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安思远,这个老外是“中国古董教父"

2020-12-23 07:02徐建中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收藏界碑帖古董

徐建中

安思远是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泰山北斗,被称为“中国古董第一教父”,因为他对明式家具收藏也颇具建树,所以又被成为“明代之王”。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安思远并不姓“安”,他的本名叫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纽约客。

那么,一位外国人为何对中国古董收藏情有独钟,他又是怎样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古典艺术专家,并获得“中国古董教父”美誉的呢?

独辟蹊径,

明代家具的西方之路

安思远1929年7月13日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犹太家庭,安思远的父亲是名牙医,他打算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安思远从小就对来苏水刺鼻的气味特别排斥,父亲只好摇头作罢。

安思远的兴趣是艺术领域,他4岁时,父亲带回一张中国邮票,本来只是想逗孩子开心一下,可安思远一看,一下子被邮票上斑斓的色彩和精巧的设计深深迷住。

父亲很是惊奇,就给他讲了很多关于收藏邮票的知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安思远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收集邮票。没过几年,小小年纪的他便拥有了不少关于中国、亚洲的邮票,并在心中勾勒了一幅秀美中国的轮廓。

进入耶鲁大学后,他对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见解独特,受到了专门研究晚清书画的王方宇教授的赏识。王方宇不仅教安思远中国艺术知识,还教他为人为商之道,并且还特意为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安思远”。

安思远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他常常想,中国有个成语叫居安思危,是提醒人们即便是在安定的环境里,也要想到出现危险的可能,那么自己的这个名字就是在警醒自己一定要多思考,尤其在艺术品收藏界,要越过表面的安静,做足长远地思索。

當时,美国收藏界的主流还集中在中国青铜器、书画、瓷器等传统古玩里,安思远却站在西方的收藏视角上,发现中国明清家具其实极具收藏价值,只是还没有被西方收藏界认识。于是,他决定独辟蹊径,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57年,安思远开始特别关注明式家具。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古代家具仅仅只是生活品,远未达到艺术层面,但安思远从家具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线条中,体悟到了一中空灵的东方之美和哲理寄托。

他果断购入了不少明式家具,专门用来研究和收藏。但这种与西方收藏主流不符的举动受到了不少同行们的嘲笑,大家都认为他脑袋里一定灌满了干枯的浆糊,无药可救了。他却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反而对明式家具越来越痴迷。

1958年,他花200万美元买了四把明17世纪黄花梨圈椅,那时候,这笔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同行们都说他把钱扔进了木头,就算能再拽出来,也一定都成了木屑。

安思远却胸有成竹。这套圈椅四具一堂,远远望去,造型简洁明朗,身形挺拔,扶手两端出头回转收尾圆转流畅,一看就是精品,肯定会很快让收藏界认可。

走近了看,圈椅座面是软藤,坐在上面冬暖夏凉,腿足之间加了圈口,使椅子看起来十分俊秀;背板由三段攒成,层次分明;后腿上截出榫纳入圈形弯弧扶手,下端纳入椅盘,扶手与鹅脖间嵌入小角牙。四把圈椅放在一处,匠心别具,端庄沉穆,尽显君子之风与高雅之气。

安思远越看越喜欢,如此超然的藏品怎么会贬值?况且,明代匠师对家具造型考究,每一根直线或曲线,每一处由线构成的面,都在稳重中求变化,严谨中带着灵活,古朴中带着智慧。明式家具传统的榫卯结构善于把畸和正,简和繁,动和静,险和夷这些矛盾统一起来,使其巧妙地结合并呈现出极致协调和简静之美。

事实证明,安思远的判断非常正确。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古董收藏界对中国文化的不断了解,明式家具的价格迅速攀升,安思远当时买进的黄花梨圈椅一下子就升值了好几倍。随着研究的深入,安思远深深意识到,以前大家对明式家具不认可,主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一个空白点。如果能有一本关于中国明清硬木家具的理论书籍,就一定能大大推动西方人对于中国古代家具的认识。

于是,安思远开始着手研究,并多次到中国考察,在1970年出版了《中国家具——明清硬木家具实例》一书,内附家具照片185幅,让中国家具的收藏拥有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为收藏界最重要的参考书目。

这本书不但充满了详实的历史知识,也附有制作工艺和榫卯结构图解,此举将西方人对中国明式家具的认识提升到了崭新的艺术高度。

随着这本书的出版,点燃了无数收藏爱好者对中国明清家具的浓厚兴趣,直接引发了一股收藏热潮,安思远因而被业界称为“明代之王”。

慧眼独具,

《淳化阁帖》的奇特再现

安思远的收藏爱好并不只局限于中国家具一个类别,还涉足碑帖、书画、木雕、瓷器、家具、文房用品等等,可以说琳琅满目、无所不包,在他长期的古玩研究过程中,像收藏明代家具这样另辟蹊径的方法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随着收藏的深入,安思远不断扩充个人收藏,积累起叹为观止的各类藏品,单单是绘画收藏,他就藏有500余幅书画作品,收藏量堪称境外第一。

在书画收藏界,自然少不了齐白石。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安思远并没有将齐白石作品作为自己的收藏重点,而是独出心裁,去中国购买了大量石鲁作品,并且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直接从石鲁家属手里买到的,收藏价值自然又高了很多。

在安思远看来,当时齐白石的作品价格已经非常贵,短时间不会再有升值的空间;而与齐白石几乎在一个水准上的石鲁,作品价格却非常低,所以他认为收藏石鲁的作品更合适。正是这种睿智让安思远选择了石鲁,成就了他独特的书画收藏体系。在收藏界,很多爱好者就缺少这种独立的思考精神,他们常常跟着市场表面的风向跑,一旦看到市场出现了调整,或者自己收藏的同类拍品价格下跌,就会担心藏品贬值,一下子就没有了主见。

事实上,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这样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安思远去美国苏富比拍卖场转悠,一个学生模样的中国青年吸引了他的注意。那青年20多岁,穿着一件普通的灰色夹克,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并不富裕的留学生。

但是,安思远看到这个青年踌躇很久之后,花2000美元买了一个碑帖。安思远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碑帖在当时熟称“黑老虎”,根本不值钱,也没有人感兴趣,拍卖行摆出来也就是做做样子,但这个经济并不阔绰的学生为什么要买呢?

安思远凑过去,微笑着问:“你还是学生吧?”青年笑了笑:“是的。”“那你买它干什么呢?”青年一下子红了脸,腼腆地说:“我是打零工攒的一点钱,很少,所以就只能买最便宜的了,但它是我们小时候临字时的圣经,我们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喜欢。”

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安思远一听,觉得“圣经”能从一个学生口中说出,说明这个碑帖在中国肯定十分重要。他略作思考,马上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你把这个碑帖卖给我,3万美元,你看可以吗?”“这……”青年一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过,我有一个附加条件,”安思远说,“你以后就帮我专门买这类碑帖,我同样每个给你3万美元。”于是,这个青年开始天天盯着拍卖场上的这类碑帖,一旦发现,就赶快买下,然后交给安思远。几个月后,安思远一共收到了青年帮他买的4卷碑帖,总计花去了20多万美元,在那时候,这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在收藏上,安思远舍得投钱,他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力。

只是,他虽然觉得这4卷碑帖比较重要,但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价值连城,这4卷碑帖居然就是宋拓版《淳化阁帖》,是海内外唯一可见的北宋祖本。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3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匡义命人收集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共403篇作品,然后摹刻而成,被称为“法帖之祖”。

在安思远的碑帖藏品中,还有《宋拓晋唐小楷》十一种、宋拓《怀仁〈圣教序〉》、宋拓《怀素草书〈千字文〉》、水拓本《瘗鹤铭》、明拓《天发神谶碑》、明拓《禮器碑》、未断本《曹全碑》、旧拓《石鼓文》等。

安思远凭着他敏锐的眼力,超凡的智力和精准的判断力笑傲收藏界,被称为“中国古董第一教父”,但他自己却一直谦逊而低调,他说:“于我而言,艺术为世间最妙的事业,你永远不会厌倦,也永远不会有终点……生活总是因此而趣味盎然!”

魂归故里,

收藏并不分国界

为了更好地收藏并传扬中国艺术,安思远花巨资购买了一套豪华公寓专门用来收藏各类藏品。这个气派的大宅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960号,楼层的设计是由著名的美籍意大利建筑师罗萨里奥·坎德拉在上世纪20年代末完成,整栋大楼正对中央公园,是纽约仅存的二战前豪华公寓的代表之一。

在安思远眼中,这个公寓不仅是他展现个人品位的私人空间,更是纽约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场所和收藏中心。

装饰上,安思远将东西方艺术完美结合,镂空雕花的宫灯,古朴典雅的中式家具,浑厚庄严的石雕佛像,晶莹剔透的青花瓷瓶,还有墙上的山水字画,甚至连客厅的地毯都是来自故宫的旧物,俨然就是一座亚洲艺术宫殿。

一进入大堂,出现在眼前的就是中国鸡翅木桌和南印度青铜湿婆坐像,还有日本屏风与法国壁灯。安思远把东西方文化融合得恰到好处,他知道大部分访客会从前厅进入书房和他会面,但因为他坐在御案前背对窗户,所以他把后椅脚装饰得独特静美,让访客首先就能看见,从而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

与书桌配对的,是遍寻多年的红木烛台,台上的横纹错落有致,似乎每一个纹路都在倾诉着一个古典的故事。

在设计上,安思远善于组合不同文化、年代、风格的家具,充分运用了平衡、并置、对比和反差,在每个细节上都拿捏得精准无误。

并且,安思远最初购买这套公寓时,就和楼里的住户商量,并得到他们的允许,让他可以在公寓楼中进行古董买卖。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富豪、收藏家、博物馆馆长、艺术家、学者都穿梭流连于此,这里成了纽约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和“交易所”。

夜深人静的时候,安思远经常对着一尊15世纪西藏“大成就者”坐像出神,为了收藏事业,他没结过婚,更无儿女,更多时候,他都是对着这些心仪的藏品诉说,像孩子,像爱人,又像挚友,虽然相对无声,但迎着那些藏品温柔的目光,他的心便如红尘中的枫叶,在古道上安然地飘飞起来。

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飘到了中国,他到过中国很多次,他喜欢那里的山山水水,却总也看不够。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收藏中国艺术品那么长时间,是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

上世纪90年代,安思远在香港成立了抢救徽派民居的艺术基金会,他的基金会捐赠了600万元,使多座濒临倒塌的古民居得以修葺。

2000年,他主动联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所藏被盗文物——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无偿回赠中国。

2002年,他又将一件西周青铜器“归父敦”送还中国。

2003年,有日本收藏爱好者出价1100万美元购买安思远收藏的《淳化阁帖》,但他果断拒绝,而在这套碑帖中,就有当年从学生手中收集的4卷。随后,安思远以450万美元的低价将手中的《淳化阁帖》转让给了上海博物馆。他说:“《淳化阁帖》是中国宝物,还是让它回归故里吧!”

安思远把古董收藏艺术融入到了爱心下的生活状态之中,俨然已经超越收藏本身。

2014年8月,安思远在曼哈顿公寓中去世,享年85岁。《纽约时报》在讣文中称:“‘中国古董第一教父安思远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艺术。”安思远没有子女,所以在生前就立下遗嘱,他去世之后,所有的藏品全部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2015年3月17日,纽约举行了“安思远私人珍藏”专场拍卖,他私人“宫殿”中1400件藏品尽数拍卖,单单是当年那四把明17世纪黄花梨圈椅,就被拍到了968万5千美元的高价,加上其它藏品,共拍得1.4亿美元。

2017年5月,安思远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公寓以55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成为纽约当月成交价最高的一处房产。

安思远虽然走了,但他在中西合璧收藏中传承的艺术魅力却是永存的,他为中国文化保护传扬和国宝的回归做出了很大贡献,他那颗尊重艺术、尊重民族情感的宽厚之心,打动着无数人。

他曾说:“收藏的乐趣可以在其增值之金钱,可以在其观赏之美感,然而最大的乐趣,是在其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被发现、被解读、被感悟、被传承……”

安思远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感悟与感动,收藏并不分国界,它的价值不仅是昭示一份可观的收藏资产,更重要的是在朝夕相伴间,领悟其承载的文化魅力,在其滋养中怡然着自己的生活,并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杨晓琴

猜你喜欢
收藏界碑帖古董
古董座钟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我捡到了明朝古董
在马德里淘古董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碑帖硬临