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构建全域、全季、全业、全民旅游发展新格局

2020-12-21 11:15
陕西画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黄龙全域景区

黄龙县城新貌 毛楠 摄

△龙湖景区

△康养基地 陈运虎 摄

黄龙,位于延安东南方向,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也被称为“黄河绿洲”“陕西的一叶肺”。黄龙县发掘出土的“黄龙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缺环。20世纪2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郭宝珊等革命先辈曾在黄龙进行革命活动,在此打响的瓦子街战役是中国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转折点。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人文历史,黄龙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近年来,黄龙县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结合“打造西北一流、国内驰名旅游目的地——慢城黄龙”这一目标,坚持把发展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第一工程来抓,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高起点谋划 健全机制体制

▷春到神道岭杨天平 摄

△易地搬迁水磨湾安置小区杨天平 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黄龙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黄龙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黄龙旅游标准化发展提供指导遵循。成立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黄龙县国家4A级景区及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黄龙县智慧旅游管理中心,确保规划先行、科学实施。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针对生态旅游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服务保障等经常性开展调研,并召开办公会、专题会部署,做到在一线指导创建、在一线解决困难和问题。两办、县考核办及文旅部门常态化就创建工作进行联合督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各乡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有效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整合资源 项目建设见成效

围绕创建工作,黄龙搭建了全域旅游框架。依托黄龙山国家4A级景区、澽水源省级旅无量山居等项目,使旅游内涵不断丰富、景区不断扩容;“一城三川五廊十景观”的多彩黄龙项目把黄龙扮成了花海、花城;城市公园、生态停车场、家庭公寓、农家乐等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黄龙·圪台第三届芍药文化旅游节

△冬雪盛景张松海 摄

强化旅游基础配套,建成了崾崄旗杆庙、界头庙西石林、白马滩石门等6处游客驿站,游度假区,通过旧城改造、绿化亮化、引水进城、景观提升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的“夜游黄龙”“绿游黄龙”“爽游黄龙”特色旅游市场;风车小镇、树顶漫步、无量山、神道岭、神峪川共同支撑起全域旅游的基本框架,多点开花的精品乡村旅游以及锦绣黄龙、龙湖、龙城之窗、龙城新天地、以及黄龙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龙湖、瓦子街游客服务中心。实施了黄龙山景区及公路沿线绿化美化亮化、神道岭景区景观设施维修、无量山景观提升等5个基础设施项目和瓦子街镇特色旅游名镇、204省道最美乡村公路建设等城乡提质工程,延黄、黄蒲、韩黄高速顺利推进。

▽锦绣黄龙张冰 摄

△新能源产业是黄龙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图为风车小镇 崔建宏 摄

神道岭晨曦 李宏伟 摄

▷和谐共生 崔建宏 摄

△印象圪崂乡村大舞台

△龙城新天地

目前,全县拥有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精品景点10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个,8个旅游专业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树顶漫步被授予“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全省十佳避暑胜地”,黄龙县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省级旅游示范县。

融合发展 培育旅游新业态

黄龙以“旅游+”为平台,着力培育旅游新业态。

△穆柯寨景区

△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

实施“旅游+农业”工程。大力发展彩叶经济作物、彩叶树种培育和农林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转型,实现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如黄龙蜂蜜斩获全国第三届蜂业大赛、优质蜂蜜品评大赛金奖,“黄龙利蜂洗护”产品在2018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获银奖。蜂蜜既是黄龙优质生态资源的符号,也成为城乡居民的增收产业,繁荣了旅游市场,推动了经济发展;采摘园、观赏园、垂钓园等项目探索出了设施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

实施“旅游+新能源”工程。依托界头庙镇风车和自然资源,通过实施风车小镇项目,重点打造集特色小镇、5A级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三位一体”的文旅产业集群,实现新能源项目区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

◁麻线岭古道韦元山 摄

实施“旅游+服务业”工程。全县特色批零住餐等旅游服务业快速增长,发展旅行社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家、宾馆酒店35家、特色农家乐130家,发展旅游商品6大类40余种,旅游服务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实施“旅游+康养”工程。依托县中医医院,按照“康养一体”的理念,设立特色科室,开展中医护理、中药熏蒸、蜂疗、膏方制剂、中医经络检测等20余种新业务,以特色中医药文化实现公共医疗服务和生态旅游相结合。

完善细节 营造美好环境

黄龙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建设旅游公厕71座,其中A级旅游公厕17座,带有第三卫生间11座。实施农村改厕6000余套,重点景区、公路沿线、旅游乡村实现全覆盖。开设“垃圾兑换银行”,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点兑现”的模式,实现卫生环境由“行政推动”向“全民保洁”转变。

构建城乡治安防控网络体系,结合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平台,整合资源,精细管理。投资2980万元,建设了全省第二家集视频监控、智能停车、网上订购、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信息中心。率先在全市开展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投资800余万元在青兰高速、包茂高速及县域内各交通干道、景区设立各类旅游标识牌1200余块。

▷树顶漫步田野 摄

▷无量山居张文华 摄

▷无量山景区张冰 摄

极速体验 贾莉 摄

△树顶漫步 青少年科普基地

成立了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小组,常态化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检查和整治工作。对全县讲解员、交警和餐饮单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开展常态化旅游专业知识培训,累计培训达到7万余人次。在全县形成“处处是旅游景区、人人是旅游讲解员、老少皆是旅游代言人”的浓厚氛围。

注重营销 扩大品牌影响

◁黄龙漂流田长海 摄

△追赶超越 时建平 摄

▷美丽“冻”人 赵德如 摄

积极推动旅游目的地“慢城黄龙”品牌塑造,创新营销方式,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依托西洽会、旅博会、文博会、农高会和旅游城市评选参选、展示活动等平台,开展精准推介、精准招商。

加强与中央电视台、省市媒体和新浪网、搜狐网等一流媒体以及专业旅游营销团队合作,实行广泛推介。在中省市重要媒体平台和门户网站发布推广信息千余条,先后录制央视《芝麻开门》《星光大道》《幸福账单》、省台《嗨!我们出发吧》《1018旅行家》等节目,进一步提升了黄龙生态旅游知名度。电视剧《初婚》、电影《厚土》、歌曲《黄龙情歌》《多彩黄龙》《我要去黄龙》在黄龙落地拍摄和创作,景区常态化演绎、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更趋完善。

△避暑胜地,天然氧吧 陈耀东 摄

△尧门河水库 谢妮娅 摄

△神道云雾崔建宏 摄

全省首届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两届全省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两届65公里超级越野跑等省级赛事,延安市老年门球赛、延安市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延安市第二届广场舞大赛等市级赛事,以及首届黄龙房车旅游大会、首届冬泳大赛等体育赛事,打开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开启新征程,创建在路上。黄龙将不断加大基础投入,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以打造国内知名生态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慢城黄龙”为目标,努力构建全域、全季、全业、全民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黄龙优质旅游、品牌旅游发展。

△褐马鸡 蒋鸿 摄

猜你喜欢
黄龙全域景区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等价转化
“一碗面经济”是怎么“擀”成的?——县域经济应当精于全域“链条”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雪舞黄龙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黄龙河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