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语言扶贫探析

2020-12-18 21:23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场域理解能力贫困生

王 莹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语言因素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2018 年1 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研究制定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提出要充分发挥语言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和增强就业技能等方面的作用。该计划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已经实现了全面对接,语言扶贫就是要把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的过程中,利用或借助语言来开展扶贫,助力脱贫。可见,语言因素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人力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能力[1],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越是到扶贫工作的最后时期,语言对贫困人口脱贫的作用就越会逐渐凸显出来[2]。高校贫困生是贫困人口的一部分,语言扶贫对其自身发展和未来的规划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语言扶贫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中贫困生数量也在日益增加。目前,贫困大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贫困生群体的学习、就业等问题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各种专门为贫困生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层出不穷。这些培训的宗旨是提高贫困生的素质和能力,帮助贫困生脱贫,避免贫困代际传递。在这些教育培训中,语言技能既是有助于脱贫的重要技能,又是其他各种技能培训的基础,对贫困生实现脱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言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生树立自信心

对于高校贫困生群体来说,与高校普通学生相比,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视野不够广阔,部分贫困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自卑、封闭的心理,缺乏与人接触的主动性,而且对与人交往缺乏信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自信心的一种手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对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贫困生扩展交际的范围,使其与更多的人进行接触交往,延展视野,更加准确、得体地把自己的思想与他人分享,并可能获得更多被认可的机会,融入更多的社会群体,提升获得感,树立自信心。得体、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外在形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其远离自卑、封闭的心理。随着自信心的增强,他们也会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多的正能量,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

(二)语言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

语言扶贫不仅是要帮助高校贫困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要帮助他们提升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依赖于个体保有的词汇量和话语篇章知识。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在高校学习阶段,知识的来源一般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无论是在课堂通过教师和书本获得的知识,还是在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传播知识的载体。语言扶贫能够促进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提升他们对话语篇章等语用知识的把握能力,从而有助于强化贫困生的话语理解能力,话语理解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他们对新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帮助他们学习并获取更多的知识,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语言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生带动身边的贫困人口脱贫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往往是由家庭原因造成的,所以他们的背后一般都会有一个贫困群体,而贫困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员,在贫困群体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和认可度,能够起到榜样和带头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是贫困人口中最具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人,对他们进行语言扶贫,能够让他们意识到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可以产生经济价值,引导他们去挖掘语言的价值,当他们自身的语言能力达到较好的水平后,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扩展,会积极地带动周围的贫困人口认识到语言对脱贫的作用以及脱贫带来的变化,促进更多贫困人口提升语言能力、就业技能,开阔视野,从而为脱贫打下基础。

二、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开展高校贫困生语言扶贫

就业能力指的是个体获得、保持工作,并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包括个体具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改善贫困生就业能力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即语言技能既是就业技能的一部分,又是促进其他就业技能提升的基础条件,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通过语言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满足当前的就业需要,提升其就业能力,促进贫困生就业,以就业促脱贫,达到加快脱贫进程,最终实现脱贫的目的。

(一)通过语言扶贫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语言扶贫可以提高贫困生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突破就业瓶颈,在求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能力,良好的口语能力是获得工作的敲门砖,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通常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在面试过程中,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主要通过口语表达方式呈现,口语表达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首因效应的依据之一,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求职者自身条件与所求职位的契合度充分地呈现出来,是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体现,能够更有效地展现求职者的优势。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也更愿意录用口语表达能力优秀的求职者,口语表达能力突出的求职者在日后工作中更容易与人形成良好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书面语能力在求职中也同样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笔试及投递简历的过程中,书面语能力是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的一个载体,在试卷或简历中,错别字以及语句不通顺等语病问题都会降低用人单位的好感,给人留下个人素质不高、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不强等不好的印象。所以,合理地组织字、词、句作为一种语言能力可以把求职者的思想和情感准确、得体、完备地传递出去,提高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使个体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通过语言扶贫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就业技能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指的是从事某一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从事这一职业的能力。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关注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能力的考查不再局限于学历层次和对口专业,而是更注重个体具备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无论哪种能力的获得都与个体的理解能力,特别是话语理解能力密切相关。话语理解能力指的是听话人对说话人输出的话语意义的理解,是对言语内容的接收与加工,是言语传递的解码过程。在学习环境中,具有较强话语理解能力的个体能够获得比其他人更多、更准确的知识和信息。话语理解能力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解析,个体只有准确地对输入信息进行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所以,个体的话语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获得专业技能的多少。作为语言扶贫的一部分,话语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体专业技能的获得和提升。

(三)通过语言扶贫帮助贫困生提升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指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减少摩擦、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情感、认知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求得在思想、认知上形成一致,以及彼此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认可,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工作氛围,在稳定、和谐的团队氛围中,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会变得更容易解决,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建设。语言是沟通协调的重要载体,语言意识的加强、语言能力的提升可以使个体能够根据所处语境,在使用语言时进行语音、语调、词语、语用策略等方面的合理选择,促进信息的恰当传递和情感的准确交流,有助于工作环境的和谐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个体长期保持工作,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贫困生摆脱贫困的重要出路。

三、语言扶贫助力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

对普通贫困人口的语言扶贫主要集中在推广普通话上,但是,高校贫困生与普通贫困群体不同,他们是经过了基础教育的学习和选拔,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下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所以,高校要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对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应该从提升他们获得工作的能力、保持工作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如何促进个人事业稳定发展的角度入手。除了推广普通话之外,高校对他们进行语言扶贫还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让他们不仅能交流,而且会交流,并且懂得运用语言资源去实现对其他能力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提升就业能力、扩展就业机会的目的。

(一)提高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是我国法定的民族共同语,对高校贫困生来说,他们的普通话水平通常不会太差,对他们进行普通话强化主要针对一些存在缺陷的语音细节,目的是让他们的普通话更标准。良好的普通话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体与他人沟通,也是个体知识文化及综合素养的体现,使个体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有助于扩大获得工作的机会。高校可以在贫困生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加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培训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针对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测查和训练,是一些与语言、交流相关的特定职业的从业要求,用来评判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及熟练程度。它不仅可以检验应试人对普通话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作为学习普通话的重要窗口。高校要鼓励贫困学生对普通话测试实施纲要进行学习,解析不同方言区语音的典型特征,减少学生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发生,使其分清方言词和普通话词,有意识地减少使用可能影响沟通的方言词,通过普通话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提高个人语音面貌,促进人际沟通,提升就业能力。

(二)扩大积极词汇的使用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不能形成表情达意的句子。词汇承载着语音和语义,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对于个体来说,词汇量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其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程度,即一个人掌握的词汇越多,他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越强。个体掌握的词汇可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部分。其中,积极词汇也叫主动词汇,它是指个体能准确理解其意义用法,又能主动随意地使用在自己话语中的词语形式。对于这类词语,个体不仅在别人使用该词语时能够理解它的意义,同时自己在口语和书面语使用时也能主动、自如地运用。而消极词汇通常指的是个体能够在别人使用该词语时理解其意义,但在自己的语言使用中很少主动运用的词汇。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要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的过程中,就要着力引导贫困生加强消极词汇向积极词汇的转化,扩大积极词汇的积累量。积极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能够把思想、感情更缜密、细致地呈现出来,使语言更具备表现力。在就业培训过程中,高校要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前提下,多设置话题训练,对同一话题,鼓励学生做多种文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多样的词语形式来进行沟通,通过使用多种同义替换来体会词语的差异,在语言运用中灵活使用已经掌握的词语,增加词语使用的活跃度和参与度,提升语言的表现力,这也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过程中,更明确地展现出自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三)树立良好的场域意识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往往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说话时更关注的是要说的内容,而很少去思考跟语言相关的其他因素,缺少语言使用的场景感。场域指的是一个多因素的结合体,包括角色关系、话题、情景等方面,它能够决定语言使用的类型。[5]树立良好的场域意识就是让使用者把语言使用看成一个语言驾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语言输出的过程。使用者除了要考虑话语的主题内容之外,还要关注与语言输出相关的其他因素,实现对语言发生情境的驾驭和掌握。比如话语发生的具体情境、话语前后出现的上下文语境、交际双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交际意图等方面。场域意识不仅体现在话语表达上,也同样体现在话语理解上,即在话语表达时场域因素可以制约语言形式的选择,使用者在话语理解时不仅要通过话语篇章结构对语言本身的意思进行理解,还要透过字面意思,对话语的会话含义进行理解。树立良好的场域意识有助于提高贫困生的说话水平和理解能力,无论是在获得工作还是保持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际沟通,人际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只有契合语境的语言形式才是表意最完善的。对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时,高校要鼓励他们在语言使用时关注场域,理清不同的角色关系、话题以及情景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理解和输出的过程中结合语境因素理解话语的意思,同时在语境的限制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语言输出,树立良好的场域意识。

综上所述,语言扶贫是一项立足全局的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扶贫手段,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扩大他们的积极词汇量,使其树立良好的场域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就业能力提升的基础,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语言扶贫能使其在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和谐的人际沟通,实现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场域理解能力贫困生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