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书报告

2020-12-19 14:17王子逸飞山西省太原市知达常青藤中学校107班
新作文·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六便士兰德

王子逸飞·山西省太原市知达常青藤中学校107班

很多人把这本书看作在叙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天才与庸人的差距,艺术与社会的不可调和,但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对“我”的存在的追问。

男主是个中产,有一个爱他的美丽的喜欢结交文人的妻子,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伦敦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的生活让大家都羡慕。可是有一天,他好像突然变了,留下简单的字条后便抛妻弃子,流浪他乡,为了画画放弃了原来舒适的一切。他放弃了地位、金钱、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人性,他突然就对艺术着了迷。他不在乎任何人的任何看法,不在乎任何现实世界的准则。他根本不在乎康德怎么说,实话说,他变成了一个人渣。他衣冠不整发须不理,张口闭口就是国骂,四处混吃混喝也不知道赔个笑脸。远在伦敦的妻子伤心欲绝,他不在乎,说一点儿也不再爱她,包括孩子。善良的施特罗夫独具慧眼把他奉为天才,从不计较他的刻薄冷漠、冷嘲热讽,为他提供一切帮助和照料。在这个可怜又可恨的流浪汉生了重病危在旦夕却无人关心时,施特罗夫苦口婆心说服妻子,把他接到家里照料,可他不仅没有一句感恩之词,还强占了施特罗夫的画室,甚至抢走了施特罗夫一生挚爱的妻子。可他并不爱她,把她疯狂的爱看作令人作呕的控制欲,一走了之。伤心欲绝的施特罗夫夫人服毒自杀,他说他不在乎,他说那是个精神不健全的傻女人,她明明可以再回去和施特罗夫一起生活。他不惧怕任何东西,也从不向任何人袒露真心。在船长的帮助下从马赛逃到大溪地后,他对热情的当地人还是一概地冷漠刻薄,为了生活和情欲娶了深爱他的当地人艾塔后,生活起居全靠艾塔照料,对一切充满了不信任。他这样评价深爱他的妻子:“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可以像狗一样对待她们,你可以揍她们揍得你两臂酸痛,可是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当然了,基督教认为女人也有灵魂,这实在是个最荒谬的幻觉。”他用恶去回馈别人不加一丝杂念的善,而且没有丝毫的愧疚。他真正关心的只有他自己,绘画只是他表达自己的方式,他从来不屑于展示和出售他的画,更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当他临终前终于画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却吩咐妻子把它烧掉。

我不评价他的所作所为是否负责任,是否值得。我想知道的是,在决定踏上这条道路时,他在想什么?在画画时,他的感受是什么?在画完最后的那幅画时,他看到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不可能知道。

但我想,他想的是自我,是生命。

他本是轰鸣运转的社会机器中的一枚螺丝,日复一日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可是有一天,他的自我意识好像突然觉醒了,他不甘于把自己独立的生命交付于人类社会这个整体,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自我的价值。自我,纯粹的自我。脱离一切血缘关系、社会道德、生活习惯,不在乎任何看法、任何环境。他决绝地去了,去追求艺术,追求自我对生命的完成。他不甘心做庸常俗世的一具行尸走肉。他要探求生命的真相。我还太小,我还没办法很好地表达那种特别的感受,但我相信,他看到了,并且把这种感受画了下来。

在我眼中,思特里克兰德当然没有低头去捡满地的六便士,却也没注意到天空中的月亮,他的发现仅止于“自我”——追赶上他的并非命运的烈马,而仅仅是他真正的“自我”。这个“自我”突然从无意识的海洋中浮起,并逐渐扩大、耸起为一座冰山,吞噬了由他此前所有无意识观念与认知组成的那个人,正是这种对“自我”的陌生化效应促使他逃离。思特里克兰德飞也似的从伦敦逃到了巴黎,最后抵达重建其灵魂的大溪地。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大概是说,当一个备受瞩目英气勃发的将军解甲归田,人们会发现他不过是个可笑的老头儿。可见“身份”的魔力,蒙蔽了大多数人的双眼。人们一生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份,爬向“更高”的身份,可是没有人思考过,这些所谓身份,意义何在?“我”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知道。身份是通向自我的一种束缚,或许只有丢弃一切身份,才是解脱之途。

自我,自我,自我。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自私,要懂分享,讲礼貌,为他人着想。政治书上写着,我们是老师的学生,父母的子女,同学的同学,邻居的邻居……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一系列道德观念,一系列身份标志,其实这就是社会在把我们同化。只是我们那时候还太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类寻求自我的本性从一开始就被压抑,我们不断学习,面对社会机器,我们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察觉,我们就已经被体制化了,成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其实再无自我可言。所以啊,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我们会看到追求梦想、追求自我的思特里克兰德好像越走越歪了,我们对他喜欢不起来,或者羞于表达对他的喜欢。他的行为多少让我们感到不适。经由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常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无意识,我们信仰着并以这无意识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大卫·华莱士说:“你信仰的任何其他事物都会将你生吞活剥。”因为这里的“其他事物”是真正“自我”的“他者”,真诚地信仰“他者”只会将“自我”导向毁灭。

我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好,毕竟这是人类社会和平稳定、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铁律,事实需要乌合之众,需要没有自我的我们,我不能高声大喊,思特里克兰德是对的。从社会伦理上看,他抛妻弃子,促成了情人的自杀,他无情无义,他尖酸刻薄,把关心他的人刺得体无完肤,他和社会格格不入,如果全世界有百分之一都像他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运作,甚至思特里克兰德也无法创作。但是人类文明毕竟需要艺术,需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发展,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自我。自我又一定对吗?呵,什么是对?好好想想吧。

其实这书,更让我思考我生命的意义,也想到了《朝闻道》里最后那一句话。还是引用一段原文: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事实大概是我做不了思特里克兰德,但我至少看到了我那个即将被社会意识吞没的自我。我做不到永远对社会竖起中指,但我也不愿意被同化。至少,我希望我能活得遗世独立,不是像书中其他人那样庸常无味。

如果一定要提到月亮与六便士如何抉择,天才是否总是背离道德等问题,请允许我回答:这实在是个无聊透顶的问题。

※ 创作感悟 ※

这篇文章是我之前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以现在的眼光审视自己之前写的东西,总感觉有点稚嫩得让我难为情。但我并不会对它再做修改,因为这就是我对于读书报告的态度——重在存真。我之所以要写读书报告,就是为了记录下来当时读书时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写读书报告时,千万不要畏首畏尾,害怕文字稚嫩观点偏颇,要做的一切不过是把想到的写出来而已。同时也不要给自己规定字数,应该拿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气度来,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猜你喜欢
月亮与六便士六便士兰德
舟桨六便士,彼岸白月光
本期推荐书《月亮和六便士》
原创音乐剧《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从女性主义论《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对女性的偏见
浅析《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形象
原始的呼唤:《月亮与六便士》中高更的塔希提伊甸园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中国智库:何时能圆“兰德梦”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