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研究*

2020-12-19 06:53曹舒婷王海涛于靖刘广月沧州师范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
品牌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译介沧州大运河

文/曹舒婷王海涛于靖刘广月 (沧州师范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是沧州市、河北省“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沧州市、河北省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对外译介传播作为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媒介,是国际受众了解沧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使更多的国家和个人了解沧州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刺激沧州旅游业等周边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沧州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对沧州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学简介

(1)大运河沧州段南运河位于沧州市中部,河道全长253公里,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八分之一,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城市中里程最长。大运河沧州段最大的特点是河道原真性保留最为完整,没有经历过人为破坏。大量的弯道展示着古代北方运河“三湾抵一闸”的水工智慧。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有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2项省级非遗项目、346项市级非遗项目,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杂技、传统曲艺、传统戏曲、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文学、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派多达53种,占全国武术门派拳种的40%。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走出家乡,北上南下,远涉重洋闯世界,享誉国际。

(2)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是整体翻译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和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译介学开始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但目前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翻译。严格意义上说,译介学研究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其关注点在于原文在目的语与母语转换过程中信息如何进行失落、增添、变形、扩伸等问题,以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传播行为,不仅包括翻译文本生成的“译”,还包括“介”,即翻译文本的传播。

二、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译介现状

随着200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将研究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经过文献研究和总结,国内学者主要从概念、保护模式、传承模式、旅游开发模式等不同层次对“非遗”展开了研究,成果颇丰。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面,由于起步较晚,相关成果并不丰富。在出版物方面,正式出版的非遗外译作品屈指可数, 仅有《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英文)》(2008)、《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文版) 》(2011)、《Digit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for Cultural Heritage》(2012)、《神人以和-江西古傩造型艺术》(2018)等。虽然沧州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翻译极其重视,但相关成果仍极其匮乏。通过对知网等论文检索网站进行搜索以及博物馆、图书馆走访调研,发现仅有李雪颖《“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张心宇《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等本地学者相关论文10余篇,在著作上,迄今仅有《非遗沧州》一本内部刊物。通过互联网查阅沧州市政府、博物馆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发现绝大多数沧州非遗项目并没有相对应的英文译本,不利于沧州文化形象的对外传播。

三、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译介分析

(一)译介主体

翻译实质上是跨文化传播过程,译介主体在传播学上讨论的即为“谁”传播的问题,在翻译学上为“谁”翻译,译者为谁的问题。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译介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文学作品、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质量不仅影响着外国读者对中国一位作者、一个部门的印象与看法,也影响着对中国当代作家和国家形象的看法。当代中国,译介主体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中国本土译介主体模式,即使用中国本土的翻译人员作为译介主体;二是海外华人译介主体模式,即使用海外华人译者作为译介主体;三是国外汉学家译介主体模式,即使用国外汉学研究者作为译介主体。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沧州区位影响,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译介主体主要为沧州本土译介主体。其主要优势为了解沧州“非遗”,能够深度挖掘各项“非遗”的精髓、特色,但要准确翻译,不仅要理解所需翻译的内容蕴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考虑到英语思维。因此,遇到翻译困难时,应积极与外国译者沟通,促进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

(二)译介内容

译介内容指翻译的内容,讨论的“翻译什么”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民族审美的“活”的体现,具有无形性、多元性等特点,外宣翻译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翻译时的原语内容。“非遗”项目形式多样,涉及表演和实践等形式。要想实现翻译内容对外传播的顺利实施,使目的语者了解甚至认同“非遗”活动的目的、内涵和意义,就要求译者将活态信息转换为语言文字内容,并进行深入阐述。此外,已有的一些“非遗”文本资料来源不同,有的来源于民间学者,有的来源于传承人记录或口述,在语言风格上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翻译目的、翻译受众、翻译对象等因素对翻译文本进行适当调整,这对译者来说,也具有一定挑战性。

(三)译介受众

译介受众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对象,即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读者、听众等信息接受者。外宣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翻译在保证“信”的前提下,兼顾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确保对外传播效果。译介受众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是对外传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而,外宣翻译应了解译介受众,分析受众特点,根据其需求选择译介内容和传播策略。由于思维方式、历史文化等差异,国外受众很难仅通过外宣资料就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同。为了实现文化传播,我们可利用视频、图册、影视、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增加国外受众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渠道,使其对沧州“非遗”项目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国外受众对异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策略

(一)整合地方高校人才资源,培育沧州本土对外传播翻译人才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沧州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但对外宣传仍属起步阶段,数量较少,质量较低,体系还不完善。市政府高度重视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未来资料翻译需求定会大大增加,因此,应抓紧培育本土对外传播专业翻译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据调研,沧州专业翻译公司并不多,很多部门接到外宣资料翻译任务时,一般会联系一名高校教师,再由该名教师联系其他教师或者在校英语专业学生,组成临时翻译小组,进行翻译。由于小组成员专业领域、翻译经验、自身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势必造成译文质量的良莠不齐。因此,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按照专业、实践经历等因素,整合沧州五所高校的翻译人才,组建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翻译人才库,经过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和专业培训,培育一支沧州本土对外传播翻译人才队伍。

(二)充分利用融媒体,丰富对外传播形式,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译介效果的好坏是对外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各类网络媒体深度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搭建了重要桥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媒体传播表现形式的巨大改变,在沧州非遗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利用文字、音频、图片等多种更易接受的形式,更加立体和形象的进行文化传播。同时,关注海外传播平台,如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脸书、推特等软件,助力沧州非遗文化走出去,赢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进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译介沧州大运河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大运河,行走山东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Feminism in A Story of an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