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物有效搭建探究

2020-12-18 20:46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
小学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智障零食矫正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儿童由于受年龄、智力、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大喊大叫、随时离开座位、一不如意就发脾气、撕书吃书、啃手指、咬铅笔、吃橡皮、扔同学学习用品、打人、骂人、随意脱鞋袜等。在学校、家庭教育中,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必须矫正。在矫正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强化物。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班里现有学生10 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2人。有唐氏综合征、自闭症、脑瘫等残疾类型,有的学生还是多重残疾。由于学生残疾程度较重,10个学生有8个陪读家长,经常看到教师和陪读家长在学生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后给予各种强化物,因此,对于强化物的理性选择、运用方法、运用时机等值得探究。

一、搭建之初:明确概念,分析现状

强化物是心理学实验中的重要概念,分为正负两种。强化物就是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正强化是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这里的某种奖励就是正强化物。强化物可以是食物、玩具、学习用品,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拥抱、一个事件。

智障儿童一般智商程度低,生活能力弱,需要家人的照顾、社区的关心、社会的支持。然而,一个关爱有加、呵护包容的环境,也会养成智障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由此可见,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矫正智障儿童不良行为习惯,任重而道远。作为实施强化物在矫正智障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践行者的教师,犹如一匹拉车的牛马,既要低头奋力拉车,又要抬头看清道路,在明确概念、确定选用“强化物”的前提下,要对强化物适用的对象、运用的现状、使用的环境做一些调查和分析。

作为强化物,不一定非要是“某一样东西”。它可以是具体的物品,例如:玩具、零食;可以是话语,例如“你很棒!”;还可以是动作,例如:摸摸孩子的头等。强化物有“正向”和“反向”之分,即所谓的“正强化”和“负强化”。教师正确区分、识别“正强化”“负强化”是运用强化物有效矫正智障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所在。举例说明:智障儿童徐某某,每天早上一到教室就习惯性地脱鞋袜,妈妈给他穿上后,他一转身又脱了,为了防止他再脱,妈妈就会给他手机,让他玩游戏或听儿歌。徐某某同学脱掉鞋袜后,拿到妈妈的手机,玩得很开心。妈妈给他手机让他玩就是负强化,脱鞋袜的习惯没有矫正反而加强,这时,手机成了负强化物。智障儿童张某某,一到午睡时间,就大喊大叫,奶奶没有办法,每次只有给他零食才能停止。张某某同学大喊大叫后拿到奶奶给的零食很开心,暂时停止喊叫,吃完零食后又大喊大叫。在这种情况下,奶奶给他零食就是负强化,零食成了负强化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强化”。智障儿童夏某某,书写姿势不正确,喜欢趴在桌子上侧着身子写,导致作业本上的字也是歪的。教师发现后,多次纠正,纠正后只要字写得正了、漂亮了,教师就把作业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并表扬他,他就会很开心。几个星期之后,夏某某同学的书写姿势纠正了,教师把作业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并表扬他起到正强化作用,教师把作业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并表扬他这件事就是正强化物。

二、搭建之中:合理选择,灵活运用

如何选择和开发强化物,是利用强化物对智障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实施矫正成败的关键。选择来自观察,答案来自实践,通过对智障儿童的观察,了解智障儿童日常中喜欢的食物、玩具、儿歌、活动……通过孩子现有的、已经确定的强化物,再去找一些类似的物品或食品。例如:一位学生喜欢发光、有音乐声的陀螺,那么会发光、有音乐声的玩具枪也很有可能是他喜欢的。现有的强化物可以保留,没有的,还可以就此进一步开发。开发就需尝试,尝试就能拓展。在尝试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时一些智障儿童不喜欢的原因可能是没吃过某种食物,不会玩某种玩具,但是一旦这些智障儿童尝过了这个食物,或者学会了玩这个玩具,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喜欢上这些食物或玩具,新的强化物被有效开发并应用。对于强化物的选择和开发,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强化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实现性和可管理性,把安全放在首位,有效牢记心间,可控势在必行。众所周知,已经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智障儿童,一般智力低下、性格怪异、意志薄弱、情感缺乏,即便是选对了强化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应做到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个性特点,精选强化素材,灵活穿插应用。

(一)食物性强化物

我们班10 个学生,据教师几个学期的观察,发现只有一位学生对食物特别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对食物的态度都是可有可无。课间的小点心、牛奶,很多学生都是不吃的,原因可能就是现在社会物质空前丰富,学生对食物的获得十分便利。因此,在选择食物性强化物前,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喜好准备,做到投其所好。这需要与家长沟通和教师仔细观察,如,学生小杰特别喜欢海苔,你给他饼干之类的作为强化物,效果可能就不理想。

(二)玩具性强化物

同食物性强化物一样,玩具性强化物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喜好准备,做到投其所好。我们班男生较多,喜欢小汽车的比较多;女生比较喜欢毛绒玩具。适当的时候准备一些这种玩具备用。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表扬鼓励时随手贴一个笑脸贴也是学生喜欢的。

(三)学习用品类强化物

这些强化物我们一般都用在兑换上,如,5 个笑脸(也是强化物的一种)兑换一块橡皮;20 个笑脸兑换一个卷笔机;100 个笑脸兑换一个书包;等。部分学生还是很在意这类强化物的。

(四)言语、肢体动作类强化物

这是教育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就是表扬鼓励性语言和动作。如,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候的一句“你回答得真好!”“你上课真认真!”;学生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后的一句“你画得真漂亮,真是太厉害了!”;学生完成了一个训练动作时的手工点赞。甚至是课间活动时和学生一起跑步,也可以成为一种强化物。

三、搭建之后:拆除程序,培育强化

强化物是我们在帮助智障儿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过程中,精选并使用的“道具”和“工具”。由于我们所选的强化物都是智障儿童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智障儿童自然会从心理上接受、行动上配合。教师运用恰当,频率适当,方法得当,效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一些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逐步消失。有了适当的强化物,我们教师和家长无须直接去干涉和阻止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而是通过强化物使智障儿童自己慢慢学会控制,学会调整,从而让我们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

然而,使用强化物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减少甚至完全矫正智障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当智障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已经得以较好矫正,并向着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之际,我们应该逐步将原先的程序给予拆除处理。只是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如,延长发放强化物或减少强化物的量等,逐渐过渡到完全取消程序。

(一)找出强化条件

个别家长为了临时安抚,或者没有时间照顾时,就给学生手机、平板电脑,让孩子养成了玩手机、电脑的不良习惯,发展到后来,甚至只要想玩手机了就哭闹,一给手机就停止哭闹。这时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理解手机是强化条件,这个强化物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要让孩子矫正不良习惯,只有坚定地撤除这个给手机的操作。

(二)撤除强化程序

要减少不良行为,并且当不良行为以一定低比例或时间发生时,给予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量不断减少。例如:小杰在午睡时有大喊大叫的习惯,50分钟的午睡课时间喊叫的次数可达十几次。在不良行为矫正前,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哪一种东西是他的强化物,可以规定其在午睡课中喊叫的次数减少到N次,他就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即可以得到一个强化物。以一周为一个程序,逐渐延长强化物发放的间隔时间,逐渐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直到停止喊叫才可以得到强化物,最终撤除强化程序。要注意这个过程中的反复,要坚持。

(三)培育强化物

有些教师抱怨说,矫正这个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找不到合适的强化物。常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有效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太容易获得,如,教师和家长不经意的溺爱。另外,我们的学生也确实存在刻板行为。那么,培育强化物本身就是一种干预内容。例如说,小雨只吃荤菜,不吃蔬菜。我们决定矫正她这种行为。在开始的时候,让她只吃一点蔬菜,紧接着给她吃荤菜,如果她不吃蔬菜就不给吃荤菜。用强化物荤菜去强化小雨吃蔬菜这个目标行为,每一次吃蔬菜的量都比上一次的量增加一点点,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小雨就接受吃蔬菜了,蔬菜成了自动强化。■

猜你喜欢
智障零食矫正
零食知识知多少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零食不能乱吃!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