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高职院校留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21 03:48熊一蓉陈珊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技能型专业技能留学生

熊一蓉 陈珊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大国形象日益凸显。中国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学生纷纷来中国求学。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向来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现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紧缺技术型人才,所以,每年来中国高职院校留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为更好地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对留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以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主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所能提供的学历有限,留学生来高职院校求学大部分是为了学习汉语,进行非学历的语言学习,当其汉语通过相应级别的考试之后,再去申请别的本科院校,攻读本科或研究生学位进行学历提升。同时,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处于中部省份的非省会城市常德市,绝大多数留学生来该校求学是为了日后能够成功申请到中国本科院校学习。所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主。

(二)注重学生的汉语考试过级

留学生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进行汉语进修。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留学生英语的不同水平,在其汉语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制定了一套适合初学者的教材。另外,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注重帮助留学生增加实用性汉语知识外,更加注重他们的汉语水平过级率。于是,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第二个阶段,教师也会比较注重听、写这两大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模式上没有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

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留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然而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纯粹是作为汉语培训的主要基地。这样的培训特点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相符。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就能就业。高职院校有义务也有能力培养出具备高技术高技能的外国人才。

(二)培养模式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急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如果高职院校对留学生主要是进行语言培训,那么很难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利用区域优势,强化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国家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促进本地区开放型新经济格局的形成。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留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且能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瓶颈问题。

根据“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后的就业大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回本国就业的;二是留在中国就业的。这两种情况下,留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种能力:一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技能;二是专业的汉语水平;三是较好的文化适应能力。因此,转变留学生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国际化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重视在中国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他们希望学习到一门实用的技能,回国以后能马上投入到工作之中。但是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受到学历的桎梏,加上受汉语水平考试的导向作用,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注重对留学生汉语知识的培养和应试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很难发挥出职业院校的优势,也很难让留学生产生文化共鸣,更不用说向世界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了。因此,对高职院校留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从高职院校毕业的留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对留学生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汉语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提升留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研读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报告、政策、法律等,研究国家政策中重点扶持的对接型人才种类和企业类型,分析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同国家急需的人才种类,从而确定重点以及热门技术技能型国际人才种类。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对留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有所了解,通过留学生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教学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结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专业和国际上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种类,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不同国家招收留学生进行教育,对于不同的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具体的語言授课模式、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和文化适应培训模式。因此,在对留学生的培养上,需要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又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的高素质国际性人才,为留学生回国或者在中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培养语言生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汉语课+中国文化课”的培养模式;而在少量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专业课+汉语课”的授课模式。来华留学生需要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技能、较高的汉语水平、较好的文化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身职业技能的优势,突出自身金牌专业,以学生日后就业为导向,同时,根据留学生来华学习后的就业大方向对留学生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转变为“实用汉语+专业技能+文化适应培训”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用汉语课程主要是为留学生的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例如,对于临床医学或者药学专业的留学生来说,其前期的实用汉语课程就需要加入相关的专业性语言词汇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并不是进行纯理论的学习,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要加入国际化的技能人才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化的技能型人才;文化适应性培训主要是让留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为其日后在中国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适应基础。这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会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外国人才,全方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专业技能留学生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