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2020-12-19 00:56左秋艳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活动区分区设施

左秋艳

(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年轻人来说,住宅景观只是一种早晚回家的线性景观,而老年人和儿童成为户外场所的主要使用者,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活动空间成为众多居住区空间中需求量最大的场地类型[1]。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心理健康、娱乐设施设计、色彩影响等方面,对于景观综合性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因此,对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营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现状分析

1.1 游乐设施种类单一,场地缺乏整体性。在被调查的居住区中,儿童活动区大多是在居住区的任一区域内开辟一个区域,仅布置一到两个功能形式单一的儿童游乐设施,缺乏创新性。部分儿童活动空间的休息设施只是简单地放了几把椅子,与周围景观不融合,缺乏整体性。

1.2 场地空间局促,功能布局结构简单。大多数居住区儿童活动的场地空间狭小,场地规划较随意,未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在使用功能上不分主次,同时缺乏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例如,休息座椅、成人交谈设施等。此外,场地布局不够合理,混淆了儿童和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致使二者经常发生活动冲突。

1.3 植物种类少,配置简单。大部分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植物种类较单一,彩叶树种较少,色彩变化不够丰富。另外,在部分居住区中,出现了植物选择不合理或因管理不当而杂乱生长的问题,这不仅威胁儿童的安全,还会影响景观效果。

1.4 色彩选择不符合儿童心理。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经常忽略孩子们的色彩心理。儿童景观最好选择偏暖一些纯度较高的色调。然而,在一些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中,色彩搭配不太符合儿童心理需求,致使空间对儿童缺乏吸引力。

2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探究

2.1 以人为本原则。要将儿童的诉求最大化,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来执行。各年龄层次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需要的场地大小、设施种类及布局有所区别,这就需要为每个年龄段的儿童设置不同功能的场地。场地景观细部设计遵循人性化与安全性的处理,定检定修,同时要注意尺度的适宜性,比如设施的高度、休息座凳的高度宽度等。

2.2 趣味性原则。孩童时期是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敏感阶段,儿童时刻怀着探索新事物的热情,设计时考虑将具有趣味性的景观元素融于场地环境及设施的设计中,提高儿童的参与性,为他们营建出一个轻松活跃的活动空间。

2.3 安全性原则。儿童活动空间的场地设计应最大限度保证孩子的安全[2]。水景尺度要合理,不应过大,水不宜过深;植物材料应选择无毒无害、无刺激性气味、无针无刺的种类,以避免中毒或者扎伤;小品及设施应注意边角不应太尖锐,以免导致擦伤等安全事件;铺装不应选择过滑的材质,以免儿童摔倒。

3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3.1 功能分区

3.1.1 依据年龄进行分区。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他们的身体、行为、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点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将儿童分成低龄期、中龄期和高龄期3 个阶段[3]。相应的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分为低龄区、中龄区和高龄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活动既不相干扰,也不封闭,能实现良好的互操作性。

低龄活动区主要为0 ~2 岁儿童提供活动场地,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靠爬行和触摸来感知外界,场地设计活动项目可结合微地形设置动感山丘,同时设置太阳伞、花架、坐椅等供家长交流休息。中龄活动区主要为3 ~7 岁儿童提供活动场地,这个阶段的儿童喜欢蹦蹦跳跳,而且对外界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可设置一些耗费体力的游戏设施及场地,如儿童车弯道、滑梯等。高龄活动区主要为8 ~12 岁儿童提供活动场地,像读书天地、轮滑广场等或动或静的场所,较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三个不同的年龄活动区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同时,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的需求。

3.1.2 依据动静活动进行分区。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尤其是儿童活动空间,在设计时应满足儿童好动的需求,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儿童休息的需要,因此可划为动静两个分区,亦可两个区域结合设计,在空间边缘设置休息座椅等。

静态型儿童活动空间可设置读书天地、静态赏景、家长看护交流活动等区域,其对环境氛围要求以静为主,适合使用者在其中进行学习、交流、游憩、赏景等活动;动态型儿童活动空间可设置轮滑广场、舞蹈中心、跑跳活动等区域,其环境氛围较为欢快热闹,适合进行群众运动、游戏、攀爬等活动。动静两个分区相辅相成,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使整个儿童活动空间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2 植物配置设计

3.2.1 立体造景体现多层次和生态性。植物是维护景观环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具有降低噪音、净化空气、改善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儿童活动区的植物选择应立足于当地特色,多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植物,体现地域特征同时又能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植物作为软质景观可以将儿童活动空间与外界进行简单的隔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在保证玩耍中儿童安全的同时也可减少场地内外的相互干扰。

设计中可以用大小乔木作为绿化框架,采用乔、灌、草合理搭配,立体多层次造景手法,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同时合理减少活动场地的硬质面积,增加景观的绿化面积,营造自然生动的环境,使儿童能够更加亲近自然[4]。

3.2.2 兼顾安全性与趣味性,吸引儿童游戏兴趣。玩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儿童的本能,儿童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习惯用四肢去探索周边的世界,且由于年幼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无疑应放在首位。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植物配置要鲜艳、活泼、自然,便于儿童活动,且应选无毒、无飞絮、少花粉、少落果、无刺激性气味的树种[5]。

儿童天生就有探究的欲望,其玩耍的过程也是获得信息、发展智力的过程。所有的植物对儿童来说都是有趣的潜在游戏资源。他们喜欢攀爬、登高远望,可以配置一些高度适宜、分枝点低、耐存活的树种,供儿童攀爬、吊挂、玩耍;而矮小灌木则能方便他们躲藏,是玩躲猫猫的好地方;草坪柔软亲切,是适宜儿童玩耍嬉戏的天然游戏场。如场地条件允许也可用修剪整齐的灌木做成迷宫,满足儿童的冒险心理,儿童在穿梭迷宫的过程中会学会分析、判断和总结,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猜你喜欢
活动区分区设施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各年龄段科学活动区活动内容案例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大型数据库分区表研究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