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恋期,安全感不可少

2020-12-23 11:43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冷漠恐惧

孩子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而又舒适的世界。出生后,他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在这一阶段,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会造成孩子的心理伤害。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不同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对遗弃的恐惧,可形成依恋型人格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反应不稳定:有时能满足,有时则不能。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他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如果依恋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他们的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

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

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

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对拒绝的恐惧,可形成孤独型人格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出于种种原因不喜欢孩子,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

这种母亲的孩子相对是比较孤独的,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像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因此,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

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但是婚姻生活里有痛苦在等着他。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人格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的兴趣和追求。

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似乎显得很独立。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

当然,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但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

(简单心理)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冷漠恐惧
突然之间
东霞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恐惧更奇怪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