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与预防进展

2020-12-19 17:11郑智琴吴平
医药前沿 2020年1期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炎输液

郑智琴 吴平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上海 200065)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与进步,各种医学治疗方法齐头并进,而静脉输液则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住院患者中有将近70%左右的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而程度不等的静脉炎的发生率则会在这些患者中达到80%左右[1]。甘露醇是神经科常见的静脉输注药物,因输注甘露醇而致静脉炎较为常见。临床报道显示,2d 内反复输注20%甘露醇而诱发静脉炎的比例达到46%,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静脉炎发生率不断提高[2]。临床上滴注甘露醇要求滴速快,这极易对血管造成严重损伤且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轻者会出现局部酸麻、红肿热痛症状,重者会出现无菌性静脉炎甚至是不可逆损伤。现阶段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措施也不断更新。本文就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和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1.甘露醇致静脉炎的作用机制

因甘露醇是高渗性液体,当输入静脉血管时血浆渗透压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使得组织间液水分迅速向血浆中转移,导致组织脱水而减轻水肿情况,这对于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具有重要作用[3]。但是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因进入静脉中的甘露醇局部浓度较高,血浆渗透压迅速增大,导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导致血小板快速局部聚集并释放出前列腺素E1 和E2,同时静脉细胞壁的通透性随着甘露醇的持续输注而不断增强,大量白细胞浸润静脉中膜层,诱发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组织胺被释放出,使得血管收缩变硬,最终诱发静脉炎[1]。另外,炎症介质及丝裂素活性蛋白激酶的活性被激活,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诱发静脉炎。

2.甘露醇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2.1 药物因素

2.1.1 药物渗透压 相关研究显示输注药物的渗透压是诱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之一[4]。在静脉输入甘露醇溶液时,因渗透压急剧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与坏死,血管内膜受到相应损伤,诱发局部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同时机体释放出前列腺素及组织胺,这些物质近一步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发生炎性改变。

2.1.2 药物酸碱度 正常血浆PH 为7.35 ~7.45,甘露醇溶液pH 为4.5 ~6.5,当输入甘露醇溶液时,导致血浆PH 局部发生变化,血管内膜的正常新陈代谢及机能会被干扰而导致静脉损伤[5]。

2.1.3 输注温度 人体正常体表温度为36 ~37.2℃,血管内温度为37.8℃,输注低温甘露醇溶液极易导致静脉损伤。如果事先对甘露醇溶液加温至25℃~37℃,则可以有效减少溶液中的结晶分子数量,避免大量结晶分子进入血管形成局部聚集,影响局部供血[6]。同时,溶液温度的升高还有利于促进血管扩张,降低大分子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降低对静脉内膜的摩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2.1.4 甘露醇溶液中的不溶微粒 常温下甘露醇较易结晶。如果输注常温甘露醇,大量的不溶微粒会随着血液循环对血管内壁产生刺激,血管内膜极易出现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而形成静脉炎[7]。

2.2 输入速度

甘露醇溶液输注时要求短时间内迅速给药,但高浓度甘露醇快速进入血管时,血液无法迅速的稀释药液,药液直接作用于静脉内膜,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与药液的接触时间延长,加重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最终诱发静脉炎[7]。

2.3 患者因素

患者因长期反复多次输注甘露醇,导致输液针头对血管产生的机械刺激程度不断增大;部分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在反复注射及穿刺过程中常因机械损伤而诱发静脉炎。

2.4 其他因素

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水平不高、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等均会诱发静脉炎。

3.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3.1 药物局部湿敷或外敷

临床上采用了各种药物的外敷。如硫酸镁湿敷穿透力较强,有助于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致痛物质迅速排出加快对炎性物质的吸收,有利于缓解炎症[8]。在静脉炎早期可采用3%硼酸冷湿敷[9],当患者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消退之后便可改用硫酸镁热敷。红花具有止痛祛瘀、活血通络的功效,乙醇则具有扩张血管及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两者联用可促进局部组织对药液的吸收和利用[10]。芦荟汁液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进上皮细胞的生长,加快损伤组织修复[11]。土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促进血循环等多种功能。海带具有祛热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炎[12]。喜疗妥软膏可促进组织对水肿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促进伤口愈合。紫金锭0.25g×4 片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沿炎症血管走向涂药,4 ~5 次/d,2d 为1 个疗程[14]。牛黄解毒片3 ~4 片研碎加75%乙醇调成糊状均匀涂于发生静脉炎皮肤的部位及周围。六味醇外敷,0 度~Ⅰ度静脉炎用其外涂治疗,Ⅱ度~Ⅴ度静脉炎用其外敷治疗,亦可局部外涂预防静脉炎,有效率达100%。云南白药适量加75%乙醇或食醋调成糊状,热敷肿痛部位1 周为1 个疗程[15]。

3.2 新型敷料外敷

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可将水胶体类敷料贴在穿刺部位上方[20]。一旦出现气泡或其他污染则需要立即更换敷料[16]。严禁拿捏静脉炎部位皮肤组织。

3.3 其他护理措施

一旦发现静脉炎,则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通道,对发生静脉炎的患肢和穿刺部位进行积极护理。

4.甘露醇致静脉炎的预防

4.1 无菌操作的规范化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尽可能降低医源性感染。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以穿刺点位中心,用碘伏消毒至少三次,消毒范围不小于8cm×8cm。

4.2 提高穿刺技术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是有效防止静脉炎的根本。穿刺力求稳、准、熟练,减少皮下探测血管次数,进针角度不小于15°角,进针速度宜慢并直接刺入血管。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讲座和培训,规范和训练操作方法。

4.3 合理选择静脉

根据患者的病情、卧位和血管情况,合理选择静脉,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瓣多易发生静脉炎,故不建议穿刺。

4.4 合理使用留置针

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短、针尖斜面小的留置针,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11]。资料显示,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明显关系,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保留时间规定为3 天[5],现我国没有统一规定。有学者认为,套管针留置5 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建议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7]。

4.5 输注加温的甘露醇

将20%甘露醇溶液加温致25℃~37℃后再静脉输入,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使用恒温加热装置保持恒温输入。

4.6 水胶体敷料的应用

静脉穿刺点上方及早使用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预防静脉炎发生[16]。

4.7 减少甘露醇溶液微粒数

使用孔径为5.0μm 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有效过滤溶液中的结晶微粒,降低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输液过程中发生污染。

4.8 静脉炎护理评估

加强护理评估,保持穿刺部位、穿刺处透明贴的清洁干燥,发生污染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等不适时,立即拔除并更换穿刺部位。所有患者更换穿刺部位时间控制在24 ~72h(最好在24h 内)[17]。

4.9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基本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多摄入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8]。

5.结语

综上所述,甘露醇是神经科常见的治疗药物,尚无有效的替代药物,因输注甘露醇而诱发的静脉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据前文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针对因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更为丰富。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诱发静脉炎的各类因素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而展开护理工作。护理工作主要侧重于预防,虽然前文总结的各类局部湿敷或外敷护理措施在临床上均有明显的护理效果,但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性价比不高。现临床上开始使用的新型水胶体敷料在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操作简便,见效快,还可节省大量人力。但这些新型敷料主要基于湿性愈合理念,尚未被医患所接受,且价格较为昂贵,基层医疗机构未得到普及,今后工作中需要努力。

猜你喜欢
甘露醇静脉炎输液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肢伤一方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早期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颈枕输液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加热包加热结晶甘露醇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