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三性”

2020-12-17 13:10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吉蓉蓉
数学大世界 2020年35期
关键词:三性马路学困生

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 吉蓉蓉

数学学习离不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必须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可以寻找到知识的真正内涵。笔者拥有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在这些教学经历中,笔者感受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记起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进而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同时,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提问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趣味性:营造和谐氛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言,“提出问题的过程要比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教师都是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并剖析问题,并没有帮助学生训练质疑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应当重点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提出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上下》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了 “猜谜语”的游戏活动:上部在上,下部在下,人有它大,天没它大。让学生猜字。该游戏使得课堂气氛不再紧张,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由此可见,游戏、比赛等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在课堂中提问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创建愉悦的教学氛围的同时,还应当为学生设计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以游戏、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

二、启发性:培养数学思维

课堂提问是指把问题内暗含的知识剥离的过程,教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由浅至深”的规律,使学生可以从问题的表面揭露实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某些教师的提问环节十分简短,急于为学生公布正确答案,致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持以消极的态度。教师应当增强提问的启发性,组织学生以教材作为突破口来考虑问题的解决思路。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植树问题》进行教学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一条马路的长为16 米,要在马路的一侧种上树木,两端都种,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为4 米,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呢?”强调三个条件:“马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间隔为4 米”,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问题的思路,随后组织学生以画图的方式来辅助解题,画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马路,若干个短竖线段代表树木,满足条件需要画五条竖线段,这也是种树的数量。随后,教师再举类似的例子,比如其他条件不变,马路长为24 米时,求总共需种多少棵树?教师为学生举多个实例,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实例中总结出该类题型的共性,进而找到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单个问题到学会一类问题的飞跃。教师还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具有方向性的思维。

三、差异性:尊重学生差异

班级中的学生必然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之分,教师应当摸清其实际的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某些教师担忧学困生扰乱教学的正常秩序,致使课堂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直接否定或者略过学困生的问题以及错误;某些教师希望能够把课程上到近乎完美,因此只选择优等生回答课堂问题,致使整个课堂成为优等生的秀场,这种课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完美无缺,然而却并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将会同课堂脱节,产生难以纠正的逆反心理,其思维也会逐渐懒惰成性。教师必须要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设计的提问要难度适当,不可以使学困生同课堂脱节,要重视维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一旦学困生有异议,教师可以暂缓课堂前进的脚步,适当地聆听学困生的声音,给予其改正错误的时间。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对班级中的学生有所把握,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当关照每名学生,重视问题的启迪作用,使每名学生都能够通过思考更加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确保优等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中等生可以在课程中学有所得,学困生能够尽自己所能学到基础性的知识,只有带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课堂的气氛才能够更加高涨,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再吃力,进而切实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进行教学时,在讲解到“可能性”的时候,教师提问道:“老师共有三张卡片,抽到其中的节目就要上来表演,这三张卡片分别为‘唱歌’‘跳舞’‘朗诵’,大家想一想,让你抽取一张,那么你抽的节目会是什么呢?会不会一定抽到‘唱歌’?大家应该怎么表述?哪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又应当采取何种验证方式呢?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何新发现?”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每名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重视学生所出现的错误,以自身的教学智慧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把每名学生都纳入知识的构筑进程之中,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且愉悦,学生在积极的课堂体验中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综上所述,教师使用好设计问题的技巧,灵活地应对学生的回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进而使每位学生可以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最终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猜你喜欢
三性马路学困生
过马路
用作业打通课堂提质增效的“三性”路径——以《牛郎织女(一)》为例
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思考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过马路
过马路
以“三化”“三性”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