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品质教育的分析与反思

2020-12-23 06:54宋慧珍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价值观素养

宋慧珍

【摘要】美国教育领域出现的旨在回到过去的品质教育不仅在30年前,乃至现在都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思考,如何认识和借鉴美国的品质教育?首先应该了解品质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德育实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反思,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国际化的视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借鉴、分析、反思我们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价值观 品质教育 以人为本 素养

一、品质教育的内容

(一)品质教育的提出

美国的品质教育始于20世纪初,从30年代开始便受到挑战并逐渐衰落,主要是社会对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过分强调,导致了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离婚率提高、家庭的破裂日益增多,暴力、性与毒品的泛滥,等等,这种种社会道德危机又导致了许多青少年道德问题。最严重的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急剧滑坡。“……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酗酒、吸毒、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家庭暴力、高中生辍学、虐待儿童、未成年人死于自杀或者谋杀、破坏公物等现象逐渐增多,人们明显感觉到青年人缺少诚实和责任心。”1995年,在《纽约时报》上,美国教育家们谈到:“整整一代美国人已经在道德‘真空的年代里长大。”美国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使美国的社会基础变得脆弱和不稳定,美国公众忧心重重,迫切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品质教育,增强美国青少年的责任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品质教育的理论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大量涌现;关于品质教育的教育组织纷纷成立;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品质教育再一次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被提出。

(二)品质教育的要素

当时涌现了一批品质教育的提出者,其中最影响深远又极具代表性的当属里克纳博士的品质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品质包含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质形成的起点和基础,包涵以下六个方面: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设身处地、道德推理、道德决断、自知之明。

道德体会,是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途径与巨大动力,包括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谦虚。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产物。有的时候人们知晓什么是正确的事,也知道应该怎么做,却还是没有去做,这是因为缺少道德的三要素:能力、愿望、习惯。

三者都是道德生活所必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中小学开设的专门化的品质课程和发掘艺术、文学、历史等学术课程中的品质教育内容,由学校、社会、家庭几个方面共同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品质教育的方法

里克纳博士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提出包含12个课堂、校园策略的全方位方案,目的是使爱心和责任感在学生的品质教育中成为生活的价值标准,树立起学生的良好品质,全时段地培养学生的品质。在课堂内,全方位方案着重要求老师做到:

1.作为施爱者要关爱和尊重学生,树立好的模范,支持行为端正者、纠正有害行为。

2.在教室里创建一个道德社区,帮助学生互相了解、尊爱,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中一个有价值的成员。

3.运用模拟的强制性纪律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自我控制和博爱。

4.通过班会的形式使学生参与道德决断,分担使教室成为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处所的责任,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

5.以文化课为载体测试伦理问题,通过课程传授价值标准。

6.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及技巧。

7.通过培养学生的校内责任感、学习热情和劳动兴趣,使学生认识劳动技能的价值。

8.通过阅读、协作、讨论、决断练习和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对道德问题做出积极思考。

9.培养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而不是暴力方式面对冲突,接受冲突,解决冲突。

同时,全方位方案还要求学校做到:

1.以模拟角色、创造条件服务学校和社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方式培养超越课堂的爱心。

2.在校园内创造一种积极的道德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全校的大环境,补充和强化课堂价值标准。

3.吸纳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价值观教育,协助父母做学生的第一道德教师,鼓励父母支持学校品质教育,广泛寻找社会合作,巩固校园教育的成果。

二、品质教育的分析

(一)品质教育的价值

1.继承和整合了传统品质教育的理论

首先,它继承了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例如,它再次肯定了道德教育要以开国之始的文化价值为取向;强调民主的课堂氛围,强调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强调相互合作的精神,强调教师的楷模作用和学校、父母、社区共同协作的作用。

其次,它虽然反对教师的工作只是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和反省探究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的主张,但他们继承了传统道德教育理論中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的传统,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同时,他们也强调道德实践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良好的道德主要通过良好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道德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2.更强调道德的变革功能

相较于传统品质教育,里克纳的品质教育则处于现代多元文化社会里,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更无法谈统一的道德体系。在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的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品质教育意味着改变社会现状,改变多元文化社会的道德分歧和混乱状况,控制个人的社会离心趋力,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尊重等传统美德,寻求道德共识,从而为获得社会的凝聚和有序提供基础,因此品质教育强调的是道德的变革功能。

3.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范本

强调相互协作,在引导下自我实践,反对简单灌输,重视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过程;强调品质训练,作为西方的传统道德教育,品质训练强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养成道德习惯,对于矫正现代道德教育的形式化、价值中立和虚无的倾向是很必要的。他们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道德实践,认为良好的品质要通过良好的品质行为表现出来,品质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些都体现了其实质的教育主张。

(二)品质教育的局限

里克纳的品质教育虽卓有成效,但作为一种价值教育,品质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质疑,最明显的质疑是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两个方面。

1.品质教育内容的质疑

首先,什么是品质教育?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人们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常常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什么是品质教育”这一问题,由于倡导者众多,加上缺少顶层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意见。全国各州只是根据自己所认为的品质教育的内涵来制定学生品质教育的目标,在品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各个学校所确立的核心价值观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又不尽相同。

其次,如何达成价值观的共识?品质教育主张学校、家长和社区成员要对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应该教授哪些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但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政治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对于道德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

如何能确保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不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不是一部分人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如何保证这种“共识”不受自由派和保守派执政党的影响?我想里克纳博士在提倡教授核心价值观时,显然忽略了对品质及品质教育问题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

2.品质教育方法的质疑

里克纳通过事例证明讲故事可以令学生信服并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品质教育强调通过讲故事、典礼、晨祷、集会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明辨是非并践行这些价值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首先,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不容忽视,但里克纳并没有量化引导的具体指标,没有可操作性;其次,这种去做被告知的事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灌输,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个体,将这样的个体视为容器的做法结果必将是导致个性的丧失。事实上,很多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尊重权威,而不去管这些权威值不值得尊重,这种做法也遭到了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反对。

三、品质教育的反思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抛弃传统,文化就会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美国出现道德真空的时候,美国人看到简单地否定对青少年的品质教育是不正确的,强烈地呼吁品质教育的回归。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也是如此。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是对学校德育思考的继往开来,既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离不开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以及我们精神生活的对照,也离不开对西方相关理论、经验、做法的借鉴。我们要正确地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同时也必须看到在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中,其既具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方法认真地进行梳理,为我所用。

(二)关注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就像里克纳所说,“学校不能单独承担品质教育的全部职责,品质教育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家庭、信仰团体、青年组织、商业部门、政府、媒体——所有触及青年人生活的因素,走到一起共同提高孩子们的品质,并最终提高我们文化的品质”。

我們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应该尽量争取一切可以获得的支持,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品质教育的经验,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品质教育合力,让学校为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服务,同时也要让家庭和社会积极地配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各项工作。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从教育顶层设计角度来看,我们都有着美国无法比拟的优势,正所谓下面千根针,上面一条线。全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在教育部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蓝图引领下,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品质教育只需要我们穿针引线。

(三)继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里克纳认为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就是建立一种温暖的、有人情味的、适当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回答问题,更易于接受老师的道德指导。没有这种关系,一个老师的道德影响力会大大削弱。而且,研究表明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温暖、爱护的关系是孩子树立爱心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应有明确地认识:学生是一个需要引导,需要不断获得成长条件,进而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自主成长的人。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树立“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树立“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关键。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学校有适当地自主性,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并且感受到对班级、对社会都是应该负有责任的,这对他们未来的品质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在国内近些年新课改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提出,不仅应用在课堂教学上(摒弃填鸭式课堂,推崇自主式的有效课堂)、也实践于班级管理中(从以教师为主导、单纯的制度管理和说教,转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班风)。无论从学校文化还是班级氛围,涌现的一批管理模式都足以证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正被一线教师所运用而且卓有成效。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是指导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从而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四)强调教师品质素养的提高

“道德价值观是身教的,而不是言传的。”里克纳博士认为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应该说既是身教的(通过好的道德楷模),也是言传的(通过正当的教授)。它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和品质是有影响力的,从古典意义上说是一个传道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唐代思想家韩愈早在120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观点。

教师的职责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的同时也要时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品质素养,做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以有声的行动和无声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感化作用。面对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庞大的道德结构,面对可以多渠道获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网络体系,教师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教师的言行首先具有品质的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品质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里克纳.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南出版社,2001.

[2]杨超.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3]施铁如美国品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叨[J].教育导刊,2001,(07).

[4][美]威尔森.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国外社会科学,2002,(06).

[5]高月萍.班级里的道德生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价值观素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