建“教师成长三部曲”,开展三年以下教师“松溪入门杯”;三到五年教师“松溪进取杯”;五年以上教师“名师对话杯”业务竞赛,采取以赛促教策略,推动教师积极进取,强化以工作论英雄的正气,对教师中优秀的典型和事例,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提升学校育人“温度”。

抓科研,锤思维。每年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本着“人人写、提早写、多次改”参赛态度,以比赛为契机提升教师对问题意识的思考,避免碎片化面面俱到,突出解决问题的论文撰写。积极发动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由校长室直接挂帅引领,分别就学科、德育、课程等多维度展开研究。用科研引领教师转变学习、工作方式,增强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意识,两年来,学校课题立项6 个,获奖2 个。锤炼思维,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引导教师走反思型教学之路。在教学中,对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指导实践,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联盟合育“拓平台”

组建校际联盟。学校地处偏远、同学科教师少,为此,主动寻求研修联盟——“裘村小学”,各学科开展研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挑战更有收获;同时由于两校距离近,各种赛前训练也是共同开展,两年来各教研组的研修质量提升明显。

组建城乡联盟。借力教育局“帮扶助力”的项目,学校与龙津实验学校建立了城乡联盟,两年来,举行班主任易校蹲点联盟活动、教学研讨联盟活动、读书论坛联盟活动、教学五认真联盟活动等近10 次,效果显著。

组建科研联盟。2018 年,学校加入宁波市“十校教科研”联盟,并承办了第四期活动,学校课题 《“连环跟进式”葫芦丝课堂教学研究》 进行了专题汇报和成果展示,受到高度评价。

(三)高端引育“破坚冰”

借力城区骨干。学校依托城区学校强大的骨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由“入道”“悟道”到“得道”的阶段性发展。

借力进修学校。2017 年2 月,我们到教师进修学校恳谈学校目前的困境,寻求帮助,受到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专门成立项目行动小组,两年来,进修学校到学校全程调研4 次,师干训、教科研、装备、名师工作室、小学研训部等多部门联合指导,为学校的师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借力知名专家。两年来,省教研员指导学校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学生评价、教学常规;省特级教师把脉语文课堂教学。学校要突围,需要冲锋队,骨干教师就是学校的冲锋队,高端引育以专家的亲临示范和引领来培养骨干。

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梳理,整合地域特色、学校文化、学生发展为内涵的品牌要素,进行体系化再设计,逐步形成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有序、有礼、有志作为核心品质,以“行为有序教育”“感恩诚孝教育”“红色励志教育”为主要载体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一)行为有序教育

根据实际,提出德育五有序,即有序进出校门、有序出操、有序就餐、有序候车、有序摆放,这是学生一天内必须要做的事情。学校基于两个理念,一是抓常规促特色,把常规做成特色的工作理念;二是德育与安全的关系,德育重过程,就会安全看结果,过程很扎实,结果很美好,五有序恰是注重德育过程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每周安排教育内容,结合日常教学和班队课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教育,一二年级每天上午进行10 分钟训练,三至六年级每周五班队课进行10 分钟训练。在具体操作中,开展学一学、练一练、评一评的环节,以现场操练、视频拍摄、直观展示、反馈总结、再次练习等方式认真组织规范落实,反复抓、抓反复,将其作为学生德育养成的基础品质贯穿整个学年的始终,将有序教育落到实处,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有序品质。

(二)感恩诚孝教育

在继续开展传统的感恩师长、感恩生活、感恩自然三个系列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对感恩诚孝教育进行了新的规划,一是以诚孝教育为重点开展了基于家风文化的德育素养研究,在家务活动、书法比赛、板报刊出、红迹追寻等活动的安排中着力体现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力求做到以情动人,以行感人,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二是以感恩生命为重点,联合镇政府、红十字会、关工委等连续两年开展“生命教育松小起航”活动,邀请全体家长、退休教师、镇村领导、社会媒体等参与,通过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实践体验等形式,加强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珍爱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意识,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逐步养成有礼品质。

(三)红色励志教育

挖掘红色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学红史、访红迹、传红事、读红书、唱红歌、诵红诗、承红志等革命传统教育;在清明节、国庆节、建队节等节庆纪念日期间,开展“我为祖国献首歌”“重温红色经典”等主题教育活动;观看红色影片,写精彩影评,制作展板进行宣传;重走红路,奉献红心,争做红人,着重培养学生继承先烈遗志,树立远大理想。让红色革命老区真正孕育富有精气神的学生。红色革命教育还包含青少年励志教育,既营造励志环境,如“红色走廊书吧”;以诚孝少年为内容的“红色文化长廊”;以红色主题雕塑为主的“红色传播阵地”,学校还通过各类体育活动、文化学习等对学生进行意志和精神培育,使红色教育更具现代意义和时代特色,逐步养成有志品质。

一名有情怀的校长,一所有温度的学校,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打造精诚团结的学校,积极营造有人文、有生命、有美好前景的学校。

猜你喜欢
红色德育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红色是什么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红色在哪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