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本质特征与时代价值

2020-12-20 05:50毛现桩
关键词:科研活动育人大学

毛现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同年12月,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使各种育人要素得到充分挖掘,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大学科研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第二大育人体系,位次紧随课程育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深度剖析大学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深刻解析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以科研育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一、大学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大学育人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要素和方式手段,也要充分发挥包括科研工作在内的多维度、多环节、多渠道育人功能。大学科研育人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意蕴丰富,在不同学科体系中涵义也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下,大学科研育人更多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让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在指导其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科研之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4]。从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科研育人的内涵是指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活动,通过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养,与课程教学育人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大学全面育人的终极目标[2]。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讲,育人应是全面的,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应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二者有机统一,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角度来看,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必须以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前提。知识和技能可以激发人前进的动能,而思想道德素质则把握前进的方向,如果方向出现偏差,动能越强,则偏离目标越远。

因此,大学科研育人应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始终,在传授大学生科学研究知识,培养与提高他们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他们具有爱国胸怀不甘落后、践行科学精神知难而上、训练严谨思维知行合一、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的思想品质[5],以“德”的修为统领高校人才培养的全局。这是新时代大学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也是其内在要求。

二、大学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

(一)大学科研育人具有双重超越性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重要本质属性之一。劳动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劳动又使人与自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活条件。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使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从物质的束缚和精神的愚昧中解放出来。在这一点上,教育同劳动具有相通之处,而打通二者联系的恰恰是科研活动。科研活动具有教育属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劳动,较之普通的重复劳动,科研活动更具探索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科研活动需要不断地尝试,在一次一次的试错中探寻新方法,构建新理论,创造新材料,打破纪录,超越前人。在科研实践活动中,科研参与者追求的是研究成果的产出性、新方法新手段的适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效果性等方面。这种超越常态、自主探索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创新求异、改造物质世界对人束缚的过程,是一种物质超越的过程。

然而,科研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超越过程。在科研活动探索中,科研参与者在一次次的试错失败中,不会畏首畏尾,不会气馁抱怨,而是能够不忘初衷,顶住压力,继续前行,最终获取丰硕科研成果。这一过程必将伴随着科研参与者不畏艰险,知难而上,打破精神困惑,战胜自我的精神超越,而这种由物质超越过渡到精神超越的双重超越恰恰是解放个性、完善人格的独有方式,从而实现了育人的本质要求。

(二)大学科研育人具有合规律与合目的的高度统一性

科研活动是一种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科学劳动,属于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它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大学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参与者要充分认识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规律。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习得应用于科研实践,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再认识的过程,这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在老师指导下及早培养自己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的一个过程,这符合意识的能动性规律。

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树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因素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单纯的理论说教或是个人沉浸式的理论诵读可能都不如亲身实践的效果更直接,影响更深刻。在科学研究的实践探索中,科研者的思想品德与其科研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互为作用,这有利于科研者养成严谨务实、勤奋刻苦、诚实守信、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也契合了科研育人的目的。因此,大学科研活动具有内在的育人动力,是适合于人的良好精神品格养成的高效方式与平台。大学科研育人的过程是在科学探索实践中实现育人的目标,是一项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教育实践。

(三)大学科研育人是大学科研教育属性与大学教师本职的统一

培养专业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种职能,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的一切活动都需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大学科研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6],这是大学科研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7]31。大学科研向来具有两种功能:产出知识和培养人才。与课堂育人模式不同的是,科研育人更多的是教师在干中育,学生在干中学,师生之间更多传授的是一种治学态度和科研精神。这是一种指向人精神和灵魂的教育,这是隐性教育的很好体现,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契合一致。

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目前具有教学过程科研化的发展趋势[8]。无论是本科阶段的课程实验、毕业设计、学士论文,还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或是第二课堂的诸如“挑战杯”式的比赛,都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都需要大学教师(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培养导师)的指导,而指导的过程即是育人的过程。因此,当代大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科研探索中,其实都时时处处在育人。总之,大学科研育人反映了科研教育属性和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的统一。

(四)大学科研育人是培育科学精神和营造良好科研风气的有机统一

科学精神是引导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大学科研育人的使命担当。如前所述,大学科研育人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超越性特征。从事科研活动的青年大学生无论是从其导师身上,还是在自己的科研实操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求实创新、批判协作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一旦养成,便会使青年大学生受益终生。科研风气不仅关系着科研事业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清正。因为,今日高校的科研学子将是明日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者,在大学中所秉承的科研操守、科学道德,会被带到社会中去,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实守信、风清气正、勇于担责的良好社会风气。然而,在商品充斥、急功近利思想不断渗透的当今社会,加之制度衔接、评价导向和内在约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的现象,个别科研工作者丧失了基本的科研操守,在科研中弄虚作假,剽窃成果,滥改数据,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科研生态。对此,我们要在科研育人中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9]。总之,大学科研育人不仅能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而且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风气、社会风气。

三、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大学科研育人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理论,认为教育是由社会所决定的,是由社会通过学校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衡量其是否成功成才的首要标准。高校是一个科教融合、学研相济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包括高校政工队伍开展的各项教育,还包括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外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的富含思政元素的教育。科研活动是高校教师开展的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科技愈发显示其第一生产力的当下,高校科研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越来越被重视,科研活动中的育人素材越来越得以显现,科研活动的育人职能也越来越得到凸显。因此,大学科研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科研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从数量和规模上转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高校是一个科教融合共生的共同体,科研和教学不能孤立存在,科研活动融合了教学、研究和文化因素,构成了天然和谐的育人体系。科研活动中的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知识运用等环节本身就是很好的教与学的体现,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教学模式。科研活动中的研究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治学、攻坚克难的良好思想品质。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氛围,使青年学生沐浴在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总之,大学科研育人通过科教融合、教研相济的方式,实现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是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9]。因此,大学科研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

(三)大学科研育人是新时代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大学科研活动的参与主体涵盖了高校的所有教师,有的以指导学生学、硕、博士毕业论文的形式体现,有的以给学生布置课程研究作业或是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还有的以辅导学生参加科研挑战类比赛的第二课堂形式体现。在各个科研环节中,每一个参与教师主体都在履行育人职责,基本形成了全员育人格局,育人无不尽责。高校各类科研活动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贯穿了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低年级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基本的科研素养;中年级阶段重点强化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高年级阶段则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或是毕业论文的撰写,逐步让学生在科研之路上独立行走,实现了育人无时不有,伴随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高校开展的科研活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采用课堂讲授,也可以实行网上指导,还可以组织校外调查等。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与模式,育人的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科研活动,实现育人无处不在。因此,大学科研育人是新时代“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

(四)大学科研育人是新时代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既是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又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1]。高校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和灵魂,居于首要地位,对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全局把控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样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而个性与创新能力又是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个人品质和特性。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产出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教师指导青年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而且也促进其个性发展,将无形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蕴含于有形的科研实践活动中,使原本抽象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具体化、有质感、可操控。因此,以科研活动为抓手开展大学素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五)大学科研育人是新时代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应然所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迈向强起来,而科技创新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动力。高校是孕育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高校的科研活动不仅直接产出科研成果,然后以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专利形式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够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报国理想、求真务实治学态度、无畏艰难科学精神、善于合作团队精神的科技创新新人。这些科技新人将是下一轮科技革命的中坚力量,必将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四、结语

大学科研育人是一种科教融合、学研相济的综合育人体系,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契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深入分析大学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是正确开展大学科研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我国大学科研育人兼具能力提升与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功能,以德为先,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超越性,具有合规律与合目的的高度统一性,具有大学科研的教育性与大学教师本职性的统一。大学科研育人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使然,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应然所在。总之,深入分析大学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准确把握大学科研育人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为下一步进行大学科研育人的驱动路径分析与开展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