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方法论及启示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2020-12-20 10:55
关键词:方法论列宁马克思主义

陶 林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作为列宁思想重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文章[1],主要论述新经济政策对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启示。今年是伟大的导师列宁诞辰150周年。作为列宁经典思想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学术界对于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研究,主要侧重内容阐述,但是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启示的不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新细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阐述其对当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1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

1.1 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自列宁1921年新经济政策提出以来,人类历史已经走过10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100年内,学术界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涌现出众多成果。根据笔者知网检索,截至2020年2月,中文论文篇名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有695篇,其中核心论文115篇。学界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贡献、理论贡献、局限性、终止原因、农民问题、民生思想、工农联盟、法律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其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研究学科上,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者,都有关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研究。但是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侧重于文本解读忽视其他方法等缺陷,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研究的方法论论文不多,这一方面研究有待深化。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2]这一定义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研究。从现有研究现状分析,方法论研究的缺失是列宁思想研究新的增长点难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创新“只有在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才具备可能”[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研究中同样存在这一困境,因此加强列宁思想中的方法论研究,包括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方法论研究具有必要性。

1.2 这是有助于从整体性视野深化列宁思想研究,破除各种误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整体,从“整体性视野”[4]研究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学界的热点问题。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政策的视角来理解,而应该从整体性的视角加以解读。实际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方法论等在内的整体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方法论贯彻其思想始终,是其思想的灵魂和主线,是列宁晚年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尝试。我们应该结合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关论述以及列宁晚年的一系列论述,从整体性解读,才能真正把握其思想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就经济政策来论述。因为,如果单一从经济政策视角研究,就会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研究产生种种误读和曲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邓小平在1985年对新经济政策评价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5]。此后,中国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种种误读。主要代表性的错误观点有:一是社会主义观转变论;二是权宜之计论;三是自我矛盾论;四是发展资本主义论;五是“农村改革论”[6]。实际上回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初思想语境,我们看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整体的方法论,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在内的系统改革尝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需要我们大力挖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3 这是新时代阐述习近平治国理政重大思想的时代要求

无产阶级导师的伟大理论自诞生以来,因为其理论的真理性、批判资本主义的深刻性,在研究过程中总是会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各种不断的攻击和诽谤。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这样,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也是如此。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锐利思想武器,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阐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从理论渊源和方法论的视角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重大思想,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从方法论的视角看,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思想蕴含的方法论与之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1921—1924年,列宁实行了伟大的新经济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只推行几年就被废除。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最新继承、发展和创新。

2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性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唯物论、矛盾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这4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坚持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是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思想僵化,不断理论创新是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立场。

2.1 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建设社会主义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建设社会主义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政策,为战胜敌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起到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列宁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7]1921年俄国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这一事件使列宁等人意识到不能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而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暂时的退却。列宁的伟大之处在于,看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就是列宁的一项战略性措施,社会主义的战略退却。列宁是以承认俄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论粮食税》中,列宁认为俄国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存在“五种经济成分”[8]。列宁承认俄国经济的落后,这是从俄国国情出发的具体体现。列宁分析说到1921年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已告失败”[8]。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列宁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强调,要善于结合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8]。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列宁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者,他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俄国国情出发,灵活运用不同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不同的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但是“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9]。列宁强调,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事业需要“从头学起”[10]。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2.2 重要途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用矛盾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除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还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其集中表现就是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但是社会主义也可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真正的辩证方法,就是要善于“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11]。列宁有著名的论述,“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资本主义则是幸福。”[12]

列宁论述资本主义既是祸害又是幸福的似乎矛盾的论断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列宁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即资本主义的祸害和幸福都是相对的。资本主义和中世纪制度相比较,其比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因此从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吸取资本主义有益经验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是幸福。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强调,我们“应当向资本家学习”[12]。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强调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市场贸易,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市场、贸易流通,这一措施不仅取得较好的效果,也使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强调,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12]。列宁强调,只有建立这样一种市场和商品的“经济联系”[13],才能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的需要。列宁上述思想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2.3 理论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思想僵化,理论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反对思想僵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需要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列宁在苏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曾经仿效巴黎公社模式,为了战胜敌人,保证卫国战争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后来爆发了水兵起义,农民不满。列宁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僵化,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他主张应该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过渡方式,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由实践来检验”[14]。他能够力排众议,强调实施新经济政策,并在党内说服很多同志,充分体现了列宁理论创新的勇气。列宁勇于承认自己关于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认识是错误的,同时及时进行改正,不断探索进行理论创新。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启示我们需要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反对思想僵化和理论迷信。

2.4 根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坚持人民性的改革立场

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改革立场这一思想,也体现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中。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基础——工农联盟,因此要顾及工人、农民的切身利益。采用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巩固工农联盟”[8]。列宁强调,在俄国“占大多数的是农民”[12]。列宁采用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俄国的工农矛盾,体现了改革的根本价值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他针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强调必须巩固工农联盟,而巩固工农联盟的主要方式就是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流通。鉴于此,他要求全党必须全力抓住商业这个环节。“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13]列宁的这一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的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论立场,具有重要启示。

3 时代价值

3.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应从本国国情出发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从出台到实施,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俄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邓小平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必须考虑到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和长期性,不能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一定要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改革开放以来,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变和不变,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发展民生,解决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3.2 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客观“承认商品货币的关系”[16]。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市场经济的思想,但是新经济政策思想实际上具有市场经济思想的萌芽,如: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交换等思想。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有很多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理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历史上,由于思想僵化,我们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我们曾经有“左”的论断。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实际上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重要的一条方法论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大胆利用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利用西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7]列宁也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著名公式”[18]。列宁的论述启示我们,必须运用好唯物辩证法,处理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3 坚持改革开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始终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苏联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革,但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活水。从价值立场看,列宁尊重农民的利益,巩固工农联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从农村开始的,是从尊重农民的利益出发的,为了维护工农联盟,巩固政权,才实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实际上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中国化和创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人均GDP385元,到“202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初步成功。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得到世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立场。“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21],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性以明确的内涵界定。体现人民性就是让人民获益,让人民获益就要不断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1]。这个论断明确了党在执政理念上要求提升人民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7]。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方向,坚持改革的人民性立场的价值取向,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人民性的改革立场的最新继承、坚持和发展。当前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立场,就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前进。

3.4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应该配合以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整体推进

关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学术界大多论述其主要内容,对于其被废除的原因探究不多。实际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却被废除,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当时党内对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实行新经济政策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社会主义的战略退却,实施新经济政策时间应该多长,列宁都没有系统的阐述。列宁当时站在时代的最高点,只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问题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继续深化研究。

从改革的策略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应该整体推进、协同发展,不能单兵突进,否则就会顾此失彼,甚至半途而废。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反对思想僵化,强调不断理论创新,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评价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高度重视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应该整体推进。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施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整体推进,用法治巩固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用解放思想破除社会主义建设的僵化与教条,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才能不断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新时代的经济思想,包括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等。他还强调,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全面战略等,这些思想都是新时代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重大创新。

4 结束语

列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能够从俄国具体国情出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其大胆尝试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有关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立场解读,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尽管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没有完全实施,实施时间很短暂,但它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在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是完全值得充分肯定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在100年后的今天没有过时,仍然闪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方法论列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