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门穴主治作用浅析

2020-12-22 15:38吴生兵周美启鲍炳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灵枢心气主治

朱 超,吴生兵,周美启,鲍炳州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 亳州 236800;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神门,别名兑骨穴、锐骨穴、兑冲穴、中都穴、锐中穴[1],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六十六难》《素问·缪刺论》《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等有过记载。其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输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神门,掌后锐骨间”,明确了神门的定位。神,气也,门,取门户出入之意,心经的气血津液在此交于体表经脉,且因此处有一个凹陷孔隙与心经经脉相通,心经经脉内水湿强热之气从此处传出,故命名“神门”。

古代医籍对神门穴治疗作用记载众多,《灵枢·五邪》之“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强调病邪在心,心痛眩晕可取心经输穴神门治之;《千金翼方·小儿惊痫》之“神门主数噫,恐悸少气”,认为神门可治惊恐、心悸、气少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痴呆》之“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认为神门可治痴呆等神志病。神门穴治疗范围广泛,涉及神经、循环、消化、精神心理等系统,可治疗40种病症[2],配伍腧穴应用发挥协同作用可治病症100余种。

目前,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运用神门穴治疗心脏疾病、失眠眩晕较多,但其具体中医作用机制鲜有报道。现试对神门穴主治作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选穴提供文献参考。

1 主要作用

1.1 宁心定悸、化痰定志 根据五脏配五行,心为阳脏,具有温煦作用归属于火。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归属于土,如《针灸甲乙经·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之“心……神门者,土也”。《针灸聚英·手少阴心经》之“神门……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认为心实证常由痰火扰上、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等导致,据五行相生规律,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二者相互影响。《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观点,虚证用心经母穴,实证用心经子穴,心经实证应“泻其子”,心属“火”,“火生土”,“土”为“火”之子,故用泻法刺激神门可发挥清痰降火、通利血脉的功效。心主神明,《本草经疏》之“谵语,属心家邪热……狂语,属心家邪热甚”,《神灸经纶·卷之四·小儿症治》之“猪痫,病如尸厥,口吐青沫作猪声,巨阙灸三壮,百会神门”,均认为心脏受邪可导致神志异常,癫、狂、痫等可选神门穴治疗。

《灵枢·经脉》之“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上夹咽,系目系”“复从心系,却上肺……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指出手少阴心经从心脏出,其分支一到达眼后与脑处,其分支二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臂行于掌后豌豆骨部,过神门。十四经腧穴的主治作用均与其各自归属经脉有密切联系,尤其是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穴位,远治作用更加突出,并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神门穴为心经走行于腕部的输穴、原穴,发挥远治作用可治疗远部脏腑疾病与神志病。现代研究[3-4]发现,电针刺激神门穴对心肌缺血及心肌缺血脑损伤均具有特异性保护效应,能提高大脑皮质中的受体表达以及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临床研究[5-6]显示,温针灸神门穴可降低癫狂程度,改善癫狂类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水平。相关实验研究[7]也表明,针刺可调控癫痫大鼠脑内海马区相关神经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耿跃华等[8]研究发现,采用新型磁刺激技术刺激神门穴可降低脑电信号的混乱程度,使大脑归于平静。可见,刺激神门穴可达护心、清心、定窍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痛、心悸、心痹、心烦、癫痫等症。

1.2 调和阴阳,安神利眠 临床上所见的失眠、入睡困难、寐而易醒等是由情志、劳倦、饮食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邪气扰动心神、心神失于温养所致,尤其以心肾不交型最为多见。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与肾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肾气上升,心气下降,当肾阳鼓动肾阴化为肾气上升,与位于人体上焦的心气交感互济时,方能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反之,心肾功能失调,肾阴不能上承,心火不受压制,易导致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眩晕等症出现,正如《问斋医案·卷一》所载之“肾水下亏,心阳上亢,阳跷脉满,不得寐”。《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之说,神门为心经之输穴、原穴,是心气出入的门户,心藏神,刺激神门可达调节心神、补益心气之用。高血压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能影响神经体液机制而引起失眠,而失眠也会使血压持续紊乱[9],两者相互影响。失眠和高血压病均以心肾不交型多见。基于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疾病原理,取神门穴可调节心主神明功能,达养心安神之效,通过缓解失眠状况使血压平稳。唐代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为肾中之元阴,能汇聚肾气,滋阴益肾,临床上可采用艾灸神门和太溪穴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失眠、血压紊乱等疾患[10]。此外,实验研究[11]表明,艾灸足三里也可抑制神经细胞活动,影响血管活性肠肽,达到降压目的。

现代有医者利用针刺加拔罐法刺激神门及内关、百会等穴[12],发现可以调畅全身气机,有效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据统计,神门、三阴交、百会三穴同用是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最常用配伍[13],且疗效已得到验证。另外,刺激神门穴也可优化睡眠结构,调节失眠期间的脑电波和行为能力,使静息状态下人体脑功能发生广泛性改变,改善多导睡眠图[14-16]。

1.3 益气固摄,利水渗湿 遗尿的发生多由禀赋不足、病体虚弱、情志因素所致,虽病变部位主要在肾,但其发病机制与心、脾、肺等脏均有关联。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心明则下安;脾气不足生化无源、统摄无力则心血不足,心脾两虚,精神不济;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可助心行血,肺气虚弱则影响血液运行。心、脾、肺三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夜间多梦,精神疲乏,肾气不足,主水功能失调,发为遗尿。《针灸甲乙经·卷之九》记载:“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现代临床研究[17]表明,利用神门配伍百会等穴及中药内服可提高遗尿的疗效。神门为心经经穴,主灵动、聪颖,若与脾肾腧穴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合用,可形成坎离互融、精气神一体风象[18],是治疗昏睡不知遗尿的常用之法。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液,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当小肠功能失调时可导致水液停聚,不得排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记载神门、支正可治疗水肿,其义有四:其一,支正为手太阳小肠经络穴,刺激支正穴可发挥利小便治水肿之功;其二,原穴与脏腑原气关系密切,“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原气,历经五脏六腑”(《难经·六十六难》),刺激心经原穴神门可调和三焦,鼓动脏气;其三,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刺激心经可调和脾脏;其四,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神门配伍支正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应用,可发挥治疗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因此,选取神门穴可发挥其补益心气、培补元气、温肾固摄、利水消肿的功效,治疗遗尿、小便不利、水肿等疾患时可辨证选取神门穴。

2 次要作用

2.1 消食和胃,理气消积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运化,为化气之源,胃是水谷之海,主降,受纳腐熟水谷。脾胃失和则易引起脾气运化无权、胃失和降等病理表现,多出现嗳气呃逆、腹胀满闷、纳呆、便秘、厌食等症状,宜以消食和胃、理气消积为治疗原则。五行属性中“脾”为“心”之子,心主血脉,神门是心气出入的门户,刺激神门穴可充沛心气,发挥气对脾胃的推动与调控作用,同时血液濡养脾胃,能促进消化,缓解便秘。《针灸聚英·诸积聚》记载噫气下逆可选太冲、神门攻克,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肝经联系胃部,善于治疗脾胃病,神门与太冲配伍可起协同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纵横交错的排布,神门除可与肝经穴位配伍外,还可与脾经搭配应用。据《灵枢·经脉》记载,足太阴脾经分支从胃注于心中,其与手少阴心经虽不是表里经或同名经,但循行路线有与心相关之处,这也是临床治疗脾胃病时选用心经神门穴和脾经穴位配伍使用的理论来源之一。目前临床对于神门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应用较少,但古代文献对神门穴多有记载,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六十六穴治证》载有“神门……治疟恶寒发热……减食……”,《圣济总录·治唾血呕血灸刺法》载有“神门亦治疸”,均是对神门穴功效主治的扩展,值得推广应用。

2.2 止咳平喘,利咽明目 《灵枢·经脉》载有“心手少阴之脉……复从心系,却上肺”,说明心脉上通于肺,肺主宣发肃降,朝百脉,可辅心行血,两脏相互影响,若出现心气不足或心脉痹阻等致血液运行不畅时,易使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诱发肺气上逆,出现咳喘、气促等症。《素问·咳论》记载:“五脏六腑皆使人咳,非独肺也。”神门穴是心经穴位之一,可调节气血运行,其主治作用可沿经脉循行路线到达心、肺、咽喉及目等部,基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上述器官组织的病变如心烦心悸、咳嗽气喘、咽喉痛、失音、目眩、目翳、胸满痛等症可选取神门穴治疗,如《针灸聚英·咳嗽》之“心咳,刺手神门”,《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之“治失音……,次针手少阴经神门二穴”,《针灸资生经·咽喉干》之“神门治咽干不嗜食”。此外,《灵枢·经脉》记载足少阴肾经“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肺部支脉联络于心,阴跷脉也循行过喉咙,两经交会于照海穴,因此,将神门穴与照海穴同用对治疗咽喉部不适等症大有裨益。

2.3 通络止痛 痛症的发生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导致,不通则痛,实证多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强调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治疗的关键所在。神门穴是心经输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输”是经气渐盛的部位,因此刺激神门可补益心气,气行则血行,如此痛症自减。《难经·六十八难》指出“输”主体重节痛,神门可治疗手指及手臂挛痛、掌中热、腕部关节不利等疾病。现代医者针刺神门穴结合拮抗运动治疗足跟痛取得满意疗效[19],且验证了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深静脉置管术时,按揉神门穴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20]。

《灵枢·本输》提出心合小肠一说,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关系,两经交于手小指端,故手太阳小肠经病变所致的指臂痛症也可在心经上取穴治疗。如神门穴与腕骨穴分属心经与小肠经,两穴同用可治疗颈椎病,缓和疼痛和眩晕[21]。

3 结语

神门穴为心经原穴、输穴,是手少阴心经关键穴位之一,众古籍对其主治描述较多,临床应用频繁。其所主病证涉及人体各系统,但现代应用多为神经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且较少单穴使用,多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22],如神门配太溪、神门配涌泉、神门配百会。通过各种理化刺激作用于神门穴,可发挥其宁心定悸、安神利眠、益气固摄、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通络止痛等功效。若加强神门穴与其他特效穴、阿是穴的配伍研究,或许可扩大其主治范围,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灵枢心气主治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采采卷耳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