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姻缘儿女情
——论清代壮族文人郑献甫的扶鸾诗词

2020-12-20 04:57
关键词:林芝诗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扶鸾,又称扶乩、扶箕、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求神降示的占卜方式。通常在烧香祷祝后,由两人扶着一个丁字形木架,依法请神,使木架下垂部分在沙盘上划出字来,作为神灵的指示。扶鸾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紫姑神信仰,最初是妇女们的一种娱乐活动,唐代开始出现文人参与,至宋代逐步突破妇孺群体,在士人阶层中发展起来,所降之神“大率多能文章歌诗”[1],不再仅限于紫姑神。明清时期,扶鸾在士人群体中颇为盛行,或卜问功名科第,或与人酬唱谈道,或叩问事件吉凶,“几乎每府每县的城市里都有箕坛”[2]。当然,不少文人并不迷信扶鸾的灵验,更多将其作为一种消遣活动。如纪昀曾结合自己的扶鸾经历,提出扶鸾乃“借人之精神,始能运动”[3]62,所以他认为“乩仙之术,士大夫偶然游戏,唱和诗词,等诸观剧则可;若借卜吉凶,君子当怖其卒也”[3]242。纪昀的观点可代表一部分文人的态度,他们借助扶鸾来抒情遣兴,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扶鸾诗词。而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清代广西壮族文人郑献甫,其《补学轩扶鸾诗词》中降坛幽女之众、作品之多,为前代所罕见。他不仅以细腻之思揣摩幽女心绪,还以超现实的浪漫之笔,跨越时空与人鬼界限,备写幽女们的缱绻之情以及无可奈何之苦,哀婉曲折,缠绵悲切,颇具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郑献甫的扶鸾诗词及其创作心态进行深入考察,并结合扶鸾文学演变史探讨郑献甫扶鸾诗词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郑献甫(1801-1872),名存纻,字献甫,因避咸丰帝名讳,以字行,别字小谷,号识字耕田夫、草衣山人、白石先生,广西象州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授刑部主事。为官年余,以“亲老乞养”告归,从此绝意仕进,以乡居教书、著书立说终其生。先后受聘主讲广西之德胜书院、庆江书院、象台书院、柳江书院、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孝廉书院,广东之越华书院、凤山书院等。门生遍及两广,有“两粤宗师”之誉。郑献甫澄心澹怀,博学能文,是清代广西少有的奇才,在当时颇具声望与影响力。朴学大师陈澧对其评价甚高:“国朝二百余年,儒林文苑之彦迭出海内。及风气既衰,而郑君特起于广西,学行皆高,可谓豪杰之士矣!”[4]229郑献甫一生著述颇富,在文学与经学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他是清代广西少有的多产诗人之一,创作了三千余首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补学轩扶鸾诗词》,深情绵邈,哀感顽艳,堪称绝唱。是集郑献甫于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五年(1855)主讲榕湖及秀峰书院期间所作,共三卷,卷一《幽女诗》,卷二《灵鬼课》,卷三《新乐府》附扶鸾戏一出,咸丰五年刊刻行世。这些扶鸾诗词虽署名众幽女所作,实际上出自郑献甫之手。卷首周安康序称“乩坛诸作,殆先生借幻冥之笔,抒瑰丽之思”[5]567,即指出扶鸾诗词系郑献甫借幽女之名抒怀之作。郑献甫为这部鸾书倾注了不少心血,也颇以之得意。他在总序中指出:“才鬼过百,新诗且千,其唱予和汝,无甚因缘;断粉残脂,未成片段者,尚不及尽录。呜呼,盛哉!不特人间所希闻,抑古来所未有也。”[5]568可见他对该集之自信。郑献甫的扶鸾诗词得到了时人的高度评价,如何慧生读后赞道:“纷纷巾帼何须数,灵鬼诗才振千古。咳唾临风珠玉生,笔花万态春云吐。当年红粉已成尘,交道文章并有神。不是骚坛逢屈宋,九原终古叹沉沦。”[6]洵为知言。

《补学轩扶鸾诗词》中所载降坛幽女皆为薄命红颜,她们或不幸沦落烟花柳巷,或所嫁非人抑郁而终,或空门终老,或弱质早夭,因此诉说悲剧命运成为这些降坛诗词的一大主题。如林芝云《答郑君手启》曰:“风尘弱质量,不敢上攀名公。加以薄命无寿,当时自应少知音者。不能尤人,唯知悼己。茫茫泉路,耿耿寸心,青春已误于生前,白眼重遭于死后。幽情欲诉,难遇解人,蜡炬虽灰,泪固未有干时也。特降乩坛,用申夙愤。”[5]587幽女们生前大多在悲剧中度过,死后更是孤孑无依,只能在无尽的寂寞中悒怏悲歌,故降坛诗词中弥漫着浓重的悲怆感,如“已死春蚕未尽丝,泉台遣兴偶吟诗。断肠谁是知音侣?风雨秋坟独唱时”(林芝云《与小谷唱和》)①林芝云:《与小谷唱和》,郑献甫:《郑献甫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571 页。本文所引幽女诗词均出自该书,以下只随文标出篇名,不再另注。,“青山簇簇水茫茫,滞魂何由返故乡。幽恨一篇听得否,梦中裙袖太凄凉”(潘懋仪《灵鬼课》),“幽花有泪月无光,红粉青娥误楚娘”(齐琬卿《灵鬼课》),“第一莫谈惆怅事,泪花红沁碧罗巾”(程芝《灵鬼课》)。泉台寂寞之苦,先期零落之恨,一字一咽,极哀怨之致。尤其是骀荡春日,往往最容易触动幽女们的愁绪。如“一江春水绿生波,春恨远随春草多。断尽柔肠无诉处,驿亭风雨泣琼罗”(唐希华《灵鬼课》),“一缕春情更泥谁?颦烟深锁远山眉。吹花费尽东风力,可有残花上旧枝”(薛洛生《灵鬼课》)。春日明媚妍和,本来最是充满希望,但对于身处泉台的幽女来说,无疑愈加令人神伤。她们只能在幽冷的泉台独自咀嚼着人生的无奈与凄凉,无望之思、沉沦之痛,触绪纷来,令人凄恻不已。值得指出的是,在郑献甫笔下,凄冷的幽冥并未使幽女们消沉绝望、心如死灰,反而在无望中燃起对人生、对爱情更执着地追求。正如石碧桃所言:“蜡炬虽干,红泪卷施,犹抱赤心。”[5]597林芝云更是直言“堕情天,甘作情囚”(林芝云《唐多令》)。她们在寂寞中每每发出不甘沉沦的呼喊:“恨海何时干恨水,情根是处茁情苗”(鲛人《灵鬼课》),“弥陀座下低头拜,不愿升天愿谪天”(卢丽芳《灵鬼课》),“虚诵《楞严》经一卷,何曾情海有安澜”(王妙鬟《灵鬼课》)。虽然明知相思无益与追求无望,但在悲哀痛苦中透露出的却是无法泯灭的春心。虽处泉台末路,但不作绝望语;即注定“重门锁断梦中路”(黄玉英《七古》),却仍然要坚持幻灭中的追求,这种执着不渝,最令人感动。

除怨情与春情外,幽女们与郑献甫的情缘也是一大主题。郑献甫在《梅娘扶鸾新乐府序》中指出:“尝谓古有绝地通天之术,而人与鬼离;今有设槃扶卟,而人与鬼接。余暇日为扶鸾戏,亦偶然耳。顾周弁阳杂抄载胡天放数事,凡一切符咒之法,余既不知;而一切神仙之谈,余又不喜。所与往复为戏者,惟儿女绮语,文字因缘而已。”[5]659可见他扶鸾并不为求神问卜,而在于“文字姻缘儿女情”[5]667。在郑献甫笔下,他对幽女们着意怜惜,幽女们对他亦颇为倾心,格外感激珍重这份翰墨因缘,甚至生发出儿女之情。如郑献甫自述:“芝云与余一见即倾心,一唱即会意;碧桃徐徐始合,然俱有情,俱有缘,俱有才学。”[5]570如果说郑献甫对情缘的表述尚显模糊,那么林芝云与石碧桃则直接表明这份情已超越相惜之情,成为爱情。如林芝云《与郑君启》曰:“金徽寄恨,妾感知音;罗袜生尘,君忘异物。翼有鹣鹣之比,名无鸭鸭之嫌。管领石家春,绿珠待擎掌上;沉吟王氏句,红叶先入手中。将结留枕之欢,早加至怀之惠。愿为合欢带,得傍君衣襟。郁抱于此舒,即高情于此见矣。”[5]586可见其对郑献甫用情之深。而《答郑君启》更是道出了她对郑生铭心刻骨不能自拔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暌别数旬,谁能遣此?桃花流水一联,君还宜自诵也。文字因缘淡而长,骨肉恩爱浓而短。方寸已乱,罔决从违。荼味自尝,积悲成愤。偶尔妄言饶舌,致君愁绪萦怀。作数日恶,为情累深矣。上望夫之山,影化顽石;寻合欢之草,心燃死灰。”[5]587相思之情愈炽,离恨之苦愈深,望之切而怨之深,此情可谓深挚之至。与林芝云的大胆主动不同,石碧桃则更为含蓄内敛,然自言“情之所钟,实难自遣。前每以芝史为善愁,今日实倍之。”[5]595其情之炽,丝毫不减林芝云。另如司徒琬“一面缘难结再生,最无情处也钟情。吟诗不少鸳鸯伴,若个如侬切念卿。”(《灵鬼课》)杜粉娥“我有意、敛眉待敞,奈只是、音书来往。”(《杏花天》)顾春蕊“纵坐对书城,痛怜深惜如夫妇,又安得、长相守。”(《凤衔杯》)皆体现出幽女们对郑生的绵绵情意。

在郑献甫笔下,幽女们对于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她们热切渴望能够与郑献甫长相厮守。“天上何时鸳牒下,即交紫玉配韩童”(石碧桃《寄谷翁十二绝》),“若许他时作闲伴,别无春恨诉东风”(林芝云《集句七律赠郑君》),“何时花下同携手,珠箔银屏十二楼”(净云尼《与郑君》),便是这种追求的自白。但毕竟人鬼殊途,难得相会,她们深感相聚之不易与离别之无奈,屡屡发为悲叹:“更为后会知何地,泪下雍门一曲琴”(林芝云《再赠二律》),“人间再会知何日,瘦去谁怜舞掌轻”(石碧桃《集句三律寄怀谷翁》),“相见总无相近分,红墙一道月三更”(沈幼怜《灵鬼课》)。这种暌隔的孤独感在幽女诗词中占了很大比重,她们对于相聚怀抱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心情,情感的深挚与会合的无望交织在一起,凄伤缠绵,令人唏嘘不已。如林芝云《集句寄郑君》:“两地相思天一隅,泪融莲脸嫩施朱。空将暖玉擎鹦鹉,莫向春风唱鹧鸪。鼓瑟至今悲帝子,种桃无复问玄都。消魂犹记江楼夜,锦带交垂连理繻。”石碧桃《集句三律寄怀谷翁》:“重帏深下莫愁堂,欲卷珠帘春恨长。沧海月明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蓬莱此去无多路,风月应知更断肠。两点春心各惆怅,烟波无计学鸳鸯。”哀怨婉丽,深得义山遗韵。然而,尽管郑献甫笔下的幽女们承受着无望乃至绝望的悲剧重压,但她们并未溺于间阻引起的苦闷消沉,而是在压抑中透出一股执着坚韧的精神力量。如林芝云《贺新郎》曰:“别绪牵陶谷,叹重来、将寻蝶梦,又添蛇足。传出两心遥忆处,夜夜灯红酒绿。怎担受、闲愁十斛。纸帐梅花清有伴,奈天寒、日暮倚修竹。天待补,地难缩。双眉锁恨春山蹙。代红绡寄泪珠滴,有心残烛。卅载情天同隳后,纵遇三生杜牧,又只恐、膏屯樛木。平子空贻青玉案,阿娇不贮黄金屋。心未死、缘当续。”一方面相思绵绵不可遏制,另一方面又意识到会合无期、心事终虚,但仍然深情地期待,坚韧地追求,无怨无悔地沉浸在相思中而不自拔。这种感情深挚痴顽,炽热缠绵,甚至带有一种悲壮的崇高美,情味独绝,荡人心魄。

在郑献甫之前,从未有人如此大规模创作降坛幽女诗词,那么郑献甫为何要创作这样一部集子呢?对于这一问题,他在《合刻〈幽女诗集〉序》中作了回答:

“彼夫谢希孟之咏花诗,序于永叔;朱淑真之断肠草,辑自仲恭。此固云织生前,风行身后矣。即或崖州女子,生本无名;鄱阳妇人,死犹有恨。亦不难旁搜彤史,并集珠囊焉。惟夫竟体芝兰,同埋玉树;随身笔研,先殉金鱼。粉欲退而蝶干,丝未抽而蚕死。鸳鸯左顾,不见雀飞;鸿雁南来,仍为鸾戏。灯开花而郎笑,沙篆鸟而妾思。倘或风过白杨,仅闻鬼语;云平黄竹,不纪宫词。则亦孤负天外心,长埋冢中骨耳。而况此数人者,小星替月,或伴高人;彩凤随鸦,或伤末吏。倚竹看珠宝之色,拈花听梵呗之声。杨柳随风,未占定力;芙蓉出水,早抱苦心。苟无好事之传,不几有埋名之惧乎?用是特辑幽光,各为小传。赋万言而非富,椽三语而非贫。不敢偷香,勿辞着粪。呜呼!万里婿乡,难逢郭勃;十年郎署,空老冯唐。搔我白头,为卿青眼。”[5]569

谢希孟虽不幸早卒,然赖欧阳修序彰显身后;朱淑真虽抑郁而终,但有魏端礼辑其诗词,风行后世。即使无名女子如崖州女、鄱阳妇,亦因彤史所录吉光片羽,不至湮没无闻。而才高如林芝云、石碧桃等幽女,却因无人为之作传辑文,而泯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有鉴于此,郑献甫毅然决定要为幽女们“辑录”是集,以慰其芳魂于地下。而幽女们皆为不幸之人,就悲剧命运来说,她们与郑献甫颇有相似,所以“怜才”同时具有了“悼己”的意味。郑献甫曾在扶鸾戏《生吊》一出中,借正旦林芝云之口道出了命途坎壈的苦闷情绪:“呀,果然是谪降仙,果然是谪降仙,奈命宫磨蝎牵缠。你雅度风恬高情云淡,解紫绶草衣身上穿。横锦轴马帐坐中悬,鬓萧萧五十年。实指望啸孤云,结鸿伴,卧空山,护梅眷,怎遍村堡起烽烟,又犯江城动戈鋋。每避诸公默无言,长作寓公惨不欢。竟杜鹃声泣乐天,又杨柳岸葬屯田。不由你做倾颠,惟教你遇迍邅。怎解这恨绵绵?”[5]670郑献甫早年怀抱经世济民之志,步入仕途后却发现官场黑暗,吏治腐败,加之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朋党倾轧,处处险象环生,他在任仅十四个月就辞官而归。然归乡不久就爆发了鸦片战争,接下来又遇上太平天国起义,郑献甫携家到处颠沛流离,备极困顿。现实的失意使他落落寡欢、倍感压抑,于是幻想着从鬼魂的世界里寻求慰藉。这些幽女的内心也是凄苦的,与郑献甫一样伤心苦闷,他一方面借幽女之名来宣泄内心的抑郁之情,同时又在幻想中获得一点同病相怜的慰藉。正所谓“伴落魄之名公,招离魂之倩女”“同怜薄命,倍感知音”[5]670,幻想与幽女们惺惺相惜,无疑给孤寂落寞的诗人带来一丝精神的慰藉。

文人设坛招诗仙才鬼,除酬唱抒情外,亦是抬高声价的一种方式。正如明人彭辂所言:“是以得仙且得诗,其气所以符合然也。俗夫营营睥贩,仙将远引而避之,宁肯为之下乎?”[7]5能够招得众仙人降坛唱和,本身就是一种荣耀,还可以借降坛者之口自我夸耀。如明人周履靖所辑《群仙降乩语》中,降坛者孙一元“君是庞公隐,门前草似针”、沈周“今古谁同调,风流有后声”、祝允明“我谢吴门迹,君传檇李声”等[7]3-6,皆是周履靖托名前人的自赞。郑献甫亦存此意,《补学轩扶鸾诗词》中有不少托名幽女的自赞之词,尤其是对诗才倾力赞美。如林芝云有《题郑君〈鸦吟集〉》十首,诗曰:“红衫青笠负诗筒,健笔凌云迈古风。不数西陵与北郭,欲将才力出群雄。”(其一)“才人偶有各争雄,左陆潘张一代中。聊得曲高人和寡,琵琶空唱大江东。”(其三)“一代谁将大雅扶,王符有论著《潜夫》。当为天下风骚主,早岁司空识守愚。”(其六)“南州一柱欲擎天,犹有云台续旧篇。才大不求名一体,青丘诗格与青田。”(其七)皆将郑生视作力大思雄,足以扶植大雅、领袖群彦的旷世奇才。石碧桃亦有《郑君〈鸦吟集〉题词》十首,诗曰:“不求闻达不沉沦,谷口高风见子真。著作等身惟处士,文章名世亦奇人。能于韩杜别开径,未与齐梁作后尘。白发青灯堪送老,柴门终日锁松筠。”(其五)“清才不乏奇才少,如此才华老粤中。儒雅风流师宋玉,翰林子墨敌扬雄。简文岂是啖名客,靖节由来避俗翁。范子《骖鸾》如再续,襄阳耆旧祝山公。”(其七)极赞郑生诗才卓越,并为其才大不用深感惋惜不平。另如“萝月看垂带,松风早挂冠。高山空仰止,谁似郑都官。”(方氏女《晤小谷先生》)“藜床皂帽甘终老,谁是辽东管幼安。”(朱无瑕《和小谷赠句》)赞美郑生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格。这些幽女们对郑献甫的文才与人品极尽赞美之能事,一方面说明郑献甫对自我才华的高度自信,一方面可见其内心的寂寞与不平,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而借幽女之口表达出来,无疑避免了自夸之讥。

明清文人扶鸾,还不乏炫耀才华的目的。清人纪昀有言:“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则诗工,遇全不能诗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余稍能诗而不能书,从兄坦居能书而不能诗。余扶乩,则诗敏捷而书潦草。坦居扶乩,则书清整而诗浅率。余与坦居实皆未容心,盖亦借人之精神始能运动,所谓鬼不自灵,待人而灵也。”[3]62他认为扶鸾的本质即鬼神驱动人来创作,扶鸾作品成就高低实依赖扶鸾者自身水平。因此,扶鸾也就成为不少文人炫才的一种方式。如明代鸾书《群仙降乩语》中,作者周履靖故意令21 位降坛者所作五律皆押“名”“笙”“声”“针(茎)”韵,借以炫耀才华。郑献甫亦不例外,《补学轩扶鸾诗词》中逞弄才华的范围更广,降坛者高达135 位,覆盖诗、词、文、戏曲等多种文体,郑献甫要对每位幽女的身份、心态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细致揣摩构思,颇见功力。如林芝云与石碧桃二人,前者热烈,后者温婉,正所谓“芝史神光秀逸,桃史风度温存。”[5]570她们的诗词亦是如此,林诗如“岂伊忘死未忘骸,瘦到腰肢骨似柴”(《再赠二绝·其二》),大胆而泼辣;石诗如“春雨一丛书带草,灵根应托郑公乡”(《寄谷翁十二绝·其五》),则温润秀洁。郑献甫肖其口吻,传其情态,皆做到了个性化。其他如净云尼“佛法虚无说贝多,缁衣久悔换香罗。”(《与郑君·其二》)婢女沈阿莲“不作康成诗婢子,香魂千古是相思。”(《晤郑生》)氾人“绮罗香里箫歌畔,雾鬓风鬟认得无。”(《灵鬼课》)均能符合其身份气质,体现出高超的代言写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郑献甫有意用集句形式来增加写作难度、炫耀才学,《补学轩扶鸾诗词》中诗歌共计442 首,其中集句诗多达1/3。这些集句诗在形式上“求全”的特点非常明显,覆盖了古诗、律诗、绝句等多种形式。郑献甫尤好用七律形式炫才,如《灵鬼课》第四课共有七律57 首,皆“集句而分韵”[5]663,构思精巧、形式统一,展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如杜粉娥“漫逐歌词弄小娘,也知情愿嫁王昌。碧窗尽日教鹦鹉,彩服青春卜凤凰。云解有情花解语,露如轻雨月如霜。婵娟流入襄王梦,半是思郎半恨郎。”季秋儿“今春来诗别花来,不向东风怨未开。汉武碧桃争比得,宋弘青鸟又空回。断肠休倚相思树,有分还斟连理杯。更采蘼芜江上去,赠君珍重抵琼瑰。”虽句句采自他人,然如出诸己,并无掇拾痕迹。《补学轩扶鸾诗词》中还有一篇奇特的骈文,即林芝云《灵鬼香奁诗课卷序》。该序文专集《文选》句而成,这在古代骈文史以及集句文学史上是较为罕见的。文曰:“冯都尉皓发于郎署,赋诗归来,今之隽也;东方朔割肉于细君,望风怀想,人之情也。若夫三春之初,风篁成韵;九地之下,罗袜生尘。鬼无隐谋,门多好事。欲驾归鸿翼,以遨以嬉;不异琼树枝,惟爱惟慕。摛其光耀,著之话言。千载弥光,再造难答。岂徒荀令可想,班妾有词,望影揣情,乘风载响,若神仙之仿佛,而慰喻之绸缪乎?”“妾,巫山之女也。煌煌灵芝,朗朗亮月。愿低帷以昵枕,聊游目而邀魂。旷世齐欢,分曹并进。荆宝挺璞,探情以华;秦筝发徽,破涕为笑。今者云重积而复散,草未素而先凋。芜没郑乡,寂寞旧荜。感交甫之赠佩,慕贾氏之如皋。祇搅余情,俱为君故。”[5]608-609如果不是对《文选》熟谙于胸,是难以达到如此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境界的。故张培仁赞其:“集《文选》所成,对仗极工,如天衣无缝。”[8]郑献甫能够对《文选》句信手拈来,镕铸变化,缀成一篇长达千余字的序文,其创造力不能不令人佩服。

扶鸾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代言体书写,即代他人言,假托他人的语气、口吻进行创作。代言体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可谓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不少以女性口吻自述的诗作,如《氓》《将仲子》《君子于役》《伯兮》《谷风》等。清人李重华认为这些“淫奔”诗“属诗人刺讥,代为口吻”[9],不少学者持类似观点,认为代言体滥觞于《诗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些诗作系女性自作。①参见蒋寅:《角色诗综论:对一种文化心理的探讨》,《文学遗产》1992 年第3 期,10-18 页;廖群:《“代言”、“自言”与“刺诗”、“淫诗”:有关〈国风〉的两种阐释》,《文史哲》1999 年第6 期,57-63 页;尚永亮:《〈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13 年第3 期,30-39 页。学界能够确定无误的代言体创作始自屈原,《九歌》中《湘君》《山鬼》等皆属于祭祀乐歌,需要模拟神灵的身份、心态和口吻来写作。《九歌》虽具有角色扮演性,但它所表达出的人神交接的艰难,以及苦苦追求的悲剧精神,亦是屈原自身经历与追求的体现,这一模式赢得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假托美人之口诉说政治失意成为一种文学传统。同样属于代言体,司马相如代失宠皇后陈阿娇所作《长门赋》则代表了另一种类型。如果说《九歌》有借他人身份、口吻表达自我意志的倾向,那么《长门赋》则属于替他人言事陈情,而不掺杂自我意图的类型。这两种类型均为后世所继承,前者如曹植的《浮萍篇》《七哀》,后者如曹丕和曹植的《代刘勋妻王氏杂诗》、陆机的《为周夫人赠车骑诗》等等。

代言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颇具特色的一大类别,汉代以后历代文人频频使用,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而扶鸾,则是代言体写作传统中不应被忽略的一脉。扶鸾虽是一种宗教文化活动,但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神仙灵鬼降坛时通常会以诗歌形式作训示,当然亦有词、文、片语等多种形式,但“诗”无疑是最普遍的训示形式。不少降坛诗颇富创造性,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说,扶鸾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当然,世界上并不存在神鬼,也不可能有神鬼降坛指示,所谓的鸾文不过是扶鸾者模仿降坛者口吻来创作。前面将代言体分为以《九歌》为代表的借他人身份寄托己意,和以《长门赋》为代表的替他人发声、表达他人意愿两种类型,大多数扶鸾创作属于后者。当然,也有借扶鸾来诉己意者,如南宋郭彖《睽车志》记载岳飞死后,临安西溪寨军将子弟请紫姑神,而岳飞降坛,书一诗曰:“经略中原二十秋,功多过少未全酬。丹心似石今谁诉,空有游魂遍九州。”丞相秦公闻而恶之,擒治其徒,“流窜者数人,有死者。”[10]此诗显然系军士不满岳飞冤死,藉扶鸾来为其鸣不平、表达心中的悲愤。无论哪一种类型,扶鸾创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代言体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引起重视。

郑献甫的《补学轩扶鸾诗词》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亦颇具创造性,在扶鸾文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明代之前,文人对扶鸾大多属于偶尔为之,扶鸾活动及扶鸾作品基本上都是零星记载于笔记、小说或选集、别集中,很少有文人大规模进行扶鸾创作并集结成册。现存最早的鸾书当属晚明周履靖的《群仙降乩语》,是集中降坛神仙高达28 人,降坛诗29 首,“语言玉雪,笔画蛇龙,一时观者骇绝。”[7]19末附《和群仙降乩韵》一卷,系彭辂、文嘉、皇甫汸、张之象、侯一元等23位友人的和韵之作。郑献甫在《合刻〈幽女诗集〉序》中曾提到过这部著作:“《志雅堂杂抄》言,宋时有胡天放首降乩仙之诗;《静志居诗话》又言,明时周履靖并附名士之作。记非《博异》,经比《洞冥》,此亦汉神君之流风,唐紫姑之遗意也。”[5]569郑献甫创作《补学轩扶鸾诗词》显然受到前人尤其是周履靖《群仙降乩语》启发,但他的创作“野心”更大。《补学轩扶鸾诗词》中降坛者高达135位,降坛诗共计292 题442 首、词91 题96 首、启9 篇、序2 篇、传1 篇、小令1 首、套曲1 篇、一折短剧1 部,规模之大、文体之多,不仅为前代所未见,在整个扶鸾演变史上也是不多见的。郑献甫还将周履靖鸾书中的降坛者皆换成女性,他对这一点颇为得意,自称前人“或借段晖之马,或谈茂先之狐。荒冢酹茶,神丛对弈;玄石游学,将诣孝先;主簿侍闾,请从高密。仙知访友,鬼亦求师,则古又有之矣。然彼皆奇男,此乃怨女,有情有缘。”[5]568在郑献甫看来,此前鸾书中的众多降坛者大多是男性,而他则有意求变,把鸾书中的主人公全部设为女性。不仅如此,郑献甫还对每一位幽女的身份、心理等都颇用了一番心思,惟妙惟肖地传递出幽女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真正做到了个性化。

当然,扶鸾的起源与紫姑神信仰有关,现存有关扶鸾的记载中不少降坛者为女性,但这些记载毕竟是零星的,未有人大规模招女仙或女鬼降坛。崇祯间,金圣叹曾三次至吴江叶家扶鸾,招来泐大师及叶绍袁亡女叶小鸾、叶纨纨及亡妻沈宜修降坛吟诗作文。值得注意的是,叶绍袁问及亡女何在,金圣叹虚构了一个缥缈的居所——无叶堂。无叶堂由泐大师(即慈月宫陈夫人)于冥中建立,“取‘法华’无枝叶而纯真实之义。凡女人生具灵慧,夙有根因,即度脱其魂于此,教修四仪密缔,注生西方。所云天台一路,光明灼然,非幽途比也。具称弟子,有三十余人,别有女侍奉,名纨香、梵叶、嬿娘、闲惜、提袂、娥儿甚多,自在慈月。”[11]金圣叹此言或许出于抚慰丧失妻女的叶绍袁(叶绍袁妻女皆居于无叶堂中),但这一女性“世外天堂”在前代的扶鸾活动中是从未有过的。郑献甫很可能从中受到启发,他也构想了一个类似无叶堂的“女性乐园”——聚星堂,而郑献甫俨然众幽女之“师”,正所谓“芙蓉城里,亦主曼卿;兜率宫中,曾迎白傅。”[5]569需要指出的是,包括金圣叹在内的扶鸾者们和降坛女仙、女鬼之间至多是诗词唱和,并不发生感情。而郑献甫却和他笔下的幽女们跨越人鬼界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甚至爱情,这种一男与众多女子的感情纠葛,又与《红楼梦》有所类似。郑献甫曾在《梅娘扶鸾新乐府序》中提及《红楼梦》:“每以为唐之《灵鬼志》妙矣,然杂而不贯;今之《红楼梦》艳矣,然俗而不奇。设有人焉,为余书此事,则万鸟啼春,百花向日。芙蓉城里,明见主人;绛纱帐前,生环幽女。叙其灵贶,作为乐歌,当胜于《周秦行记》之诬僧孺,《琵琶传奇》之唱中郎也。”[5]659然而,郑献甫对众女子的态度与曹雪芹有很大区别,虽亦有女性崇拜的色彩,但明显存在男权话语下“坐拥众美”的艳想。在郑献甫笔下,几乎所有的幽女都对其心生爱慕,即使有夫之妇亦不免骚动春心,如朱苕儿《赠小谷·其三》:“只恨罗敷自有夫,清操尚得鉴冰壶。黄陵庙里啼黄檗,空唱当年郑鹧鸪。”幽女们还为他争风吃醋,如郑献甫《芝史桃史合传》自述:“往有顾横波、王月端、周漪香降乩,欲与余唱和,而妒彼才名,强余与芝史、桃史绝交。余甚不乐,贻以启,渠大不平,漪香遂愤然指画于两人前,曰:‘林于郑,水母之目虾也;石于郑,狐之假虎威也;郑于二人,鸱之吓腐鼠也。’其言之轻薄乃如此!”[5]570幽女们的醋意亦见之于诗,如林芝云与石碧桃闻郑献甫与净云尼唱和竟夕,皆作诗嘲之,直到郑献甫致书来方释然(见石碧桃《谷翁为净云致书,作此答之》)。众幽女对郑献甫倾心相许,郑献甫亦来者不拒,正所谓“合百卉之芳菲,娱一株之苍老”[5]598,这难免会落入庸俗。但无论如何,扶鸾者与降坛者之间产生儿女之情(尽管这是郑献甫的虚构),这在郑献甫之前是从未有过的,可以说是他的独创。

郑献甫素来行操敦质,同治间朝廷曾以其“学识兼优,澹怀荣利,孝友廉洁,楷模仕林”,赐予五品卿衔,其品行端正,于此可见一斑。郑献甫的诗文一如其人,大多醇茂古雅,“直抒所见,绝去修饰。”[4]227惟有《补学轩扶鸾诗词》是个例外。周安康在为该集作序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先生固经学专家,词章尤所长,观《补学轩集》中诗文,大都醇茂古雅,未有若此编之惊才绝艳者。乩坛诸作,殆先生借幻冥之笔,抒瑰丽之思,而为片鳞一羽之流露,未可知也。是或然欤?”[5]567郑献甫早年好游历,作品多描写山川秀色,意境阔朗,自然质朴;鸦片战争爆发后,四处颠沛流离,写下大量感怀时事、忧嗟民生的诗篇,风格亦变为苍凉沉远,凄楚激越;晚年生活较为安定,以描写闲适生活为主,诗风萧散自然。就诗体而言,近体遒隽清疏、幽峭秀折,古体酣肆雄健、清越苍老,语言则好用白描,简雅古淡。郑献甫的诗文中绝少绮艳之思与瑰丽之词,惟自传中“好游山,好近妇人”[5]776一句稍露隐秘心绪。这或许与他长期执教书院有关,需要为士子楷模,不宜多涉艳体。《补学轩扶鸾诗词》为我们呈现出郑献甫的另一面,使我们得以窥见其内心隐秘而绮丽的情思。总之,这些扶鸾诗词无论是对郑献甫本人心态、创作研究,还是对于扶鸾文化与文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学界关注。

猜你喜欢
林芝诗词
雪山下桃花开
国航北京—林芝直飞复航
鲸鱼在发芽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春天,不能错过的林芝
西藏林芝所有县区有望今年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