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与自觉

2020-12-18 07:42何莉徐海祥
理论观察 2020年9期

何莉 徐海祥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和优势集中展现在高度的理论自觉使其有方向有保障,鲜明的人民立场使其有定力有主见,强大的创新活力使其有信心有前途等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这些方面清醒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不断推动这一制度在完善中创新,在成熟定型中保持生机活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自觉;人民至上;开拓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005 — 04

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内蕴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又外显着崭新的时代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制度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先进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坚信,这一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这种高度的自信与自觉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人民立场的忠诚坚守与创新活力的充分激发中不断为人类对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着中国方案。

一、高度的理论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方向有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到逐步完善再到成熟定型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使其能够始终保持强大而又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在于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是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21)

1.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奠定的基础。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基石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照亮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道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与逻辑终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科学社会主义不单单是指一种理论、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一种生动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社会制度的接力探索、建设、发展史中,科学社会主义始终是我们的理论指引,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塑和历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样貌和体魄、打造和充实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筋骨和血液、指引和校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和航向。”〔2〕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坚持,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3〕(9)这种坚定不移的方向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要旨的深刻理解,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度建设实践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一方面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能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日益强大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显示出其他社会制度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1〕(22)

2.有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的优势。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根本问题上,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态度坚决、立场坚定。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4〕(283)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予以强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深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指出,“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5〕(11)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以此为基础,习近平特别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14)微言大义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发展、完善的伟大实践。可以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整体系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始终是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和最具总体性的特色和显著优势,离开了党的坚强领导这一点,其他各项制度都会变成一盘散沙。正是这种独有的、不迷向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具备的特色品格,“共同支撑着中国制度中最体现制度价值偏好和性质宗旨的基本盘。在新时代里继续系统强调对这些制度的坚持,也不仅是一种政治宣示,更表明领导中国治理现代化事业的执政党把这些制度视为引导中国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6〕

“知向何处则方向不惑,明所从来则动力充足。”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源自何处,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征途中,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44)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我们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用了短短70余年的时间就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所有中华儿女翘首期盼的民族复兴伟业也史无前例地展现出光明前景。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环节。”〔8〕(5)

二、鲜明的人民立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定力有主见

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能够在实践中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中国共产党,因为克服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利益的局限而使她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就把初心和使命锁定为人民解放、人民富裕和人民幸福,强调一切为了人民,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广泛赢得了民心。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了超强的定力和主见,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之治的最关键的成功密码。

1.定力和主见源自于人民情怀的忠诚坚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最根本的区别之所在。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具体领域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15)

耸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基本品质,并内在地生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支点。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8〕(3)的生动实践中,由这种独特品质所激发出的“人民情怀”的忠诚坚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力十足、坚不可摧;由这种独特品质所延伸出的价值要义——“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9〕(46)的执着追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见突出锐不可当。

在实践领域,人民情怀的忠诚坚守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制度,它的阔步向前与越走越宽广绝对不是坐而论道的空想,而是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实干苦干。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必然要充分强调人民参与制度建设、人民参与维护制度根基以及人民参与推动制度运行并从中对制度红利进行公平的分享。因此,“人民”理所应当地“成为连接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道与‘治道的关键点;相应的,是否符合人民立场的标准,也将时刻提醒我们去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进而确保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带来万众归心‘善治绩效的格局。”〔6〕

2.定力和主见呈现于民生逻辑的伟大实践。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把民生难点和痛点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增进人民福祉,一切围绕“人民要怎样”的民生逻辑来构建制度体系、完善制度结构、改善制度运行,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會发展和民生改善提高的相得益彰与深度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价值旨归,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持着“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逻辑,以火热生动的建设实践演绎了一幅人民当家作主的壮丽图景。在这幅图景不断向前推演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5〕(731)底线民生、幸福民生和安全民生都得到了扎实推进,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通过一系列民生的“升级版”得到了前所未有变化和提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呈现出强大、无穷的生命力,并进而在改善民生福祉中越走越有定力和主见。

放眼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以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民生逻辑,提升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当好“贴心人”,在联系服务人民工作中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办好民生实事,解决好人民的烦心事;做好“引导员”,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及时呼应人民关切,有效纾解群众情绪,引导广大人民看长远、顾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好“组织员”,在凝聚人民群众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紧紧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共克时艰,风雨无阻向前进。

三、强大的创新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信心有前途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289-290)秉持着强烈的问题导向,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定地作为自己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客观实际,在冷静分析研判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始终坚持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现实动力,在持续接力地探索思考和创新作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着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演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成就了中国之治的显著业绩。

1.苦难辉煌的探索历程印刻着熟谙规律的历史脉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政权之后,依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制定《共同纲领》、颁布1954年宪法、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中建立起来的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的国家制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11〕

印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创到日渐成熟的奋斗史册上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历史脉动。新时代,面临新的时代课题,解决新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成功历史脉动的基础上,及时把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业绩、积累的新经验迅速转化为制度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多、更好地摄入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

2.日臻完善的制度体系汇聚起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前景,邓小平曾给予高度赞扬和无限憧憬,他指出:“我们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12〕(337)的确,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从创立之初就是尽善尽美的,其成熟定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对此,历届党中央都能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百姓呼声,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渐走向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把握规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更加扎实的举措对我们已经明确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并通过一系列全新的战略性部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打造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和发展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在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带领和团结中华儿女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在世界舞台上,没有任何一种其他国家制度可以企及。正是依托制度创新完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充满自信地说:“可以预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11〕

3.举世瞩目的抗疫成就熔铸成攻坚克难的无限勇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定最先进、最精准、最及时的医疗手段,以及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千方百计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生活需要。从尽快充实医疗救治队伍力量,到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从及早研判各类风险,到把各项防控措施落严落实落深落细;从全面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到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一系列雷厉风行和立竿见影的务实举措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彰显的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凝聚起的制度温情。“一个有爱的国家!”这是经历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后的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自肺腑的认可与赞许。

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率的制度优势,是中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制度支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也为我们熔铸起战胜前进征途上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攻克各式各样险关的无限勇气。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13〕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徐海祥,郑焕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就中国之治的多维解析〔J〕.理论观察,2020,(05).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毛泽东年谱(1949-1976年)(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林毅.“制治互洽”逻辑的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阐释的理论与实践之维〔J〕.求索,2020,(0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1〕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