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点商业洄游空间可视性和可达性与滞留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以上海三个轨道交通站点洄游空间为例

2020-12-23 06:01SUNXian
住宅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来福士可视性商业空间

SUN Xian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呈现出多态势的发展模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正日渐完善,与之紧密联系的轨道交通商业空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营造高品质的商业空间显得尤为重要[1]。可视性和可达性作为评价空间绩效的重要指标,对商业洄游空间品质、空间内人群活力影响明显。空间内使用者表现出来的滞留行为,是对空间评价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滞留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够评价可视性和可达性的重要程度。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要素界定

1.1.1 洄游空间

商业洄游空间是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包括人的行走动线以及商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洄游空间最根本的功能是将各功能空间与人的移动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商业洄游空间是指人移动的点、行走的动线与商业空间本身之间的互动而组成的三维立体空间。

商业洄游空间,是对商业内部空间的二次界定,旨在强调“洄游”二字,承载消费者行走休息、参与公共事件(如商业促销活动或其他社会性开放活动)等行为的开放性空间,具有广泛的可参与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节点空间是空间要素集中出现的区域,也是使用者路线变化的转折点,在节点空间的组织中,广厅式空间如中庭、边庭,是节点空间设计的重点[2]。良好的洄游空间构成能有效提升空间吸引力,促进消费的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感受体验,从而促进轨交站点商业良性发展。

1.1.2 滞留行为

滞留行为是为了满足人类某种需求,在特定空间中进行的,相对静止的行为活动。它是与离开、改变、移动相对的,无空间位移的活动,滞留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滞留会因为外界条件和内在需求的不同不断转化,是对所处空间环境的反应。商业洄游空间内,滞留行为通常会伴随着消费、休憩、交谈等多样内涵,反映着人与空间中各种要素的互动性。一方面,人对环境的认知理解与使用模式被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活动影响着;另一方面,人对环境中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个别化的经历和体验影响着人的心理感受,继而影响人们表现出相应的行为[3]。另外,在人流密集的空间中,滞留行为由于相对静止,便于统计观察,从调研分析角度来说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1.1.3 可视性和可达性

人在空间内开展各种活动,所以首先人们要关注的是实体与空间之间的微别,并通过视线的引导躲避实体,继而决定自身在空间中的行为和路线[4]。人们也是凭借这种视线上的引导达到对空间最基本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可视性”对环境所得到的认知已经超越了个体差异的集体感知,这表现为认知个体的共通性。与此同时,可视性分析的模式是通过分辨“看与看不见”之间的差别,来展示认知个体通过直觉性的可视性感知来认识空间结构,从而决定自身在空间中行为的客观规律,最后把针对实体的关注度降到最低。因此,可视性分析可以真正将空间本身作为所要研究的对象。

空间可达性的好坏决定了交通成本高低。对于一个空间系统内的空间结构而言,空间可达性是映射空间系统内部各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度和紧密度。空间内部要素之间联系度、紧密度越高,即空间布局就越紧致,身处空间内部的使用者穿梭来往于各空间之间就越便利,空间道路就越显得高效便捷,此时,空间之间相互融合,通过结构分析表明空间结构具有上好的可达性。同时,可达性决定空间使用行为与方式的分布,在空间结构的空间系统中,人们的空间使用分布、行为分布也与空间可达性之间具有相应的关系。总之,空间可达性是衡量空间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1.2 调研分析方法

1.2.1 调研案例选取

本章节选取上海三个轨道交通商业综合体的部分洄游空间作为分析对象,对空间中人群滞留行为进行比较分析(表1)。在选取对象时,从规模、站点类型、连接性、场所空间构成等几个方面分析考虑,提升结论的合理性与客观性:①空间结构清晰,商业、交通衔接空间界定明确;②站点规模相近,三个案例的面积规模接近;③空间结构相对复杂,空间结构包含通道、网格、交叉口、中庭等不同形态;④空间内部人流量较高,洄游空间从连接的公共交通吸引较多人流(图1~3)。

1.2.2 调查方法

将案例中的商业洄游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区域统计选定时间段(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上午、傍晚,共计四个时段)内人群滞留情况。区域划分原则是以墙面转角、通道转角、店铺外围边界等作为分界线,将调研空间划分为20~40 个不同的空间,调查员根据预定路线在所示的调查区域进行步行“巡查”,根据调研路线顺序,给各个空间标注编号(图4)。调查通过拍照及录制视频的形式,在固定点记录滞留者的位置、行为,随后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依据所拍摄照片在平面图中进行示意(图5)。

2 案例调研与分析

2.1 空间可视性和可达性的分析方法

空间结构的可达性和可视性均可采用空间句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及量化处理。空间句法实质上是基于结构的角度对空间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是空间认知的一种方法,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人们如何对陌生空间建立认知系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对空间的感知转化为概念化的空间图示,即空间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图1 静安嘉里中心实景照片

图2 K11 购物艺术中心实景照片

图3 来福士广场实景照片

图4 调研空间区域划分及调研路线示意图

2.1.1 洄游空间的平面整合度

整合度分析法是众多空间分析技术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整合度亦称集成度,它反映了本空间与其他空间之间的离散与聚合程度,它展示了在渗透性和可达性上特定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相比的优势。从而表现在某一特定时间各空间内,以量化的形式描述了空间和周围空间之间在拓扑学上的整合程度。依据空间句法技术的相关理论,空间中人的行为由空间的结构形态决定,即整合度越高,空间中的可达性越好,人的流量也越大。

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正是洄游空间的不同结构形式。空间结构正是由于节点空间的布局形式、数目多少、线性的步行街道及相互间的连接方式等多样性,带来了整个空间结构与形式的特殊性,进而影响整体公共活动的复杂程度。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句法变量分析可运用于本文研究的城市商业轨交空间。

图5 滞留行为内容记录示意图

2.1.2 洄游空间的平面可视性

与可视性密切相关的空间结构感受直接影响着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在研究中,通过视区分析能够为空间可视性的描述提供理性而准确的方法。多种研究证明,假若将个体动机差异、环境状况、建筑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剔除在外,人们的行为模式将会与视区密切联系。

错综复杂的视线关系经常是建筑构思与设计的重要起始点,它也是人们品味建筑、体验空间的关键着眼点。视区分析视觉感知和空间布局的关联,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可以大致看作为视线分析。基于视线联系进行的可视性分析,是在空间认知范围上最基本且最主要的方法。用动态而非静态的方法来判断空间中任意两点是“可见还是非可见”,从而弄清楚空间的基本轮廓,形成对空间的认识并引导空间内存在的个体行为。根据可视性分析以及对这一基本的空间认知方式,空间可分为大、小两种尺度类型。对于大尺度空间上的感受和认知,必须利用动态的模式,通过对众多小尺度空间“合并”后的直接感受才得以实现。因此,可视性分析是以空间分解为基础,之后再将整个空间系统划分为多个小尺度空间。

2.2 可视性和可达性与滞留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时空行为模型的确定需要空间行为调查的实证辅助[5]。我们对上海K11 购物艺术中心、上海来福士广场、上海静安嘉里中心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洄游空间内的使用者数量、属性、行为。通过空间句法软件,对洄游空间结构的可达性和可视性进行量化计算。

2.2.1 数据搜集

根据滞留人数的调研数据,在上海K11 购物艺术中心、上海来福士广场、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等三个综合体的洄游空间中,选取滞留人数最多的区域进行分析,共得到4 个滞留人数最多的洄游空间单元(图6~11)。

图6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地下一层滞留人数分析

图7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地上一层滞留人数分析

图8 上海K11 地下二层滞留人数分析图

图9 上海K11 地下一层滞留人数分析图

对三个商业场所的4 个有效空间的短视频进行观察整理,对工作日、休息日不同时间段内的滞留人数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滞留人数在周末与工作日都呈现出相似的变化度,可见使用者的时间分布对于洄游空间来说十分重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说明了洄游空间绩效也在相同空间不同时间有着不同对应强度(图12~14)。

2.2.2 可视性对滞留行为影响分析

图10 上海来福士广场地下一层滞留人数分析图

图11 上海来福士广场地上一层滞留人数分析图

运用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模型,对三个商业场所的洄游空间进行可视性计算,通过数据的量化与空间内人群滞留情况进行匹配,研究空间可视性与人群滞留的相关度(图15~21)。

2.2.3 可达性对滞留行为影响分析

运用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对三个商场的洄游空间进行整合度计算,通过数据的量化与空间内人群滞留情况进行匹配,研究其相关度(图22~28)。

2.2.4 相关性分析

在三个案例中,不同空间的滞留人数与空间整合度及可视度存在关联性,也就是说,洄游空间绩效不仅受到功能组合、时间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诸如空间整合度、可视性等空间组构因素的激发。

室内洄游空间占建筑面积比例较大,且均设置了上下贯通的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具有较高的整合度及可视性。使用者在穿越这些空间时能获取较多的信息,因而可以促进使用者的活动需求,同时也能帮助使用者在复杂的商业空间中给自己定位。

在上海K11 购物艺术中心中,曲线形路径两侧皆为专卖店铺,且路径之间的夹角为非正交斜角。与正交的道路相比,斜交的路径会给使用者带来记忆失真,这对人们识路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往往会在这种规律性极强的平面中迷失方向;而在上海来福士广场中,尽管设置了环形空间结构,但其在裙房中设置了部分狭窄的路径,且没有设置足够多的垂直联系,因此,其可达性较一般。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在洄游空间结构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与地铁的接泊口众多,地铁接泊口间的道路笔直,直线路径两侧皆为餐饮,且路径之间的夹角多正交,这给人们识路带来积极效果。

图12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典型空间内滞留人数变化折线图

图13 上海K11 购物艺术中心典型空间内滞留人数变化折线图

图14 上海来福士广场典型空间内滞留人数变化折线图

图15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地下一层空间平面可视性模型分析图

图16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地上一层空间平面可视性模型分析图

图17 上海K11 地下二层空间平面可视性模型分析图

图18 上海K11 地下一层空间平面可视性模型分析图

图19 上海K11 地上一层空间平面可视性模型分析图

图20 上海来福士广场地下一层空间平面可视性模型分析图

图21 上海来福士广场地上一层空间平面可视性模型分析图

图22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地下一层平面空间整合度模型分析图

图23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地上一层平面空间整合度模型分析图

图24 上海K11 地下二层平面空间整合度模型分析图

图25 上海K11 地下一层平面空间整合度模型分析图

图26 上海K11 地上一层平面空间整合度模型分析图

图27 上海来福士广场地下一层平面空间整合度模型分析图

图28 上海来福士广场地上一层平面空间整合度模型分析图

上述定性分析已就城市轨交商业空间结构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际案例数据的初步分析,包括滞留人数、洄游空间可达性、可视性及空间结构中对可达性有影响的因素。下面将对两个城市轨交商业空间进行全样本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期望通过spss 软件对共计216 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首先,确定因变量为每个区域的滞留人数,然后,需要验证的自变量为:空间整合度、物理可达性、视觉可达性、中庭数量、垂直交通数量(表2)。

3 设计策略

3.1 选择适合的洄游空间结构形式

分析发现:中心式空间结构空间可达性与可见性最好;而线性结构虽流线简捷,但同时也会造成流线较长;方格网式结构可达性较高,但空间缺乏特色,路线发散不易形成单一流线;环式空间结构平面虽然富有特色,但空间可见性较差,对环境的认知程度低,影响使用者活动的欲望。由此可见,中心式的洄游空间结构最有利于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通过改变建筑平面几何中心、中庭位置及走道转折点位置,从而改变高整合度区域位置,能够对已采用空间结构的水平可达性进行调整。

3.2 降低洄游空间结构内局部区域的水平深度

与洄游空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通过降低轨交站点商业洄游空间结构内局部区域的深度,来提升商业空间的外部可达性,增强使用者进入使用的意愿。增加不同层面的人流入口,建立“多首层”空间结构。中庭作为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节点,增加与其直接相连的其它洄游空间(如走道、销售厅、门厅等)的连接数量,能有效降低水平空间的深度;尽量减少门厅至整合度最高区域的空间方向转换次数。

3.3 降低多层洄游空间结构的竖向深度

通过跨多楼层特征扶梯的设置,可达到降低空间结构竖向深度的目的,扶梯与目的楼层的连接位置应该具有两大特点——较高可见性与可达性,跨越多个楼层的超长电梯位置的设立更应该醒目和便捷易达。自动扶梯多分布在洄游空间中客流量大、显眼的位置。入口处的扶梯应快速将人流导入不同楼层,提高地上与地下的客流量。作为入口空间的构成要素,扶梯应起到一定的空间标识作用。洄游空间中的平面动线,在设置时应尽量与扶梯建立较为直达的关系,不应该设置过多的层级,以免大幅度影响空间结构的竖向深度。

表2 商业空间瞬时人流量相关性分析表

3.4 建造与挖掘中庭在竖向上的引导作用

重视中庭在视觉联系和引导交通上的作用,应将主要的垂直交通空间围绕中庭展开。中庭的高宽比会影响使用者活动时的舒适度、安全感和空间识别度。当楼层较多时,在垂直维度上往往会将中庭进行分隔或多个中庭错位布置。在某些层布置联系不同中庭的空间,使洄游空间在垂直维度上也具备了流动性。

同时,轨道交通站前区域内,商业、服务设施吸引的步行者数量与其使用性质、规模等属性密切相关[6]。通过丰富空间功能和商业形态,增加空间内休息座椅等功能性小品设施,完善指引系统,优化空间尺度与色彩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站点洄游商业空间的活力与吸引力。

4 结语

本文以空间使用者的滞留行为分析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在高密度人居城市环境下的轨道交通商业洄游空间的构成及利用形态。通过对上海3 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研究,以及对商业洄游空间内滞留人群行为的分析,总结出多因素影响下,轨道交通商业洄游空间中空间利用形态的分析方法。同时,以“轨道交通商业洄游空间”为导向,深入探究高效、节能、便捷的站城一体化发展方向的解决方案。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商业空间绩效研究内容十分庞杂,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较强研究能力,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城市中各系统和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进行系统性研究,才能使轨道交通商业空间获得高效率和高品质的兼顾发展。因此,今后针对空间使用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应在此基础上拓展与其他公共交通等城市设计系统的“协同效应”研究,以促进轨道交通商业洄游空间的“体系化”发展趋势,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另外,本文大部分数据均为现场采集获得,样本数量略显不足。在当前城市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城市空间领域的量化研究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后续可通过增加更多样本来提高研究数据的可信度,更应充分利用和建立城市研究的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商业空间与城市协同发展的站城一体化模式的定向研究。

猜你喜欢
来福士可视性商业空间
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表达特点与设计探析
EN 17353∶2020《防护服 中等风险情况下的增强可视性装备》
气氛营造下的商业空间与展示策略有机结合——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专辑
一座摩天楼的窗口效应
当代艺术观下的商业空间体验设计探析
中集“蓝鲸1号”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
300米“横着放”的摩天大楼
展示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韩国珠宝品牌DIDIER DUBOT中国首家店铺上海来福士隆重开幕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