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教授制” 实施现状与对策

2020-12-19 00:56沈冰洁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教授

潘 迪 沈冰洁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47)

产业教授制是江苏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创新之举。2010年江苏省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决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产业教授。2018年江苏省公布第五批产业教授名单,其中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205名,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139名,这是江苏省自2010年设立产业教授制度以来,首次将范围扩大到高职院校。

1 高职院校“产业教授制” 实施现状及问题

省内高职院校聘请的139名产业教授,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企业首席技师、省级技能大师等,通过对其调研,了解高职院校“产业教授制”实施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江苏省内高职院校发挥和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作用,将企业引进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产业教授,积极拓宽产教融合办学途径,大力促进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产教融合办学,推动了产业链和教育链融合。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有合作企业的专业数占到总数的60%以上,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4.32 本/个,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平均门数为4 门。各高职院校成立了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职教集团,与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善了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拓宽了办学途径。

为了更好的分析高职院校实施产业教授制存在的问题,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江苏省内八十多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

1.1 产业教授制缺乏动力机制。一些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都是和相关企业进行了产教融合,在研究成果转换方面给予相当多的优惠政策。但从调查现状来看,高职院校产业教授缺乏动力机制,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积极性不够,没有进行深度合作,只是进行行业企业联合教学,没有真正的融入到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中来,没有和高职院校共同研发技术产品,没有把高职院校当作企业试验田和产业孵化器,未能和高职院校联合取得高层次科研成果。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基础薄弱,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等不足,无法满足产业教授的技术研发需求,导致产业教授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缺乏动力。

1.2 产业教授与学校合力不够。产教融合的主体以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三方为主,三者构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协同发展,形成产教融合的合力,推动深度融合。但是由于产教融合出台的鼓励措施不足,产业教授没有获得一定的激励措施,大多产业教授只是挂名而已,并未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一些企业由于没有获得实际利益,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是敷衍而已,没有真正的与高职院校进行紧密合作,因此导致学校、企业与产业教授三者之间的合力并未形成,无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

1.3 产业教授运行机制仍不完善。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颁布了实施产业教授制相关政策与文件,对产业教授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持。但在现实中,产业教授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可行性的实施细则,没有形成有效的质量评价机制,对于产业教授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质量无法进行评价。从江苏省高职院校产业教授制的实施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导致产业教授与高职院校之间交流不足,很难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2 高职院校“产业教授制” 实施的对策建议

2.1 深化产业教授制内涵对接,寻找利益共同点。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将职业资格考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产业教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资格相关考试课程,加大学生的实践考核力度,带领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参观实习,学习企业一线技术,和企业共同开发相关课程,让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实现学校、企业共同获利。

课程教学采用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由产业教授对学校学生进行培训,学习企业一线技术知识、实践操作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企业一线生产经验,学习到企业先进的技术,并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2.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构建动力和机制。产业教授一般是企业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家,大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很少涉及企业技术研发,所以很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无法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企业、行业、政府、学校四方合作框架,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成立科研机构,打造集合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资源的科研机构。高职院校一般是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外资合作共建科研院所,再依托职教集团,与企业合作构建产业教授科研开发平台,为产业教授提供科研支撑。

由于产业教授在科研合作方面缺少动力机制,因此需要构建科研奖励制度,通过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在专利申报、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引导他们向技术研发发展,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企业共同聘任师资,通过与企业共建科研技术团队,让产业教授参与其中,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鼓励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技术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3 构建政校企合作关系,发挥产业教授实际效能。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合作关系,发挥产业教授的实际效能,形成政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任务,与当地政府开展紧密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学生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有效衔接,与企业一起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活动,将学生专业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在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交流,通过科研合作平台进行管理和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模式,最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的产业教授制办学模式,实现学校转移对接成功,企业办学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教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刘排教授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