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纵深感 写出风云气
——《脱贫攻坚看海雀》采写手记

2020-12-18 08:58禹伟良,汪志球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海雀攻坚

海雀,一个藏在乌蒙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曾因赤贫和饥饿惊动中南海,也因一场前无古人的反贫困试验而备受关注,各类媒体有关它的报道难以计数。然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领衔采写、我们参与完成的长篇通讯《脱贫攻坚看海雀》,2019年2月13日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发后,再一次引发公众对海雀战贫的热切关注和共鸣,得到网络媒体乃至社交媒体广泛转载。很多读者表示,人民日报这篇深度报道,从一个小山村的“涅槃”之路,洞察大国治贫之道,小角度大视野,小切口大格局,站位高远又接地气,将一个老典型写出了新意境,是对脱贫攻坚报道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一个深切体会是,全媒体时代,纸媒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关键是“站在天安门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深度践行“四力”,写出纵深感、风云气,增强思想性、可读性。

一、以大视野、大格局发掘深意和新意

2019年春节前夕,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王一彪副总编辑率领我们深入贵州大山里的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蹲点调研。冒着冬日的严寒走进海雀,我们的心却被采访对象的故事,深深震撼得发热。

这里,曾“苦甲天下”:“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35年前,一份反映海雀村民赤贫和饥饿的调查,惊动了中南海。

这里,林海“愚公”感人至深:35年前,当一批批救济物资涌向海雀时,时任村支书的文朝荣坐不住了,带领村民上山挖坑种树。“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能多打粮。”带着这个朴素的念头,他和村民艰苦奋斗20多年,硬是在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里种出一片幸福地。

蹲点海雀调研采访的日子,我们时时被这里的斗贫战贫故事所打动,写作的冲动强烈。然而,一个现实课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海雀故事很精彩,早已被广泛报道,珠玉在前,如何发掘深意和新意?

出发前的策划会上,王一彪副总编辑明确提出,人民日报的报道,必须有大视野、大格局,善于从全局、从大局来观察和思考问题、采写报道,充分展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揭示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原因、宝贵经验。

遵循这个报道思路,这次采访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其他同仁已描绘过的海雀涅槃之变,而是拉长历史镜头,将其放到中国扶贫开发的大历史中去考量和审视。引入历史视野看海雀,一个大国治贫慨然行进的道道履痕,赫然入目。

1985年5月底,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翻山越岭到海雀,被这里的极度贫困现象震惊了,连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稿件,发到北京。以海雀村为代表的毕节极贫现象,立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

自1986年起,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海雀、在赫章、在毕节、在贵州、在全国展开。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启一场前无古人的反贫困试验。

打开更广阔更深邃的背景视野,启发我们更多关于“脱贫密码”的思考。比如,一个乌蒙山深处的边远山寨,为何能惊动中南海,开启一场目光长远的扶贫开发改革试验?海雀“蝴蝶之翅”的那一下扇动,掀起巨澜,纯属偶然吗?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到二〇二〇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是下了决心的”……带着思考,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重温扶贫开发历史,我们更加深切体悟到,从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扶贫开发大幕初启到现在举全党全国之力推进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把握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中央的高度看问题,站在全局和大局看问题,心头之问就有了清晰答案:海雀“蝴蝶之翅”,扇动启动的“那一下”充满偶然性,但掀起巨澜当属必然。

禹伟良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汪志球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主任记者

扫码阅读《脱贫攻坚看海雀》

正是把“天安门的视野”和“田埂上的感觉”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我们着力发掘海雀故事背后的故事,揭示“脱贫密码”: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的强烈政治意愿与政治担当、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斗志和力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

学者认为,构成事物的诸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脱贫攻坚看海雀》这篇报道,就是以独特的观察角度、思想角度,深入开掘海雀的深刻蕴含,凸显海雀故事的新闻价值,跳出了同题报道同质化的窠臼,收获良好传播效果。

二、以“三结合”落细落小宏大主题

以大格局、大视野看问题,新闻报道才能立得稳、站得高、想得透、看得准。但具体到实际采写中,必须注意的是:这个“大”,是展现大时代、大主题,而非刻意拔高渲染,高高在上、大而无当。为此,王一彪副总编辑明确提出“以小见大”的采写思路,特别强调用大量丰厚的小事例呈现好一个村庄里的大国治贫主题,要求我们坚持“三个结合”讲好故事,让宏大主题落细落小。

一是大格局与小切口的结合。既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又有小切口叙事、故事化说理,是我们着力追求的效果。稿件的谋篇布局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追求。这是稿件的三个小标题:“一个乌蒙山深处的边远山寨,为何能惊动北京,开启一场目光长远的扶贫开发改革试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何以把上万亩风沙四起的荒山秃岭变成莽莽林海——艰苦奋斗,立下愚公移山志,让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一个苹果,何以种出冰火两重天——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形成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成果”。

每一个小标题,都是问答式,设问具体生动,贴近读者关切;解答权威准确,体现中央精神,既有体现高度的“大话”,也有接地气的“小话”,找准受众关注点、共鸣点、兴趣点,传递主流价值。

在行文上,我们注意采取由微入宏、从小到大的手法,坚持将思想性融于事实的叙述之中,力戒流于空泛,甚至说教。比如,文章开头没有高举高打、大笔勾勒,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是写实,从海雀的今与昔落笔,平实中让宏大主题落到实处。

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展现大历史,就不能不回望历史。海雀战贫,时间跨度大,过多追忆,影响时效性、新鲜感;而少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呈现,又难以写出纵深感。我们努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穿针引线,勾连历史和现实。

叙述上力求以新带旧。比如,稿件第一部分这样开头:“96岁的安美珍老人走了,就在两个多月前……老人的家,陈设简单,最抢眼的,是屋梁下悬挂着的一排排腊肉……海雀绝对贫困的亲历者走了,但心酸往事并没有随风飘逝。”

立意上力求老故事新阐释。比如,稿件第二部分讲述老支书文朝荣的故事。文朝荣是老典型,几十年如一日地带领群众战荒山、广种树、斗贫困、谋发展,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对这个老故事,我们从艰苦奋斗这个角度作出新叙述、新阐释,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正如文中一句话:“栽树,不仅栽出了一片林,更栽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气神。”众所周知,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正是当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课题、大话题。对过去的人和事,重新探访和梳理,文中多处出现,但都是以今天的视角观照历史,为老故事赋予新表达,让历史照进现实。

图为2019年1月11日,《脱贫攻坚看海雀》一文作者王一彪(右二)、禹伟良(左一)在海雀村村民家采访。

三是叙事与议论结合。人民日报的报道,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我们孜孜以求的,是在事例平实客观、准确生动的叙述中,辅以凝炼的议论,使报道更知情、更见势、更明理。

讲述力求平实而富有真情实感。比如,讲述海雀曾经的极贫之痛,只还原、不渲染:“‘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海雀村展览室里,一份题为《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内参影印件,34年后读来仍令人沉重。”

议论力求言约而意丰。把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和记者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是我们表达上求新的又一尝试。“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下笨功夫治山治水,是治不了穷的”“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必须来一场生产经营方式的大变革,舍此别无出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新时代中国扶贫脱贫的主旋律。能否打得赢?不仅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决心、意志,更考验基层组织的组织力、行动力”……这些议论有感而发,有根有据、入情入理,增强了文章的张力、活力。

三、以践行“四力”提升内容魅力

把有意思的新闻故事说得有意义,保持“内容定力”不容易;把有意义的新闻报道做得有意思,提升“内容魅力”同样不容易。采写《脱贫攻坚看海雀》,途径无他,就是在深度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苦功夫。

海雀之行,案头工作先行。从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到各类媒体对海雀的报道,检索、阅读的背景资料足有几十万字,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因而,看到初拟的采访对象名单,王一彪副总编辑当即指出,名单缺少了当年跟老支书一起植树、现仍健在的几位老农。后来的采写,因有了这些亲历者讲述的加持,“老鼠跪着啃苞谷”“饿着肚子去种树”等大量素材增强了信度、活化了场景。功夫在诗外,是每一次成功新闻采写的共同经验。案头工作更扎实到位一分,资料占有更翔实可靠一分,采访调研方能更深入精准一分,策划立意方能更新颖敏锐一分,新闻报道方能更出新出彩一分。

写稿要尽可能占有材料,但绝不能照搬材料。坐在办公室里看屏幕,是欣赏不到最美风景的。只有沉下去、融进去,新闻报道才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轻车简从,一头扎进海雀。走访、座谈,连轴转,第一天就深采细挖到深夜12点。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一个个被“淘”出来。

海雀村全景(2020年8月4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毕节师范学校毕业的詹以香,赴任海雀村支书的当晚,一个人心神不宁躺在简陋的村委会办公室里,风声狗叫声格外刺耳,一夜未眠……”这样的报道细节,不与采访对象“火塘夜话”,没有感同身受,难以挖到、呈现。

“苹果苗长成大树,结的苹果却只有鸡蛋大。头几年,分给各家各户吃,后来大家都不愿意吃了,因为难吃。”“2017年栽的矮化苹果,2018年试挂果,文正友迫不及待尝了一个,‘脆甜脆甜的,好吃!’”“过去上级扶贫,多是大水漫灌,往往买来树苗一分,组织农户一栽,几个月后一验收,项目就基本告成。两眼一抹黑的贫困户,面对护苗、疏花、疏果、销售等技术、市场问题,一筹莫展,直挠头。”

不带着问题、带着感情蹲下去、融进去,不与当地干部群众交心、贴心,也挖不到“一个苹果两重天”的新鲜故事。

有人说,做媒体记者和编辑是个良心活,你用40%的精力也许就能勉强交差,但你用200%的努力也未必能做到最好。只有用心、用情、用功,认真对待每一个选题、每一次采访、每一则报道、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版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做到最好、更好,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切实发挥报纸内容为王的强大优势,开辟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置身乌蒙山深处,触摸着中国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的基层脉动,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因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而更加精彩、生动,也更加打动人。我们一直被感动着、激励着:努力扑下身子开掘、开动脑筋思考、用心用情感受,以一种“稿不出新不罢休”的劲头,讲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脱贫故事。

采写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多少次推敲、打磨、锤炼。还记得毕节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一句话:“见过这么多记者,没见过你们这样较真的!”起因是稿件写成后,送毕节有关部门核实数据、细节等。文中说海雀是一个苗族、彝族、汉族共居村寨。毕节有关部门反馈:认为这个表述有误——海雀只有苗族、彝族。王一彪副总编辑要求再核,他回忆说,在海雀村支书文正友家围炉座谈时,听文正友说起自己刚进门的儿媳是汉族。再核,果真如此。

精准脱贫,需要把绣花功夫下得实之又实,精彩的扶贫故事,同样需要下好绣花功夫精彩讲述,方能讲到人民心坎上。

猜你喜欢
海雀攻坚
因纽特人靠臭海雀度过严冬
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
大西洋海雀
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海雀脱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大西洋海雀
大西洋海雀,你真倔
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粮丰民富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