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攻坚 卓越领航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20-12-17 13:43徐本淳
中小学校长 2020年9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课程

□徐本淳

一、分析状况,找准品牌定位

学校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76 年的筚路蓝缕和风雨兼程奠定了学校在区域老百姓心目中良好的口碑和学校“高位奋进”的基础。近年来,成都市“东进”战略的实施,龙泉驿区政府和教育局对质量品牌攻坚的高度重视,“成都市领航高中”和“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校”的创建,为学校质量品牌攻坚提供了外部机缘和内生动力。但学校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生源区外流失、区内分散;师资队伍老龄化,呈现出一定的职业倦怠;项目建设专项投入不足等问题显得日益凸显,没有了比较优势;主城区部分中学拥有强势品牌资源,民办学校灵活的办学体制机制和招生自主权更是对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学校以“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优质发展”为题,针对三年来创建成都市领航高中情况,从“理念与目标、思路与举措、特色与创新、成绩与反思”进行了全面梳理。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积极找准发展空间,明确“成都市领航高中”近期发展目标和“全国一流示范名校”远期奋斗目标,谋求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思路,全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二、精心策划,做优品牌管理

(一)凝练办学理念,树发展之魂

学校继续挖掘历史文化,再研究、再梳理、再提炼,深化学校顶层设计和形象设计系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品牌文化。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管理育人、卓越领航”的办学思想,践行“和合”教育理念,奋力创建和谐奋进的多元立体学校文化,形成“和谐发展,知行合一”的共同价值取向,营造安静、温馨的和美校园。

(二)强化管理品牌,寻发展之源

创新办学体制。学校实行“两自一包”(管理自主、教师自聘、经费包干)领办了向阳桥中学,初见成效。今后,学校将继续领办新建学校,大胆探索区域教育供给侧改革,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发展的龙中教育集团。通过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体制改革,最终实现集团校之间的师资流动、优势整合、资源共享和互动发展,形成发展共同体。

完善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着力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组建人力资源中心、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五个中心,调动各级主观能动性,促使学校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使运行机制更为科学、更加合理、更加顺畅,管理效能持续提升。

(三)锻造师资品牌,解发展之忧

制定发展规划,完善评价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互为补充的新机制,实行岗位竞聘机制的同时加强对教师发展的人文关怀和科学指导,让教师充满竞争意识的同时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分步推进,开展梯度培养。按“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个梯度培养教师,使每位教师明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奋斗目标。通过方向引领锻造一支特长突出、“三素”(文化素质、业务素养、专业素能)过硬的教师队伍。

完善研修网络,发挥名校集团优势。采用“四位一体,多元互补”的校本研修网络机制,通过教师继续教育菜单培训、送教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倒逼教师成长,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四)做强质量品牌,立发展之本

1.突出德育时代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思想引领为方向渗透学科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以课题引领为指引全方位育人。学校用课题研究引领德育工作,构建“魅力有效德育工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促进师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以“整合式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实践育人。学校通过“整合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家校社会合作”为抓手多领域立体育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助力学生全程、全域健康成长。

2.创新教学组织管理,落实质量攻坚措施

优化“和合”课程。以学生内需为起点进行“五育”并举校本课程开发,“和合”课程突出品德高尚、求知明理、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和合”理念,构建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资源型课程的体系。

探索选课走班教学。作为四川省首批选课走班试点校,制定走班教学管理办法,构建分类分层课程体系,开发选课系统,构建合理顺畅的走班教学运行机制,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五)创新特色品牌,添发展之彩

1.培育创新拔尖人才

学校推进创客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早期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2.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趁“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东风,抓“体育馆”建成之契机,学校积极丰富艺体特色项目,开展武术、艺术体操、羽毛球、游泳、艺术团等艺体教育活动,通过“文化理解”“艺术鉴赏”和“创意表达”三类校本美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3.培育具备劳动意识的人才

学校坚持师生校园值日制度,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未来还可结合学校水系改造,利用校园空间修建现代化的蔬菜大棚、空中植物园等,将科学实验与劳动教育融为一体。

三、提升实力,推进品牌建设

学校将加强品牌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常规管理和战略管理相辅相成的动态机制,从而实现“定位稳定、品牌外显、社会认同、文化驱动、品牌维护、品牌扩张”发展目标。

(一)实施“三大工程”,建立质保体系

1.质量立校工程

践行“三全育人”,确保德育实效。全程育人,从初中到高三对各年级德育工作重点和目标准确把握,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德育目标内容体系,有序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全域育人,德育活动序列化,统筹整合学校大型德育活动,使德育活动得以整合、紧凑、高效,全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员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通过管理和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互换体验,将师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觉行动。

借助教学“大数据平台”,确保质量提升。加强对课堂教学师生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行为数据采集,建构分析模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精准分析,为学校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和精准指导。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班级个性化智慧学习,实现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套餐”、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针对性服务的设想。

2.名师塑造工程

学校力争通过3—5 年的努力,使60%的中青年教师成为区校骨干和省市名师;提升正高级和特级教师数量;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大力培养跨学科教师、学科创新实验室专业指导教师、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提升班主任育人水平,培养首席、导师型班主任。

学校深化校本科研,积极创新校本科研激励机制,构建五级课题研究体系,让教师“低头拉车”的同时学会“仰望星空”。构建“名师帮带青年教师制度”“专家介入的教育视导制”等培训模式。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分赴国外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培训,大力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与整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

3.管理提升工程

将偏向于“科学性”和“奖惩性”的“管”转化为更倾向于“人文性”和“发展性”的“理”,努力实现教师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职业上有获得感和工作上有安全感,促使干部教师能够精心思管、安心从教、静心思教、潜心育人。

德育线条构建和完善“三构建、两支撑、一加强”的德育管理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网格化管理,全时空覆盖,确保德育实效。

教学线条继续完善“一中心、两重点、三加强、四完善、五提高”质保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后勤保障线条完善“‘三四三’食堂管理工作法”,落实“‘三条线’ 层级网格化安全管理”,确保“快捷、优质、高效校园维护”,营造舒适“和美”校园。

(二)加强“三大建设”,硬件提档升级

加快校园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校园环境,为校园“穿衣打扮”,从外观上做到厚重大气,符合一流名校气质。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融合技术创新管理,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数据驱动决策,精准分析学情教情,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

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学校初步拟建数学、历史、地理学科教室,为学生选课走班和实践创新提供平台。学校科创中心包括若干个创客空间,以此推进创客教育项目。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以“质量品牌攻坚”为己任,积极发扬龙中人守正、创新、竞胜、卓越的精神,勇于实践创新,持续卓越领航。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