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西迁精神
——记“三秦楷模”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集体

2020-12-21 11:15撰文郑飞杨庆仪实习生
陕西画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西迁西安交大大西北

撰文/郑飞 杨庆仪(实习生)

◁ 1955年,彭康校长一行踏勘校址

开天辟地,破釜沉舟。60多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告别繁华的都市上海,扎根西部地区的古都西安,呕心沥血为祖国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骄子栋梁。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中央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会见了西迁老教授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容的西迁精神,贯穿了几代西迁人的历史征程,更在建设祖国的时代召唤中生发出新的力量。

2020年7月,“西迁人”荣获“三秦楷模”称号。

踏歌而行一路向西

1955年,接到中央对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指示,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

▷西迁老同志走在校园梧桐路上王晓凯 摄

△西迁团队荣获“三秦楷模”问炀 摄

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从上海奔赴至西安,斗志昂扬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他们中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交大有一句口号,‘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面对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很多人主动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克服困难,登上西行列车。”胡奈赛教授说,如今已是80多岁高龄的他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专家,迁校时为物理教研室助教。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当时年已花甲,妻子瘫痪在床。周恩来总理说他年纪大了,以留在上海为好。但他还是安顿好妻子,孤身一人来到西安,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钟兆琳老先生一生矢志建设大西北,经常对学生说,不把西北开发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在80岁高龄时,他仍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去世前不久,他还对开发大西北提出建议,临终时要求将骨灰安放在西安,安放在他钟爱的黄土地。

1956年,年仅25岁的青年教师卢烈英坐上了从上海开往西安的专列。卢烈英是地道的上海人,父亲早逝。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卢烈英本打算毕业后留在上海,方便照顾母亲。然而随着西迁开始,一切计划都随之改变。报国无需犹豫,但是忠孝难以两全。面对母亲,卢烈英满心愧疚,他只好对母亲说,儿子对不起您,但是,有国才有家。

“当时国家一声号召,我们觉得这就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就背上行囊,满腔热血一头扎进来了,一扎就是一辈子。”史维祥教授说,他是我国著名的液压传动及控制专家,迁校时为机械系教师、原校长。

扎根西北砥砺前行

从迁校之初至今,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未曾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离不开一代西迁人的艰苦奋斗。

1957年夏天,刚留校执教不久的谢友柏找到一本国外工艺研究院的小册子,就按照上面的图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室。“当时国家正在论证怎样建设长江三峡水电站,这么大的机组,最大的挑战是推力轴承,这正好是我们的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谈及奋斗岁月,谢友柏院士记忆犹新。

1958年第三批西迁来陕的朱继洲专业是机械制造,报到时却发现自己被分配到了全新的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任教。这个专业,朱继洲当时闻所未闻,但他二话没说,从头学起。没有教材,想方设法去搜集资料;没有实验器材,就拉着架子车去相关单位加工设备。在这样的条件下,1961年,他们向国家输送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毕业生,为全国核工程人才队伍奠定了基础。

在西迁精神的感召指引下,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而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西安交大更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从中国第一台发电机、无线电台、内燃机、中文打字机到国产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枚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无不凝聚着交大学子的青春和智慧。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西迁人”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薪火相传乘风破浪

15年时间,穿梭在63万平方公里黄土区的许领教授,在黄土方面的地质研究成果令人瞩目。许领说,黄土高原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是服务于国家战略、扎根西部的一种使命感。

沿着“西迁精神”的传承脉络,西安交大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超越自我的开拓创新之路。在新时代,西安交大正以“西迁精神”的内涵实质为引领,开创和升华了新的实践内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交大更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不断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创新的新模式。

2014年,西安交大正式开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渭河之滨,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正在拔地而起,上百座塔吊,近万名建设者正在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后,这里将成为世界级科技中心,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发转换平台,也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认为,这将是交大迁校后的第二次创业。“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西安交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西安交大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同年,西安交大还发起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并成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如今的西安交大,不仅是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更是西部地区位居前列的科教高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场浩浩荡荡的西迁,更离不开西安交大人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大力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让“西迁精神”永放光芒,已经内化成为西安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西迁广场刘鸿翔 摄

△陶文铨、何雅玲院士团队在讨论课题邢鹏 摄

(供图/西安交大党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西迁西安交大大西北
西安交大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
大西北的秋色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大西北儿女
西迁丰碑
紫光展锐携手西安交大:共建AI联合实验室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逐梦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