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小麦冻害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2020-12-19 13:20林州市农业农村局郭青松
河南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穗吸浆虫林州市

林州市农业农村局 郭青松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气温较安阳市低1~2 ℃,冬春季常常出现寒冷交加天气,小麦极易出现冻害现象。笔者根据多年观察及实践经验,总结出林州市小麦冻害类型、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冻害类型

(一)冬季冻害

冬季冻害是指小麦在越冬期间,由于遭受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区,冬季最低气温达-10 ℃,冬季日温差15 ℃左右,极易出现寒潮天气,引起小麦冻害。冻害一般表现为叶片冻害。

(二)春季冻害

春季冻害是指小麦在春季遭受寒潮降温或霜冻而引起的冻害。春季冻害按受冻时间早晚,又分为早春冻害和晚霜冻害。早春冻害又称“倒春寒”,是指过了“立春”后,小麦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间,此时,气候已逐渐转暖又突然来寒潮,导致温度骤降,地表温度由0 ℃以上突降至0 ℃以下所发生的冻害,故称为“倒春寒”。晚霜冻害是指小麦在拔节期间由于气温突降而引起的冻害。林州市小麦以晚霜冻害为主,危害较大,常常出现无穗、抽穗无小花或不结籽现象。

二、冻害特点

小麦冬季冻害多为一二级冻害,对产量影响较小。春季冻害多为三四级冻害,受冻部位多是主茎、大分蘖和幼穗,有时伴有叶片轻度干枯。幼穗受冻死亡的顺序为先主茎,后大蘖。幼穗受冻的形态特征是受冻幼穗穗轴呈绿白色,小穗乳白色,排列松弛,失水萎蔫,以后随着时间推移,受冻幼穗逐渐黄化后死亡。

三、造成小麦冻害的原因

(一)整地质量差

连年旋耕造成土壤耕作层变浅,小麦根系不能下扎,抗寒力降低。

(二)播种过早

林州市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 月5—15 日,但大部分农户为了赶时间,一般在10 月1 日前已播种结束,最早的在9 月20 日已播种。由于播种过早造成小麦阶段发育提前,易发生冻害。

(三)播种量过大

由于整地质量差,播种量逐年增大。目前,林州市小麦每667 m2播种量在17.5 kg 左右,小麦群体大、个体弱,很难形成冬前壮苗,抗寒性降低。

(四)施肥量过大

农户为了取得高产,常常增加施肥量,且多为高氮复合肥,有机肥很少,且氮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造成苗期旺长现象。

四、防止措施

(一)预防措施

播前深耕整地,耕深25 cm,耕后耙地2~3 遍,达到上虚下实的标准。适时适量播种,选择在10 月5—15 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控制在10 kg 左右。增施有机肥,分期追肥。

(二)应变管理技术

1.返青期至起身期。2 月下旬至3 月中旬以促为主,及早划锄铲除杂草提高地温,每667 m2追施5~10 kg尿素。及时喷施植物防冻剂或立即追肥浇水,促使受冻小麦叶片恢复生机,防治病害,促进生长发育,早发新孽,多成穗,成大穗。

2.起身拔节期喷施植物防冻剂调节小麦生长,防止春季“倒春寒”造成小麦冻害。如果拔节期发生晚霜冻害,应适当加大追肥量,每667 m2补施尿素10~15 kg,及早挽救损失,提高粒质量。

3.加强冻害麦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小麦遭受冻害后,植株体内抵抗病虫害能力明显下降,因此,要注意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返青后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的危害盛期。防治根部病害可选用三唑酮、适乐时、立克锈、烯唑醇等对水喷施麦茎基部,间隔10~15 d 再喷1 次。防治麦蜘蛛可用20%扫螨净、1.8%虫螨克、1.8%阿维菌素2500~3000 倍液喷防。以上病虫害混合发生的,可采用以上药剂混合喷雾防治。拔节期至抽穗扬花期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高发期,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等对水喷雾防治;预防赤霉病可在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 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立即用50%多菌灵粉剂100 g/667 m2对水50 kg 喷防。吸浆虫每667 m2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 mL,对水5 kg 喷在20 kg 细沙土或细炉灰渣上拌成毒土顺垄洒在地表,然后结合浇水进行防治。灌浆期是穗蚜、吸浆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高发期,穗蚜可用蚜灭克、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1.8%阿维菌素、敌畏·氧乐乳油等对水喷防。防治吸浆虫在小麦抽穗到扬花前当田间手扒麦垄见到1~2 头成虫时,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氧化乐果1000 倍液喷防。

猜你喜欢
幼穗吸浆虫林州市
多穗型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与产量构成
侯马:召开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幼穗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Chinese musician preserves folk art through music
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 林州市召开
小麦吸浆虫在安阳县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林州市红薯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路
四分体期低温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幼穗结实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高粱幼穗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