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庄懿的境界

2020-12-23 06:58刘吉同
检察风云 2020年21期
关键词:乌纱帽官帽醉汉

刘吉同

有一年,张庄懿以御史身份巡按山东,到达临清时,因一家酒馆的酒幌挂得太低,将他的乌纱帽挂落。然而,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捡起戴上就离开了。但這可吓坏了知州,第二天,他将店主铐押送请张大人治罪。张对店主说:“你门前那条路官人经常要走,回去将酒幌挂高些。”他并未理会知州,便将店主放走了。

若干年后,张庄懿升任刑部尚书。这天他下班回家,碰到一醉汉,旁边有人怂恿醉汉,说:“如果你能将这位老爹手中的拐杖夺走,我们才佩服你。”醉汉听罢便冲上去,将张尚书的拐杖夺走。张问也不问,直接回家。第二天醉汉酒醒,问妻子:“我昨天醉酒回来,没出什么事吧。”妻子答:“你带了一根拐杖回来。”醉汉一看,这是文官用的,于是到街上去问,大家说这是张大人的专用拐杖。醉汉知道自己闯祸了,次日凌晨他头顶拐杖,跪在长安街上请罪。过了一会儿,张庄懿来了,他让随从将拐杖取回,一句话未问便离开了。

面对这样的事,张庄懿表现出了极高的境界。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窃以为是因其高尚的人品和官品,具体说有下列三点:其一,很有涵养。他不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那般浅薄和鲁莽,而是冷静、从容,“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是睚眦必报唯我独尊,而是宽容宽恕别人,包括普通人,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可贵的平等意识。其二,他很有自信。他深知官员的威望不能靠耍官威得来,更不能靠恃强凌弱,而只能靠亲民爱民得来。也深知自己这样做不但不会损害威望,而且只会加分。他还深知这次挂落乌纱帽,与乌纱帽的安全没有任何关系,挂落了捡起来戴上就是了,更深知百姓大都有着很强的悔改意识和能力,此时“不闻不问”,往往效果更好。

其三,世事洞明。酒幌挂掉官帽,是因为酒幌挂得太低,而不是店家与官员过不去。醉汉夺走拐杖,乃几个无聊的人为了取乐,也是醉汉的“常态”,市井中这种事很多,多没什么恶意,不必介意。知州将店主押来,有三个目的,一是表明态度,对朝廷钦差不敢怠慢。二是出于自保,怕得罪巡按而影响前程。三也有考验钦差的意思,看你怎样处理。张庄懿交代一句之后便将店主放掉,且不与知州一言,甚为高明。

假如张庄懿不这样做,而是采用不少官员惯用的做法,断喝一声:“大胆刁民,给我拿下!”将店主和醉汉或抓或打或送入牢中,那效果和后果又会是什么样?这确实能图一时之快,还可大显官威,但后果有三:一是遭人鄙视。因酒幌挂落官帽而治店主的罪,只能说明自己对乌纱帽的安稳毫无信心,更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恐怕知州也会心中不满。训斥那醉汉几句也属应该,但若对他动刑那就是耍官老爷的威风了,哪有风度可言。

二是尽显昏聩。若是这样,说明他不懂底层社会,没有平等意识,更没“底线思维”,只会一味蛮干一意孤行。酒幌挂落官帽,说明店主是个刁民;那个醉汉,定是个仇官的暴徒;那群怂恿醉汉的人,也是一帮潜在的寻衅滋事者。不给这些人点厉害尝尝,他们断不知道锅是铁打的。于是,将他们一个个抓起来,严审、杖打、坐牢。然而,原本都是良民,却一下子都成了敌人,愚蠢之极。三是百姓痛骂。这样做老百姓会不骂吗?恐怕咒他死的都不会少。如此这般,那位令人敬仰的贤臣张庄懿,就会从历史上消失,而史册上再多出一个昏官恶官。因此,仅仅从“生前身后名”这个角度,官员也应该常提醒自己:为官一定要有境界。

图:付业兴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乌纱帽官帽醉汉
看图猜成语
醉汉
百姓也戴乌纱帽
官帽舟水电站软岩筑坝技术的成功探索
以为他是我
以为他是我
“乌纱帽”的起源和发展
这里最亮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南官帽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