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问题”的正确破解及现实意义

2020-12-19 23:11林丁山谭培文
关键词:商品经济斯密利己

林丁山,谭培文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斯密问题”并非凭空捏造,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自利、自爱是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经济人”的出发点,而在《道德情操论》中从伦理道德层面阐述了恻隐、怜悯是“道德人”为人处世的出发点。因此,经济学中的“自利与自爱”和伦理学中的“恻隐与怜悯”便处于相互冲突的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在不断高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市场监管体系与能力的缺失与不足,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的缺陷,导致的结果是经济水平的发展与道德水准不相协调。如今,从各种“找关系”“走后门”现象到老人摔地扶不扶的艰难选择,从各种黑心产品与毒奶粉和地沟油事件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渲染,一件件道德丧失的事件日益步入人们的眼帘。这就使我们陷入沉思,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将会导致道德滑坡的必然结果吗?因此,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又能避免道德滑坡现象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出现呢?因此,如何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利他与利己,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的关系问题,均与对“斯密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息息相关,这不仅是关于斯密体系的理论问题,还是关乎当代我国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与思想道德伦理体系建设关系的实际问题。

一、《道德情操论》中“道德人”思想

斯密写作《道德情操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示当时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英国的人们应当遵从、引导和树立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评价了四种观点:第一,谨慎美德观。人的美德在于谨慎,在于小心,在于把自己的言论和行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个范围自己可以接受,同时对外界来说也不至于造成负面影响。斯密认为,谨慎美德论不无道理,总比冒失、不慎重好,但是对于自己精神灵魂感受并不明确,没有更多顾虑别人的感受。第二,仁慈美德论。提倡仁慈、善良待他人才是美德的核心。斯密认为,仁慈并不是美德的全部内容,在仁慈的同时,人们应该有对自己的自责,不能一味地讲对别人的仁慈,还要讲对自己的自爱。这种美德观固然高尚但不现实。第三,个人劣行是公共利益。人的本质是自私,自私的表现是虚荣心,正是因为这个虚荣心的驱使,才能促使那些高贵的产品出现,没有个人的追求就没有高贵的产品和行为的出现。其中,最具代表作的就是曼德维尔《蜜蜂的预言》,曼德维尔指出在蜜蜂的王国中,每一只蜜蜂都在不停地追求着自己的个人利益,虚伪、阴谋、狡诈、恶毒等恶德在每一只蜜蜂的品行上都突显得酣畅淋漓,然而,整个蜜蜂王国却表现出一幅昌盛、繁华的景象,突然有一天,浑身充满恶德的蜜蜂觉悟了,向天祈求它们变得和善,充满美德,但是整个蜂巢却呈现出一片萧瑟、衰微的景象。故此,曼德维尔指出:“恶德虽说是格外荒唐万分,却在推动着贸易的车轮前进。”[1]针对曼德维尔学说,斯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学说是一种放荡不羁的体系,它最根本的错误就是混淆了、抹杀了正确和错误的界限,之前的学说固然有缺点,但是至少知道哪些该肯定、哪些该否定,而曼德维尔学说干脆把这个界限全部取消了,把一切行为都归结为虚荣心的表现和结果,这不利于年轻人正确道德观的成长。第四,合宜美德论。人的美德应该是合宜的,既不左也不右,人的言论和行动总是处在一个合适的焦点、合适的平衡点。斯密肯定了合宜即美德核心这个观点。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万物的发展取决于“世界理性”,“世界理性”主导万物,主宰世间的一切,独立的个人只不过是当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自己是不能左右的。这反映了绝对的唯心主义性质,因此,斯密对这种思想给予坚决的排斥,认为前人的学说不能足以构成合宜美德论的本质。斯密认为,合宜就是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同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同社会遵从的标准相吻合,并且自己的言论和自己的行动相一致。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2]显而易见,斯密把感同身受看作道德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就算是自私自利的人也保持着关爱他人的本性。斯密认为,就算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也应该以 “利他”为出发点,从事商业活动,应当首先考虑别人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斯密还以自己为例,指出幼年时期仅仅只要面对自己的亲人,随着年级的增长慢慢步入社会。我们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人,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我们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我想要这个”而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意愿。斯密还揭示了人自身的“是非意识”即“公正无私的旁观者”思想,人的行为要符合“是非意识”的标准,只要不违背内心的“是非意识”那就是道德的。综上所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揭示了利他主义的人性观基础,并以此来调节社会道德风尚。

二、《国富论》中“经济人”思想

在《国富论》中,斯密阐述了人民和国家如何富起来的思想,并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优越性及其必然性。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了道德生活在社会中发挥道德自律的作用,然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取代封建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商品交换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想要单单依靠他人的同情、怜悯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因此,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人们转向自爱、自利。斯密指出,商品经济产生了“经济人”。人们突破自给自足生活的界限,进入到商品经济的社会,由于分工的发展,每个人交换劳动产品从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就派生了专门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人”。斯密认为,“经济人”有以下三种规定性:一是“利己主义”是一切“经济人”从事任何商业活动的出发点。斯密在《国富论》中揭示了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寻找最有利于己的方面。斯密还指出,“经济人”的自爱自利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称为“一种美德”。“自爱是激励人们努力生产的一种手段”[3](P71)。 二是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下,即“看不见的手”的影响下,从事社会生产的个人对私人利益的追逐,会间接地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曼德维尔的论点。自利的“经济人”从私人利益出发,促进社会分工,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经济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贪婪,他们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黑格尔在后来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思想,他认为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从个体的特殊利益出发,其他一切利益对个人来说都是虚无。为追求个人的特殊利益而满足自私的目的就会产生恶,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曼德维尔所谓的私人恶德成就公共利益的观点,以及斯密认为的自私的激情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恩格斯进一步肯定了黑格尔,并指出,“有人以为,当他说出人性是本善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4]。比如,为了找黄金,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人们不得不发明蒸汽机、火车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取代手工业。“人类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P92)。三是“经济人”不能仅仅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必须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对每个人而言,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为了实现利己的目的,我们就必须充分地利他。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每个人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首先要先满足别人的需要,人们为了实现利己的目的,必须先提供他人所需要的东西,即要实现利己必须先考虑他人的自利,即利他也是为了利己。

三、“斯密问题”命题的真伪

1.斯密所处的时代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斯密所讨论的人性论是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时代背景的,斯密所关注的也是新兴中下阶层的庶民,是手工业时代的工人,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去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斯密在这里肯定了工人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并把这种行为称为“自私的激情”。斯密指出,工人的“自私的激情”既与封建贵族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不同,也区别于后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无限剥削工人以占有其剩余价值的自私自利之心,自私的激情在斯密的时代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这种激情保持在谨慎和正义的范围之内时,总是受到世人的钦佩”[2]。由此可见,斯密在编写《道德情操论》时不是只从利他主义为切入点,同时也涉及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自私的激情”,只要这些“自私的激情”合理,就不该受到责备。

2.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6]。这里“经济人”的自利的打算应当从肯定的层面上去理解,是商人对正当物质利益的追逐。这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追求就是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人们一开始主观上的只是为了个人的私人利益,但是却在“看不见的手”的驱使下成就了客观上的公共利益,由“利己”之心出发到间接的“利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由于分工的发展,每个人只能专职于一项工作,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每个人离不开交换商品……因此,以自利为起点生产,也就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结果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7]这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曼德维尔所描述的蜜蜂王国的影子。马克思后来也在其论述中提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给落后国家带来了殖民掠夺等消极影响,但也变更了其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落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影响。

3.斯密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客观经济规律来说明经济人在从自利之心出发从而间接达到利他结果的同时,也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要通过道德的作用来约束经济人利己之心的过度发展。斯密以自利自爱的经济行为作为“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逻辑起点,他认为,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品质是人性中的一种正常本性。斯密在《国富论》中既阐述了人在经济活动中受到利己心的支配,也指出要在利他中实现利己。这就充分说明了虽然在《国富论》中人的行为一开始受到利己心的影响,但是人的本性依然是利己与利他的共存。斯密正是看到了人在经济活动中无限放大的利己心,才反复强调内省的重要性。斯密强调要用伦理道德的力量去抑制“经济人”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过度自私行为。斯密指出,无论是谁,内心都会有关系到他人命运的本性,但斯密也意识到道德的不完整性。斯密指出,“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2]。那么如何实现正义呢?就要通过立法来约束人们的利己行为,以实现公平正义。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公正的旁观者”阐述了正义思想,那么《国富论》完全可以看作“公正的旁观者”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斯密在《国富论》中想表述的不仅仅只是经济人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以自利自爱为出发点的行为,或是间接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利他的结论,而是要探究这些交换行为能够顺利进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商人为何没有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彼此之间的商品?斯密对此解释道:“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7]这种交易恰恰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这种原则下,商品经济才能平稳有序健康地发展,利己与利他矛盾也在交易中得到解决。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内在的同情约束与外在的立法公正是将个人利益转化成公共利益不可或缺的因素。

4.纵观斯密的思想体系的全貌,我们可以看出斯密想要构建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论。片面、孤立地去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无法完整把握斯密整个思想体系。斯密认为,人类社会大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富论》描绘的经济世界,也是其人类社会大厦的主体部分;二是《道德情操论》描绘的伦理道德世界,斯密把道德世界比作大厦的装饰;三是他的法律论所描绘的法律世界,并且指出法律是其人类社会大厦的根基。在当时,《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都属于“道德哲学”这门学科大类,并没有像现在学科的分类,分别属于经济学与伦理学。斯密本想阐述“道德哲学”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但是不幸积劳成疾,还没完成就去世了。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明:“我曾说过,我将在另一本论著中努力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但我并没有有完全放弃这个计划因而我把30年前些的这段话未加改动地放在里。”[2]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斯密从一开始就是向构建属于他自己完整的“道德哲学”体系。《道德情操论》是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础,而《国富论》仅仅体现了人从事经济活动自私自利的出发点。从《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的关系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道德情操论》描绘的道德世界是以完整的人性即自利和同情为基础的,而斯密心中的经济世界,只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这里只需要自爱心就可以平稳有序地发展,以部分的自爱人性为基础。由此可见,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斯密的两本著作,其“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矛盾根本不存在。

四、“斯密问题”的现实启示

事实证明“斯密问题”是个伪命题,就当前而言,“斯密问题”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要探究斯密人性观的完整性,还要以“利他”“利己”为出发点去探究物质发展以及道德法律建设之间的和谐。通过“斯密问题”,经济的增长和道德的滑坡是当今更需破解的时代命题。

1.从传统儒家思想开始,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就强调一切要从集体利益出发,提倡大公无私、舍己为公的大无畏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集团主义原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准的提升。随着新中国成立并步入市场经济后,教条式地只强调集体主义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难免引发道德水准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冲突。因此,要从传统的先公后私的道德伦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与市场经济合宜的道德观。斯密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是基于“自爱”,是一种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在促进社会分工、生产、交换中展开,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正面积极肯定人的“利己心”对于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不能一味只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忽视“经济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承认经济人合理利己的对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归根结底,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有其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杜绝搞一刀切,各个时代应该推崇什么道德观念是由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2.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调节财富与美德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商品经济活动中人的经济行为受“利己”的价值驱动为逻辑起点,但是都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将“利己”引导向利他,从而实现人人互利的美好景象。因此,一方面在强调伦理道德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作用;另一方面,“看不见的手”在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增长贡献出巨大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盲点。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提到但凡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们为了追逐自己的个人利益,往往放弃了道德的底线,经济的发展与道德的缺失矛盾越来越使人不得不面对。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平稳有序提升的同时,保障道德标准?一是教育是人们提升道德修养的必需途径,以伦理道德建设来保障生产力与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同步发展。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体系,引导和确立一个富有浓厚道德风尚的社会环境。二是当前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我国思想道德伦理体系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得生搬硬套。建设符合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伦理道德体系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正确把握经济生活中的利己与道德生活中的利他,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准共同有序健康平稳发展。

3.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单纯依靠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指导市场难免也有犯错的时候。因此,在遵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的社会制度与公正的法律制度是财富与美德的守护神。体制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是经济与道德建设的保障。如今,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等事件层出不穷。这就使我们陷入沉思,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将会导致道德滑坡的必然结果吗?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治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保障与防止道德滑坡现象的不断出现。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法律的约束,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形式和道德底线的作用。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斯密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