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诉求

2020-12-17 13:43张锦庭江伟英
中小学校长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本学会学科

□张锦庭 江伟英

“美好教育”是以人的美好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美好课程和美妙课堂为载体和途径,旨在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体验美好、创造美好、释放美好的情感和能力,其本质是一种唤醒心灵、润泽生命的教育。为了探索“美好教育”的文化内核,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附小”)秉承“美好教育,教育美好”的办学理念,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了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美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一、美好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美好校本课程是学校为了达成“美好教育”,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整合现有资源,设计并开发的一系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在技术赋能和跨学科教学兴起的时代,基于互联网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智慧学习环境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环境搭建的价值追求,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课程建设也成了当前教育教学革新的方向。

为此,华南师大附小坚持“科研引领、实践为基、创新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学科核心素养、工匠精神、五育贯通的达成为目标,筑造满足教育教学的技术环境,深层挖掘各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启示,以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为科研方向,在实践求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和隐性课程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于一体的小学美好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二、美好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美好教育”的引领下,华南师大附小创新性传承了学校发展理念、文化与经验,倡导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统一、传承传统与开启未来相统一、课堂增效与课外拓展相结合,以技术赋能与课程深度融合为手段,构建小学美好校本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和隐性课程等。

(一)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促进基础课程向智慧课堂转化

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开发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成系统的美好课程是当前需要突破的难点。为此,华南师大附小在深入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后,结合自身学校的教学实际,发挥技术赋能的作用,从课堂变革开始,逐步走向课程构建。

在语文学科方面,倡导挖掘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导图导学教学法为核心,开展学生自由绘制导图——基于思维导图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让学生在绘制各种导图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英语学科方面,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原有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再次进行改革和创新,并结合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等,加强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

在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方面,运用STEAM 教育理念,将学科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尝试构建“以基础课程为基础—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三位一体”的STEAM 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制作小赛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探究式学习来了解赛车的特点及设计小赛车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实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工程设计和技术制作过程,完成小赛车的设计任务。

此外,在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倡导超学科课程的尝试与探索。以高阶思维培养为目标,整合多学科教学内容,形成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超学科课程。

(二)以工匠精神为育人目标,打造特色课程

特色发展是学校的立校之根。华南师大附小根植儒学,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大胆探索,以国学的视野、课程的视域、儿童的视角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特色课程,以实现“美育课程”的教与学。其中,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是最主要的特色课程,包括人格教育课程、才智教育课程、健体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以及基于实践活动和才艺积累的探究课程。

健体教育课程包括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等。在健体教育课程中,以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培训项目为抓手,以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重点,开设艺术体操、啦啦操、街舞、拉丁舞、民族舞、形体训练、语言表演艺术、诗词朗诵、形体礼仪、语艺小主持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展声乐、管乐、弦乐、舞蹈等艺术项目的比赛和展演,提升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办学层次。

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以古琴艺术、京剧文化、民间口技为代表的40 余项传统民间艺术、管乐、合唱及声乐等。在艺术教育课程中,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学校开设传统文化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经典神话故事、古典名著入画,进行传统艺术的学习,开设中国画、书法、剪纸、版画、年画、扎染、传统服饰、传统建筑、泥塑、戏曲人物和脸谱等课程。

人格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孝仁礼教育和经典诵读等;探究课程包括兴趣小组、研学旅行、故事表演、参观考察、学军学农、艺术表演、才艺舞台等。在人格教育课程和探究课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力求通过全方位的美的教育,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于各个学科,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美育资源。以学会感恩、学会环保、学会礼仪、学会创新、学会自护、学会阅读、学会运动、学会爱国、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守纪等“12 个学会”和走进校园学规范(学会守纪)、走进社区学感恩(学会感恩)、走进自然学科学(学会创新)、走进团队学自主(学会交往)、走进军营学纪律(学会爱国)、走进农村学朴素(学会劳动)等“六个走进”为抓手,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从而塑造学生人格。

(三)发扬隐性文化的陶冶作用,搭建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甚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就会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优美整洁的花园,就一定能很好地塑造师生真、善、美的理想人格。为此,华南师大附小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系统规划:兼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

在传统文化创建方面,学校首先在校园环境创设上,力求用好每一个地方,将架空层转变为非遗文化展厅,陈列了非遗壁画、非遗介绍、非遗作品等。同时,建设非遗文化长廊等;在班级布置上,33个自然班开启了“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特色课堂,旨在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非遗项目。此外,学校以非遗博物馆建设为重点,搭建校园隐性非遗项目,植根非遗种子。学校的非遗博物馆以展览和作坊为主,以儿童化的非遗作品为主,赏玩结合,可观可做,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博物馆的建设突显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突出岭南风格,在博物馆中挖掘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内容和元素,将学校的改造与非遗博物馆结合,为建设现代化未来学校奠定基础。

在现代文化创建方面,在学校的墙壁、走廊等地方,装上各种宣传画,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展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介绍教改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为蓝本,设计一些简单而意义深刻的壁画,让学生受到启迪、鼓励和熏陶,以培养学生在平凡中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良好心理品质;设计深邃、浩瀚的太空场景,模拟宇宙给学生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太空奥秘的激情;以园林化的标准设计,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这些诗意化、主题化的学校环境都力求使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寓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加学生奋发向上的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美好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成效

(一)加强了学生思维培养,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

在学生方面,美好校本课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多个学科获得奖项,仅2020 年疫情期间,学生发表了百余篇抗疫文章,一方面说明学生有了较好的习作能力;另一方面凸显了学生对抗疫英雄的敬佩和仰慕之情。通过美好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加强了教师对新理论、新理念的正确认识,还提高了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二)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颇丰

在科研方面,已获批《数字阅读环境下导图对小学生思维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阅读App 的小学语文看图写话能力应用效果和提升策略研究》《数字阅读环境下基于冥想训练策略的阅读效果提升研究》等10 多项省级课题,45项校本课题,发表论文20 余篇,出版专著10 余部。在教学成果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和推广价值的导图导学教学法、“三结合”英语教学模式以及以经典吟诵和“三步五径”为核心的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模式等。

(三)非遗文化推广成效显著

随着非遗课程的建设,学校先后举办了“小手牵大手”的530 家长开放日活动、非遗小剧场等活动,开发了“非遗云作坊”“非遗少年说”等一系列非遗课程资源,搭建了技术赋能的非遗博物馆。在科研成果方面,已成功发表《活在校园里的非遗文化种子》《新时期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思考》等文章。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建设美好校本课程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关注的焦点。华南师大附小秉承“美好教育,教育美好”的办学之路,发挥技术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并践行了美好校本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未来,华南师大附小将会继续秉持教科研相结合,深挖新型数字教育资源、STEAM 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加快推进美好校本课程的建设进程,共同成就美好学生。

猜你喜欢
校本学会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学会分享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