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生活助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生活化探究

2020-12-19 03:29四川省江油市太平镇第二中心小学校廖姚尧
亚太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计算题数学计算生活化

四川省江油市太平镇第二中心小学校 廖姚尧

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出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都在教育界有着较高的地位,“生活即教育”是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中的重要一点。这一教育理念指出,自人类社会存在以来,生活与教育就息息相关。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以书本为中心。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因内容基础,有条件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从课外生活到课堂知识紧密联系的感性思维,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更应是如此。为此,本文根据自身数年实际教学工作经历,探讨了计算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不管是从思维特征还是性格特征来看,小学生都具有该年龄阶段的独特性。小学生比较喜欢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办法对一件事情提起兴趣,那么很难将自身的注意力投入进去,更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因此,教师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整个课堂都过于枯燥,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很难提起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开始讨厌学习数学。尤其是在计算教学当中,枯燥的计算方法、公式等抽象化的数学表达让不少学生觉得计算远离生活,很难自觉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大了接受知识的难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类似的计算题目都能正确理解甚至复述,但对计算方法却不能走心入脑,不能“举一反三”。教师若是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或场景中获得感性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在数学计算教学当中,除了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教学的学习兴趣外,对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同样大有裨益。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数理知识充斥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若是使计算教学生活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建立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从“为学而学”转变为“想学而学”。首先,教师应该针对各年级特点建立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模式。教师在设计数学学习模式时,应该尽量使这一学习模式生活化。比如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不少纯理论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死记硬背公式定理的认识当中,忽略公式定理背后的生活逻辑和应用技巧。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相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可以透过日常生活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生活逻辑和实际应用。这要求教师在建立生活化的学习模式时,应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兴趣点有所把握。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就这一课的学习建立一个充满生活化的学习模式,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这一运算,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这样的数学问题:“在一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开展了一次跳绳比赛,男生和女生各派3 个代表出赛,计算每位同学在一分钟内跳绳的次数。最终,男生共跳了210 个,女生共跳了240 个,那么平均下来每一位男生跳了多少个,女生跳了多少个呢?”教师如此设计,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课当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都蕴含在内,跳绳是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上都经历过的一项运动,不少学生对跳绳是感兴趣的。对此,学生在接触自己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兴趣较高的,愿意去解决当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在这种数学计算学习模式之下,教师将原本比较难理解的数学计算知识融入其中,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

(二)结合生活元素,还原计算原型

中高段年级的学生虽然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旧偏弱,面对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可以很容易解决,但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也常常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计算。为此,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相结合,对计算原型进行还原,使原本看上去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简明化,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对于学生而言,“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当中提到的十进制数学知识比较难懂。不少学生在“对位”“进位”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使得最终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存在错误。对此,数学教师便可以将生活元素与这一课当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相结合,以此来为学生还原计算原型。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学校为了庆祝节日,想要在六月一日当天举办一次活动,参与活动的对象为本校所有师生。在布置场地的时候,经专业人员测量,我们需要布置一块长135 米、宽12 米的场地,那么请问学校所准备好的场地面积有多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而教师将这种抽象机械的“对位”“进位”结合生活元素,以此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充满生活元素的数学问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分析,发现这一个问题结合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而便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三)引入生活素材,重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出示的计算题大多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出题的目的是应用某个计算公式,题目本身并无更多冗余信息。学生在学习这类应用题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在重复记忆公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劳,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容易提高。建构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当中,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人在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人是通过感觉和所获得的经验去学习的。据此,课本上的一些计算题题型大多都比较过时,也不贴合当今时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妙引入生活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对计算题形式进行外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的操场或室内体育馆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在收集完相关数据资料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一起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师将学生带领到体育馆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卷尺,让学生对体育馆正中央的长方形跑道进行测量与计算,以此来测算长方形跑道的面积。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重返生活实际,开展自学活动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当中,有不少应用题的题型都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为此,如果教师不对课本上的练习题型进行创新与改编,那么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便无法主动自学,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布置作业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返回学生生活实际,对课本当中存在的计算题题型进行改编,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课下自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例如,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课的作业当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 种,野生动物298 种,请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这一道计算题对于现在的小学而言,是有些不太切合实际的,在这种题型之下,学生基本不会愿意去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对这一计算题进行改编和创新。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画片《熊出没》来进行改编:“有一天,熊大、熊二热情地邀请了森林里的朋友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在宴会上,为了满足所有小动物的需求,熊大、熊二做了445 个奶油蛋糕和298 份水果沙拉,那么请问熊大、熊二一共准备了多少东西?”这样的计算题采用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素材,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愿意自主讨论和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加入生活化情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教师要与时俱进,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数学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看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时能够自然想到有关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计算题数学计算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两步计算题
化学计算题解法归纳
畅想2019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创新与坚守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化学计算题类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