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积极语用效果探析

2020-12-20 16:19玉,张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礼貌言语交际

鲁 玉,张 健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基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 年提出的礼貌原则,国内外学者对礼貌言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1]但是对于其反面——不礼貌言语,专门的研究及成果却相对较少,即使在研究中提及不礼貌言语,也是从如何避免不礼貌言语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不礼貌言语的正面价值特征的探讨更为缺乏。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不礼貌言语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探析其积极语用效果。

一、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1.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定义

目前, 关于不礼貌的问题研究越来越多,但因学者们的兴趣以及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不礼貌的定义也不尽相同。[2]在众多的学者当中,Culpeper 和Bousfield 对不礼貌的界定进行了更新。Culpeper 等认为“不礼貌是说话者用来攻击对方并由此造成社会冲突与不和谐的一项交际策略”[3];Bousfield 认为“不礼貌是交际者故意实施的无缘由、冲突性的面子威胁行为”。[4]但是综合上述观点来看,不礼貌言语就是说话者有意对听话者进行语言威胁的一种行为,使听话者面子受损,说话者更有面子。

2.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刘薇《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5]一文,可从听话者、说话者及第三方角度将不礼貌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三类。从听话者的角度出发,可分为表面不礼貌和实质不礼貌。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可将不礼貌言语行为分为两种:一是有意不礼貌言语行为,二是无意不礼貌言语行为。有意不礼貌言语行为指说话者在使用不礼貌言语行为时,其清楚地知道该行为是无礼的。反之为无意不礼貌行为。从第三方角度来看,不礼貌言语行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向性,二是逆向性。这两种不礼貌言语行为主要是从听话者的评价出发的。同向性不礼貌言语行为是指第三方在判断不礼貌行为时与听话者的判断一致。

二、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原因

言语行为最基本的目的是说话者在交流中实现自己的意图。因此为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就是说话者特意而为。虽然如今社会主流风向是文明和谐,礼貌用语更加符合社会风气,更能促进社会和谐,但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礼貌用语并不是在所有交流场合中都最有力和最有效。为了更好地让听话者明白其意图,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说话者会根据当时的交流情形选择最有效和最有利的语言来表达,其中就包括礼貌用语和不礼貌用语,也就产生了礼貌言语行为和不礼貌言语行为。

三、不礼貌言语行为的正面语用效果

1.缩短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

不礼貌言语的使用能缩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语用距离。语用距离就是交际双方感知和确认彼此之间关系的亲密度,一般用语用亲密度来表述。在真实交际中,随着每一次话轮的转换,交流者之间的语用距离也在不间断地发生变化,但说话双方的社会身份又让他们之间的语用距离相对稳定。比如,上下级、亲人、同事、朋友。如果在正常语境下,语用距离的排序是:上下级>同事>朋友>亲人。一般情况下,语用距离越远越需要使用礼貌的言语,双方对不礼貌言语的接受度越低。一般而言,语用距离受地位、职位、习俗、文化、性格、亲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语用距离相对越近使用不礼貌言语越会觉得亲切。比如在湖南方言中,两个“死党”见面时说:“傻×,又到哪里去潇洒去了,要见崽你一面真费劲!”如果单看字面意义,这句话十分不礼貌,还可能是一句骂人的话,说话者似乎是想通过充当听话者的“爸爸”来占听话者的便宜,并且骂听话者为“傻×”。但是正是这样不礼貌的话语让这两个朋友感到关系更亲密了。尽管说话者用了不礼貌的话语,但表达的却是想念对方,把对方当自己的好朋友、铁哥们的意思。为什么使用不礼貌的言语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不礼貌,相反还会使两者间的关系更亲近呢?其原因就是不礼貌言语缩短了双方之间的语用距离,对话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在交际中得到确认。

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在说话之前,就已经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了和听话者之间的语用距离。根据其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及经验,在衡量过语用距离后,说话者为了达到交际意图,会选择更有可能达到其语用意图的语言来表达他的观点。如:

(1)亲子之间,到时间该吃饭了,妈妈做好了饭,叫孩子来吃饭,可是孩子过了几分钟还没有来吃饭,这时候妈妈又叫孩子吃饭。

妈妈:臭屁孩,还不来吃饭,菜都凉了。孩子:爱妈妈,等我一下,马上来啦。

(2)一对老夫妻在散步的路上,看到了年轻的青春洋溢的姑娘,老奶奶十分羡慕。

老奶奶:还是年轻好。

老爷爷:在我心里你最美。

老奶奶:你这个不知羞的……

在第一个场景中,听话者与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是母子,所以交际显得很随意,母亲表面故意骂自己的孩子是“臭屁孩”,不听话,还不来吃饭,这种不礼貌的语言,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在第二个场景中,面对老爷爷的夸赞,老奶奶表面上说老爷爷不知羞,其实是通过批评自己的老伴来表达自己的娇羞,以及对老爷爷的爱意。

2.宣泄不良情绪

尽管疏导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方式之一。不良的情绪积压会使人心理受伤,积压的时间久了还会使人身体受伤。所以发泄不良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当对讨厌的人或事不满时,一般情况下,人们首先会选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时候这种不满的情绪是针对听话人的,通过言语攻击对方,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平复。如:

(1)话语与该事件相关。例如:某摩托车司机在人头拥挤的街头低速转弯时,反光镜剐蹭到街头行走的行人,若摩托车司机未表达歉意,且被剐蹭人脾气火爆,我们可能听到如下话语:

行人:你搞么子哦,眼睛长在哪里?长在天上吗?带眼睛出门了吗?没带眼睛出么子门?还跑摩的,跑到河里去哦。

这段话语很明显就是摩托车司机撞到了路上行走的行人,行人选择了用不礼貌的语言辱骂摩托车司机,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

(2)话语与发生的事情无关,只是单纯地把对方(听话者)当作受气包或听众,有时这种不礼貌的语言并不针对听话者,只是通过言语来攻击对方,发泄和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这里的语用积极效果是针对说话者的。例如:李某某刚刚与女朋友吵完架,又接到上司电话,批评其工作做得不好,正巧此时经过小巷子,看见一个小混混(辍学青少年)堵住小巷子欺负小学生,李某某赶紧上前制止。

李某某:去你妈的个小兔崽子,在这干吗呢?耀武扬威啊?这么张牙舞爪,这么飞扬跋扈是要干吗?欺负小学生啊?欺负小朋友啊?你有本事去和你“大哥”杠啊?在这欺负小学生算个球,去你妈的,欺软怕硬,看到软柿子就捏,你要是有“小弟”是不是天天给人穿小鞋啊?去你妈的,社会渣渣,败类,就会捏软柿子,就会给人穿小鞋,就会欺负弱小,有本事找个有能耐的杠啊,滚,有多远给我滚多远。

在这个场景中,虽然李某某表面上是因为这个小学生被欺负,出于帮助弱小的角度来骂这个小混混,但是细想,李某某是在借这件事情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比如这句“你要是有‘小弟’是不是天天给人穿小鞋啊?”小李刚刚才被上司批评,不排除上司给李某某穿小鞋的可能性,所以李某某是通过这件事来改善和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既帮助了小学生不受欺负,又有益于李某某的心理健康。

3.创造幽默气氛

在交流环境中,某些说话者为了创造一种诙谐幽默的环境,会针对某些对象(自己或他人)进行调侃。虽然可能会造成被调侃对象(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浮动,导致其情感受损,但同时也会创造出一种诙谐幽默的环境。如:

李:我提议毕业时去灰汤泡温泉。

王:好主意,我赞成,我很喜欢泡温泉,上次刚和朋友去过,好舒服的。

张:我提议去爬岳麓山。

王:哈哈哈,这算什么提议。

梁:我本来也想这么说去泡温泉的,不过好像用来说去爬岳麓山也可以。

在这个场景中,这个大四毕业生班中许多同学在学校食堂聚餐。王同学通过嘲笑张同学的提议来嘲笑张同学,然后梁同学又用同样的方法嘲笑了王同学和张同学,通过这样的对话,其他在场的同学都笑了起来。当然,这笑声并没有恶意,王同学和张同学也都明白,他们同学之间的对话使这个场景的气氛变得更诙谐幽默。

一般言语交际是出现在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之间的,但有时言语交际场景还会存在第三方,并且第三方地位还不可或缺。最典型的情景就是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无论是在录制现场的第三方还是在电视剧前、收音机前的观众(第三方),尽管第三方没有参与到对话中,但是他们在节目录制时和录制后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中时常会使用不礼貌的语言来制造笑点,以营造幽默诙谐的气氛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四、结语

通过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积极语用效果的分析可以发现,不礼貌言语行为有缩短语用距离、释放不良情绪以及形成幽默气氛的语用功能。在进行交际活动时,可以根据交际的对象和语言的特性选择不同的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下正确使用不同的不礼貌言语,不仅能体现出交际者的用语能力,还能体现出不礼貌言语行为不同方面的积极语用效果。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交际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