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局 根植大地 服务大众
——大众日报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大型蹲点调研报道采制手记

2020-12-18 08:15娄和军,赵洪杰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众日报滩区黄河

2020年9月17日,大众日报重磅刊发历时1年采制完成的大型组合报道《山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纪实》,用5个整版4个篇章翔实讲述波澜壮阔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故事。新媒体围绕这一深度报道聚力打造衍生产品,陆续推出30多件新媒体产品。这组报道刊发后,引起广泛反响。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客户端和新闻网站全文转载,大型组合报道及相关新媒体产品被300多家媒体转发。

主题报道是党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型主题报道是党报深度报道的“撒手锏”。这组报道题材重大、立意高远、采访扎实、布局精巧、传播广泛,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全媒体时代做好深度报道的认识。

唱响时代主题,反映现实脉动

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全媒体时代,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新型主流媒体,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创新主题宣传,壮大主流舆论。

决胜全面小康之年,滩区迁建工作涉及60万滩区群众,题材重大,文章成败在立意。王夫之有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宗旨定而高”,重大主题报道要有高远立意,唱响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脉动。

黄河在鲁奔流千里,滩区百姓困苦百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制约,沿黄两岸人民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随着深入滩区采访,记者发现,此次迁建共涉7个市16个县(区),范围之广、人口规模之大、建设投资之多、时间安排之紧,历史上前所未有,任务异常艰巨。在采访中,记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此浩大的滩区迁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到。

经反复研讨,大家认为,气壮山河的千里滩区迁建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中国共产党焕发强大政治引领力、民心感召力、组织动员力,滩区得以换新天,百姓终圆百年梦。

“历朝历代没有办成的事,共产党办成了。”确定了这一思想立意,整组报道就有了魂魄。

与群众同吃同住,十下滩区调查研究

这是一组散发泥土芬芳的作品。

2019年8月,大众日报在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大型蹲点调研。一年多来,在总编辑带领下,记者多次深入滩区采访,行走千里黄河沿岸,蹲点7市16县(区)61个滩区村。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殷切期望。脚力作为“四力”之首,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从基层汲取养分,报道才有活力,就像大树根扎泥土,汲取大地的力量,向着阳光成长。

一年多来,采访团队十下黄河滩,走遍滩区7市,到滩区61个村庄采访,采访对象达300多人,记者和滩区群众结下深厚情谊。有的采访对象并不善谈,记者就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日在一起,终于让他们敞开心扉。记者多次重访,见证滩区百姓搬上村台、住上新楼全过程。滩区生产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群众都会第一时间给记者拍来图片,分享喜悦。逢年过节时,村民给记者打来电话拜年。“新闻有情,方能行远”。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百姓故事,一段段饱含深情的细节呈现,让这组报道更有温度,更加暖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正因为有了这一年深入细致的采访,我们才挖掘了大量典型生动、有血有肉的故事。围绕文章主题和立意,我们又对材料进行了筛选和取舍,使思想更鲜明、内容更集中,谱写出脱贫迁建的时代赞歌。

走基层,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这次蹲点调研,团队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和矛盾,从滩区迁建难点痛点入手,围绕钱、地、人等百姓最关注的方面入手,深入现场调查研究,通过翔实数据、丰富事例、纵深对比,为百年难题何以今朝解决,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案。有说服力的报道获得省市部门单位、基层百姓的广泛认可。一位基层干部在报道推出后,给记者发来长长信息表达感谢之情,认为内容详实、故事精彩,读出了滩区脱贫迁建的真感情。

娄和军大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兼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赵洪杰大众日报记者部副主任

扫码阅读《山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纪实》

布局精巧,文笔动人

清代曾国藩言:“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古人云:“匠者工于精,师者着于局”。文章体式繁多,佳作胜在不拘一格。这组大型报道的布局精巧别致。

这一组大型蹲点报道,总体大约1.8万字。大众日报当天全文推出。如何让这组大型报道的整体感更强,吸引读者阅读,是摆在采写者面前的难题。

采制团队经多次商讨构思,最终确定采用黄河滩区意象作为统领。报道选取了滩区常见的四种物件——断头柳、碱蓬、抓地虎、黄河鱼和水,来统领各个报道。

断头柳是黄河滩区常见的柳树,常用于护堤抢险,进入新时代柳枝鲜见“断头”,寓意着滩区巨变;黄须菜耐贫瘠、耐盐碱、耐旱涝,寓意着为了滩区脱贫迁建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抓地虎凝土聚沙、护佑千里,寓意着基层干部为大迁建作出的巨大贡献;黄河鱼和水寓意着滩区迁建展现出来的“鱼水深情”。

这四个意象,每一个章节都写作题记,其特点与本章节内容契合,读来耐人寻味。

同时,报道还选取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滩区老人毛吉志,作为稿件的一条隐线。这位老人,生于黄河滩长于黄河滩,断文识字,画了几十年黄河。他从第一篇章出现,到最后一个篇章收尾,若隐若现,让整组报道更有韵味。

“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报道的深度性与可读性需要好文笔的支撑。团队对这组报道进行了十多次修改,1.8万字长文,准确凝练,生动传神,文字富有力量,令人回味悠长。

融合发力,全媒传播

全媒体时代,让重大主题报道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不仅要做强内容,更要围绕核心产品进行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创制,取得“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效。

2020年改版以来,大众日报统筹好全媒传播,整体发力,系统打造,策采编发一体,报端微一体,建设核心产品项目,强化移动端传播能力,打造适应互联网传播新格局的新媒体产品。这次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全媒体传播,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编辑部提前谋划,反复研讨。早在开启此次大型蹲点报道之初,大众日报即在新媒体推出黄河滩区迁建蹲点影记系列,以短视频和短文字组合形式,带着用户共同见证记者滩区行走之路。

在推出此大型专题之时,如何吸引更多用户的眼光和兴趣,又如何帮助用户便捷抓住阅读的重点?编辑部选择以小博大、由厚到薄,推出系列衍生产品。从1.8万字到寥寥几百字,从数个整版报纸版面到短小精悍新媒体产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切面透视报道。

这些新媒体作品,或以视频形式,由记者出镜讲述背后的扶贫故事;或以长图形式解读滩区迁建历程,让读者一图读懂;或抓取纪实里面的一类人物或一些村庄故事,整合为新产品……角度新颖、富有创意的新媒体产品,让深度报道“长翅膀”,实现了“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让传播更广更快更精准,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猜你喜欢
大众日报滩区黄河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关于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刊登美术作品的初步观察[*]
探源《大众日报》红色基因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黄河』
《大众日报》区域观察报道特色浅析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论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