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寄情思

2020-12-17 03:41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48期
关键词:品赏春联月饼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从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生活的精彩画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乡、对民族的情思。

【阅读训练一】

思念一块月饼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李白的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隐隐作痛。

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从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鸡蛋等,最好吃的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里,放入口中。

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我们兄弟俩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儿,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会拿出来看看。

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工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子也配合地发出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窃喜。

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儿。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開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作者张金春,选自《法制日报》2016年9月12日,有改动)

思考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春联的魅力

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父亲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区)交界点,乃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街市繁华。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每逢春节到来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他临摹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我想,这或许是父亲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记得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意思,“新兴理发社”是隶书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古镇理发店”是宋体春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两者各有千秋。

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因此,我记存至今。

流年似水,春去秋来。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直到去县城工作为止。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朗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

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一点后者——俗。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经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选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田广学,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20日,有删改)

思考

1.品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出现“春联”一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和“我”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请简单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品赏春联月饼
方寸荷花香——品赏邮票上的美丽荷花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中秋节里吃月饼
品赏油画中的意象风度——读杨三军的风景油画
月饼
新春联
一起来做月饼吧!
新春联
张峰独唱音乐会品赏札记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