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文化背景下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0-12-20 18:58吴春然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民文化学生

吴春然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并衍生出了各色各样的文化产品,尤其在近些年又推出了网上图书馆、展览馆等等,更是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网络课堂、网络剧场等再次丰富和充实了网络文化的内容。

1 网络文化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的发展,只要一根网线或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上网浏览新闻、欣赏音乐、观看动漫和玩游戏,方便快捷。网络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一种新的事物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

1.1 补偿性。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交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弥补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尊重和满足感。但是也会通过网络发泄在现实中的不能表达的不满或者意见,甚至有极端的思想观点。

1.2 超越时空性。互联网的实时互动性非常强,无论哪一种观点或问题,一旦通过网络进入网民的视野,即时性的会有大批网民参与其中,超越了时空界限,聚合力量之大、速度之快远远超越了现实生活。

1.3 平等性和开放性。互联网给每位网民的权利是平等的,无贫富之分、无职业好坏之差,也无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只要遵守网络传播的规则即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便利。同时网络也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也能随时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消极作用

根据2020 年第45 次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的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网民总数9.04 亿,年龄结构中 10 岁以下占 3.9%,10 ~19 岁占比19.3%,学生群体26.9%。从数据统计来看,青少年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很大,未成年网民数量也很大。

虽然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但是网络在未成年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促使智力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不利的影响。

2.1 道德伦理的标准出现混淆。未成年人正处于一个对未知世界好奇和不断探索的阶段,好奇心远远超过了他们对自身的认知。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存在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就某个方面的问题发表观点,不同的人由于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就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会大相径庭,对于认知和辨别能力欠缺的未成年人来说容易陷入道德伦理的盲区,他们会辨别不清到底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才是正确的。

2.2 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网络言论开放而自由,观点多且随意,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容易给未成年人一种不需要负责的错觉,因为未成年人心智意识都不够成熟,在外界的刺激和影响下,有时会十分任性的发表过激的言论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比如说未经他人授权同意,随意曝光他人的隐私信息,讽刺、攻击、谩骂他人等。甚至在网络上浏览一些含有暴力倾向的视频,有的学生就会模仿网络中的动作,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聚众闹事等,发生一些危害社会的违法事件[1]。

2.3 诱发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极端人格。上网的便捷性和网络文化的大众性让未成年人很容易对网络产生兴趣,网络交流超越了现实,自由而随意,有些学生几乎是“机”不离手,人不离“网”。但未成年人在网络和现实中是不同的体验:网络中的极大的满足感和现实中父母老师的不认同,这使得未成年人最终在现实社会中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和老师父母交流沟通,不愿和同学朋友来往,不愿主动和别人说话,不愿靠近人密集的地方,反而认为网络世界中那些从未谋面的“朋友”更好一些,最后导致心理脆弱、逃避现实、性格怪异孤僻,甚至做出了一些过激行为,最终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发生。

3 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对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的关注和引导,提倡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接受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熏陶。网络文化是一个新事物,青少年学生对它有着特别的兴趣,但是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新闻真实性、网络文学的颜色污染、某些论坛的偏激、有些网络游戏的低格调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利用课堂、网课等多种形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每一位网民都有责任维护网络环境不受污染,网络风清气正人人有责,让未成年人学会分辨是非黑白,对一些东西说“不”。

3.2 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利用网络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及电子产品更是吸引着青年学生。限制、控制学生上网玩手机等是非常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就应该是“疏”而不是“堵”。首先,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其次,认真学习和搜集积累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资源;最后,适时适当地引导未成年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和观看宣传正能量的资料内容,如一些演讲比赛、诗词大会之类等。在观看过程中引导他们把感动的瞬间、感人的故事用PPT 或微视频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科学合理利用网络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

3.3 学校和家庭要给予未成年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有节制的上网,适时放下电脑和手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的学习和生活。

3.4 国家和社会必须加强网络监督和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成立网络信息监管部门,要求部门人员专门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对未成年人有不良影响的内容要提前进行处理,不给未成年人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的机会[2]。整治网络市场,对网吧网站进行严格管理,依法关闭黑网吧,优化校园周边的环境。政府还要加强对进口软件的管理,严格管控审批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如 《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立法还要进一步完善,并加强执法的力度。

猜你喜欢
网民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学生写话
有感“网民节”
聪明的学生等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