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2020-12-23 04:19郑颖莉郝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7期
关键词:课程考核应用型高校

郑颖莉 郝兵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课程考核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课程考核就需要教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转变观念,改革考核内容、方式和方法,加强应用能力考核,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课程考核

[基金项目]2018年河套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HTXYJZ18007)

[作者简介]郑颖莉(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河套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2[收稿日期] 2020-05-22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求学生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核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改革必须转变观念,改革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强化过程考核,建立以“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核”的评价体系。

一、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观念保守

很多教师不能适应应用型转变的思路,未能深入挖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要求,仍是保留着传统的课程考核理念,认为课程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只是通过期末集中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僵化

课程考核的内容多是教材或者授课课件上的内容,学生考试前进行突击记忆,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完成考核任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甚至没有。部分教师还在考试前划定范围,使学生产生惰性,出现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甚至出现厌學现象。

(三)课程考核缺乏导向性作用

课程考核应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但是教师在考核过程中不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学生就会丧失能力培养的主动需求,被动地接受知识,完成知识考核任务,盲目完成学业。教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单方面的进行知识传授,学生不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形成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尴尬局面。

(四)考核形式单一化

课程考核大多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过程考核形式单一,大部分教师仅选择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作业等方式完成考核。期末考核多为闭卷形式,而考试的题型过于知识化,仅仅测量了学生的记忆力。试题命题具有主观性,大多由任课教师个人命题,教研室集体命题、试题库抽题等方式较少,未实现教考分离,导致考试的信度、效度不够高。

(五)考核信息缺乏及时反馈

课程考核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诊断学生的弱点、长处和学习需求,并向学生反馈考核信息,使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最终促进学习的改善。课程考核存在信息反馈环节缺失的问题,过程考核后教师仅是给出分数,学生未能通过作业、报告等获得考核反馈的意见,不能够清晰地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过程考核仅是作为平时成绩积累的形式。期末考试一结束,学生就放假离开了学校,虽然通过教务管理等系统能够查询成绩,但不能够掌握更多的关于该门课程考试的反馈信息,教师不会在该门课程考试结束之后对试卷进行讲评,学生也不知道考试的正确答案与评分标准。而很多教师的试卷分析流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会考虑教学改进与期末考试分析如何结合,使期末考试成为一个结点,只是考核了本学期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再无其他作用。

二、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措施

(一)转变观念,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教师要深入分析、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能力目标要求,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去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过程化考核,注重应用能力的评价。改变以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全面考核,不仅要考查智力,还要考查品德和心理素质,不仅要考核基本知识和原理,还要考核基本技能,不仅考核文字书写表达能力,还要考核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指挥棒”的作用,将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向和方式,把考核目的定位在除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外,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检查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融合情况,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考试内容,突出知识应用原则

课程考核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考核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和课件内容,必须克服以课本知识和课堂笔记为考试重点的狭隘性,使课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考试需注重题型的灵活性和知识的应用性,加大综合性试题的比重,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实践性考核内容,减少客观性、记忆性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适当加强考试内容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注重自主拓展学习,积极获取社会、行业发展的信息,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建立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实现教考分离。

(三)改革考核方式,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

课程考核可以采取闭卷与开卷并举,笔试与口试、答辩并举,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并举等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能力考核与过程考核,进行多维评价。将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将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阶段小测、指定阅读、读书报告、设计报告、研究报告、小论文、心得体会、技能训练、 查阅资料等作为平时考核形式,激发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将课程参与情况+课堂互动+平时测验(包括期中考试)+实验情况+课后作业纳入过程考核体系,赋予权重,计入平时成绩,促动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并指引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性作用,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贯穿考核,避免期末临时性知识记忆的问题,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公开考核评价信息

课程考核的信息必须进行反馈。过程考核每一个环节的考核结果,教师都需通过作业评语、实验报告错误或缺失指正、讨论点评等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要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总结和分析,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差距,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方法,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習的作用。

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是对试卷的难易度、区分度、题型、题量等进行客观评价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应用情况,总结教学工作中的成绩、经验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措施。

课程考核对教学具有导向、测量、监控、调节等功能,是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课程考核应全面体现教学大纲对教与学的要求,既要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桂玲.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124-126.

[2]李念良,李望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09):14-15.

[3]蔺丽娟.普通高校课程考核现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1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emphasiz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check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refore,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needs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idea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applied talents, reform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of applied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ype; curriculum assessment

猜你喜欢
课程考核应用型高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